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午睡之后,路过通房丫头卧室时与之发生关系。而就是这一次丫头便怀了孕,一年后生下一子,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谭延闿。 这个丫头姓李,是谭家的一个妾。但在谭家,没人把她当“姨太太”。下人们当面叫她一声“三姨太”,背后都撇撇嘴,叫她“那个丫头”。 李氏本是寒门出身,15岁那年因失手打碎主家的宋代官窑瓶,走投无路才被卖进谭府,一开始只是老夫人房里的粗使丫鬟 。《谭氏家训·婢妾篇》里记载,她凭着“侍奉勤谨”才慢慢被谭钟麟注意到,可这份关注在官宦人家眼里,不过是一时兴起的插曲。 谭钟麟当时已五十八岁,身为封疆大吏,家里规矩大得很,嫡庶之分更是刻在骨子里。李氏怀孕后连个正经的住处都没有,1880年中秋在偏院的小屋里生产,怕冲撞正房夫人,疼得浑身冒汗也不敢大声哼唧 。 孩子出生后,谭钟麟倒是给取了名“延闿”,据他《责躬日志》手稿记载,是因为梦到清代名臣何凌汉托梦“文星临凡”,盼着这孩子能光宗耀祖 。可这份寄望只给了儿子,李氏依旧是那个连上桌吃饭资格都没有的丫头。 往后二十四年,李氏每天都得站在餐桌旁给全家人布菜添饭,看着嫡妻和其他妾室安坐用餐,自己只能等众人吃完,捡些剩饭剩菜果腹 。谭延闿从小就看着母亲跪地给姨娘们奉茶,听着下人们私下叫自己“小老三”,心里别提多难受。 李氏把所有希望都押在儿子身上,嫡子丢弃的《千字文》,她捡回来蘸着洗碗水在灶台上教儿子认字;省下微薄的月钱请先生,寒冬深夜陪读时,悄悄给儿子添炭暖手 。她总跟谭延闿说:“只有你考取功名,娘才能扬眉吐气”,这话成了谭延闿读书的最大动力。 这孩子也真争气,13岁考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参加甲辰科会试,直接拿下会元,名声传遍朝野 。直到这时,谭家才给李氏在饭桌前加了一把椅子,《长沙谭氏家谱》里特意记了一笔:“延闿会试第一,母李氏始列家宴” 。 可身份的鸿沟哪那么容易填平,李氏到死都没拿到“夫人”名分,墓碑上也只刻着“谭母李太夫人”,连个正经名字都没留下 。1916年李氏病逝,谭家族老居然以“妾室不配走正门”为由,拦着不让棺椁从宗祠正门出殡 。 谭延闿当时已是湖南都督,当即怒不可遏地跃上棺木,嘶吼着:“若不容母仪,请缚我同出!” 他这是要用自己的身份和名声,给母亲争最后一点尊严。 我始终觉得,李氏的一辈子太苦了,她没做错任何事,就因为出身卑微,便被封建礼教磋磨了一生。而谭延闿最让人敬佩的,不是后来当了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而是他始终没忘母亲的委屈,用一生践行“孝”字,甚至拒绝孙中山的联姻提议,坚持一夫一妻,大概就是不想让另一个女人重蹈母亲的覆辙 。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