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工厂无法取代富士康?其实说白了,如果按照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走,那绝大多数的民企都得玩完! 总有人觉得富士康只是靠人多撑起来的,只要民企肯下功夫学管理,总能把它替代掉。 这种想法实在太简单了,所谓的管理模式,根本不是贴在墙上的规章制度,而是一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 富士康的厂子铺遍了好几个国家,大小生产单位加起来两千多个,要是各自为政早乱套了。 人家专门搞了个中央智造平台,相当于整个集团的大脑,不管是远在海外的工厂还是国内的基地,生产标准、技术方案、甚至设备参数都能统一调配。 就拿生产环节来说,从做模具到贴片再到组装,每个步骤都拆解得明明白白,还专门配了工程、生产、品质、经营四组人盯着,互相盯着又互相配合,哪一步出问题都能立刻找到根源。 这种分工不是随便分一分就行,是几十年攒下来的门道,每个环节该用什么工艺、怎么调设备才能出最好的效果,人家心里门儿清。 除了内部管理,外部能调动的资源更是关键,郑州的富士康基地里,政府直接设了个综合服务点,员工要办护照、换驾照不用出厂区就能搞定,还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矛盾调解室,这些都是政企一起搭起来的架子。 这种级别的配合,不是普通民企打个申请就能拿到的,更别说供应链了,人家自己能造核心部件,不用全靠外面采购,原材料从进仓库到用上没几天,几乎不压资金。 换成民企,核心部件大多得买别人的,拿不到批量采购的低价,库存还容易堆压,光这一项成本就降不下来。 富士康的车间能做到熄灯还在生产,不是单纯买几台机器人就完事儿的,而且背后的智能系统能自己检测质量,发现异常还能自己调整,甚至能根据订单变化安排生产。 之前跟机器人公司合作搞的组装系统,一下就能顶替好几个人工,还能把合格率提得特别高。 这些不是砸钱就能买的现成货,是跟自己的生产流程磨了好久才适配好的。 民企要是跟风买机器人,订单量不够,机器天天闲着,成本收不回来,最后只能当废铁卖,这种亏很多老板都吃过。 不管是市场变了还是遇到特殊情况,人家总能快速掉头,之前有段时间突然要造口罩呼吸机,全球的工厂能立刻调整产能,没耽误事。 这背后是全球布局的底气,也是能调动上下游资源的能力,郑州那边甚至能做到原料进来四十多个小时就出成品,这种速度靠的是整个区域的供应链都围着它转。 民企大多就一个厂子,供应链断了就只能停工,根本没能力搞这种备份和协同。 说了这么多富士康的底子,再看民企的处境就清楚了。 民企想贷点款得层层审核,抵押物不够还不给批,富士康搞个智能仓储基地一投就是几十亿,民企根本拿不出这个钱,就算凑钱买了设备,订单零散,根本摊不平成本。 管理上更是差得远,大多还是老板凭经验说了算,没有统一的流程标准,换个厂长可能整套方法都得变,就算想学人家的分工,也没那么多懂行的人,四组人互相制衡的体系,没个几年磨合根本建不起来。 研发这块更是软肋,富士康每年砸在研发上的钱不是小数目,还攒了几万项专利,从消费电子到电动车都有布局,民企能把眼前的生产顾好就不错了,很少有闲钱投研发,更别说储备新技术。 同等条件下,人家更愿意找国企或者有资历的大企业,民企就算有好技术,没落地经验也拿不到订单,这样慢慢就陷入恶性循环,越没订单越没资金搞升级,越不升级越接不到好订单。 不是民企不想学好的管理模式,是富士康的模式本身就不是为中小民企设计的。 它是把规模、技术、资源、政策这些要素捏在一起的产物,每个环节都得跟上,缺一个就转不动。 民企要是硬学,相当于没学会走就想跑,资金撑不住,管理跟不上,最后只能把自己拖垮。 富士康的壁垒从不是某套管理手册,而是几十年堆出来的系统、攒出来的资源、铺出来的网络,民企想学,先得算算自己的家底够不够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