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宣布,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镝和铽,这些原料会先在马来西亚加工

论史家 2025-11-01 15:36:34

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宣布,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镝和铽,这些原料会先在马来西亚加工,再运往日本,这是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获取这类关键重稀土。   10月31日,日本双日公司宣布称,他们已经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镝和铽,这些东西先运到马来西亚加工,再送回日本。   镝和铽属于重稀土,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实打实的工业命脉,不管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机,还是风力涡轮机的核心部件,都得靠镝和铽来增强性能,缺了它们,很多高端制造产业根本转不起来。   全球范围内,重稀土的供应一直很集中,长期以来日本的需求几乎全靠一个渠道满足。   这种单一依赖的风险在2025年变得特别突出,中国先后出台了好几次稀土出口管制政策,4月份对包括镝、铽在内的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10月份又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物项和技术的管制规则。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欧洲不少汽车零部件工厂因为许可证没批下来,已经被迫停产了,日本看着能不着急吗?   为了找替代渠道,日本早就开始布局,这次合作的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两年前就拿到了双日和日本金属与能源安全机构联合投的2亿澳元。   澳大利亚的芒特韦尔德矿山是少数能商业化产出重稀土的海外矿山,可这矿山的矿石品位实在不高,有用成分含量极低,开采起来费劲不说,成本也降不下来。   更麻烦的是加工环节,澳大利亚自己没像样的提纯能力,只能把矿石运到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确实有莱纳斯的工厂,还是中国以外最大的稀土加工厂,可这家工厂的日子一直不好过。   建厂十几年,放射性废料处理不了,当地居民常年抗议,永久营运执照拖到今年才勉强有进展。   就算现在能生产了,技术水平也跟不上,提纯出来的产品纯度比中国的主流标准差不少,连关键设备都得从中国进口。   这套“澳大利亚采矿-马来西亚加工-日本使用”的供应链,看着是形成了闭环,实则漏洞不少。   最直接的就是成本问题,矿石跨洋运输,加工环节又绕了一圈,算下来比直接从中国进口贵了不少。   而且供应规模也有限,莱纳斯承诺的产量顶多能满足日本三成需求,剩下的七成还得想办法。   更关键的是技术瓶颈,马来西亚的工厂能做初步分离,但更深层次的加工工艺还得依赖中国的技术,就算挖来中国的技术团队,也很难达到同等水平。   日本自己也清楚,这套新供应链只能解燃眉之急,根本没法彻底替代原来的渠道。   美日澳一直在推动的“印太稀土联盟”在落地,美国早就想构建一条排除中国的稀土供应链,给莱纳斯砸了不少钱,想把它打造成“非中供应基地”。   日本这边一边跟澳大利亚合作,一边还和美国铝业联手建镓厂,又跟法国合建稀土回收厂,四处布局就是为了减少依赖。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全球90%以上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都在中国,这不是靠短期投资就能改变的。   中国的管制政策也不是要断供,商务部早就说了,只要符合规定,正常的企业需求都会保障,还给欧洲企业设了“快捷通道”。   那些喊着供应链不安全的,本质上是想把资源问题政治化,给自己找借口搞联盟。   马来西亚在这中间的角色也很微妙,手里握着近1610万吨稀土储量,却没能力开发,只能靠卖资源或者赚点加工费。   既想拉拢中国拿技术,霹雳州的矿山已经在用中国的方法开采,又想讨好西方保住市场,说白了就是想左右逢源。   可这种骑墙的姿态很难长久,技术短板补不上,环保欠账还没还,真要全面扩大加工规模,最先遇到的就是居民抗议和设备短缺的问题。   日本这次的尝试,更像是一次战略试探,证明了构建替代供应链的可能性,但也暴露了现实困境,成本高、技术弱、规模小,这三个问题短期内根本无解。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多年积累形成的全产业链能力,从开采到提纯再到深加工,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技术和产能支撑,这种优势不是靠几个国家凑个联盟就能轻易撼动的。   日本费尽心机搭建的新渠道,说到底只是多了个备选,真要保障稳定供应,最终还是绕不开与主要供应方的合规合作。   把资源问题当成博弈工具,只会推高成本、降低效率,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的产业。

0 阅读:0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