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向欧美军工企业转售120吨稀土,此举彻底激怒了中方?印度人感到纳闷,他们是怎么追踪到这批稀土的具体流向? 这事儿让不少人好奇,也让印度一头雾水,明明换了渠道、改了用途,怎么还是被发现了?其实这背后既不是运气,也不是什么神奇手段,而是一套从矿山到全球的完整管控体系在发挥作用。 先说说全球稀土的基本情况,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全球稀土总储量大概 9000 万吨,中国就占了 4400 万吨左右,接近一半。 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高达27万吨,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逾六成。尤为瞩目者,在关键的重稀土领域,中国产量独占全球九成,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中国在稀土产业的主导地位。 反观印度,虽然稀土储量能排到全球第五,但 2023 年的产量只有 2900 吨,还不到中国的 1.2%。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缺乏处理复杂稀土加工的能力,仅能处理4种简单元素。其国内80%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其中高达七成的进口量源自中国,凸显其在稀土领域的困境。 稀土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现代工业离不开的关键材料,不管是先进战机、精密雷达,还是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都得用它。 正因为用途重要,这场围绕 120 吨稀土的跨国交易,本质上成了科技领域竞争在资源层面的延伸。 印度把原本进口的稀土转手卖给欧美军工企业,这个行为直接触发了中方的相关措施,可新德里始终想不明白,中方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追到货物去向的。 其实答案藏在从开采就开始的管控里。多年前,中国便构建起多部门共享的信息系统。无论是稀土开采的矿山、加工的工厂,亦或是承担出口的企业,均需如实记载每一批货物的详尽信息。 诸如矿石的矿区来源、加工生产线、纯度几何、批次数量等信息,恰似为每批稀土开具的专属证明,被系统逐一详尽记录,确保每处细节皆有迹可循。 如果有企业敢瞒报或者虚报,轻则要罚几万甚至几十万元,重则会被要求停止生产,负责人还要承担相应责任,企业的信用记录也会受影响,后续贷款、办手续都会遇到麻烦,所以没有企业敢随便填写信息。 2025年,相关管控规则进一步升级。管控范围不再局限于中国产稀土,凡运用中国技术生产,或含中国稀土成分超0.1%的货物,均被纳入其中,监管力度显著增强。 监管并非由单一部门独立承担。工信部门紧盯企业生产与流向记录,海关细核进出口申报信息,税务部门追踪相关资金流水,且这几个部门信息实现互通,形成监管合力。 以印度为例,接收企业初始宣称货物用于自用。但税务部门察觉有大额资金从欧美军工企业流入。综合海关出口记录与货物检测结果,能迅速判定这批货物已遭转卖。 货物本身也藏不住踪迹。中国不同矿区的稀土,里面含有的各种元素比例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指纹的独特。 即便印度对稀土改换包装、研磨成粉,乃至混入其他货物,只需取少量样品检测,便能知晓这些稀土源自中国哪个矿区。 将检测结果与系统记录信息一比对,就能确认是先前出口给印度的那批货。之前就有过类似情况,有人想把稀土混在瓷砖原料里偷偷运输,结果一检测就被发现了。 面对如此管控体系,美西方国家处心积虑,一直试图构建一条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链,妄图借此在稀土领域减少对中国的倚赖,实现所谓的“自主可控”。 2025 年,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发起了关键矿产倡议,之后七国集团还计划组建稀土联盟,美国和澳大利亚也签署了稀土矿物协议,想在矿产加工、产能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 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美国本土的重稀土储量还不到全球的 1%,对中国几种关键元素的依赖度超过 95%; 种种迹象表明,稀土领域的角逐,远非局限于资源的争抢,实则已延伸至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一场围绕产业链主导权的激烈博弈已然拉开帷幕。 中国凭借在储量、产量、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形成了从原料到市场的完整体系,这也让全球稀土的定价权进一步向中国集中,而这场 120 吨稀土引发的追踪事件,只是这种全球竞争格局的一个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