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决定从11月10号开始,暂时停止对美国那部分24%的额外关税征收,但原本10%的基本税率还会保留,这个调整涉及大豆、小麦和鸡肉这些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都是我们平时吃饭生活常会用到的东西,表面上看像是中方做了让步,实际只是把之前多收的那部分税先缓一缓。 谁都知道,咱国家人多,吃的需求量大,就拿大豆来说,每年得用1.2亿吨左右,但自己种的才2000万吨,八成以上都得靠进口。 虽然巴西是主要来源,但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而且2025年国内猪肉、牛肉的供应缺口摆在那,猪肉缺300万吨,牛肉缺150万吨,马上要过节了,市场上的肉价要是不稳,咱老百姓买菜做饭的成本就得往上飘。 这时候暂停那24%的额外税,美国的大豆、鸡肉进来的成本能降一点,咱国内的供应就更充足,价格自然能稳住,这完全是为了咱自己的民生考虑,跟让步压根不沾边。 之前加税的时候,国内饲料厂苦不堪言,一吨美国大豆成本涨了近300块,要么咬牙扛着要么找别人进货,现在缓一缓,这些企业成本降了,最终还是咱消费者得实惠,超市里的豆油、豆腐、冻鸡翅价格能更稳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再看美国那边的情况,他们才是真着急,美国的农场主这些年被关税折腾得够呛,2025年前三季度,就猪肉对华出口同比都降了13%,大豆、玉米的库存积压率都到18%了,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农场主怨声载道。 而且2026年美国要大选,农业州的选票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要是农民的日子过不好,选票肯定受影响,所以美国政府急着让咱恢复进口他们的农产品,是他们有求于咱。 这次咱暂停额外关税,他们立马跟着延长了对华商品关税的暂停期,还降了芬太尼相关的关税,这明摆着是互相给台阶,是对等的协商结果,哪能算咱让步? 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都算过账,关税一停,他们的猪肉每公斤成本能降1.2到1.5元,这才是他们盼星星盼月亮的好事,说到底是他们需要咱这个大市场,不是咱求着他们卖。 更关键的是,这“暂停”两个字大有讲究,不是永久取消,政策里明明白白写着是暂时停止,而且有明确的期限,到2026年11月就到期了,要是美国后续不实在,或者搞别的小动作,那24%的额外关税分分钟能加回来,主动权自始至终都攥在咱手里。 你看咱连实施时间都精确到11月10日13时01分,这严谨劲儿就说明咱早把后路想好了,不是盲目调整,更不是被动妥协。 之前因为关税,巴西这些国家趁机抢了美国不少市场,美国现在急着“收复失地”,怕被彻底挤出咱的市场,咱就是看准了这一点,顺势调整政策,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又拿捏住了对方的软肋,这叫有理有据有节。 还有人说这是不是咱服软了,那可太不懂事了。这些年中美贸易摩擦来回拉扯,农产品关税一直是博弈的筹码,因为农业对美国政治太重要,而咱对部分农产品的需求又客观存在,但这从来不是咱的短板,而是咱的谈判底气。 你想啊,咱能从巴西、阿根廷进口,也能扶持国内产能,现在只是适度恢复美国农产品进口,丰富一下供应渠道,压根不会被他们卡脖子。 专家都说了,经贸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得算大账,着眼长远利益,咱这次的调整就是算大账的表现——不跟他们在临时关税上死磕,把精力放在稳民生、稳市场上,这才是真聪明。 再说了,这政策调整是落实中美吉隆坡磋商的共识,是双方坐下来谈出来的结果,不是咱单方面让步。 美国之前把芬太尼问题和关税绑在一起,搞单边加税,折腾了八个月,最后还得坐回来跟咱谈,因为他们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也扛不住成本上涨,行业协会天天施压。 说白了,单边加税就是双输的买卖,咱暂停额外关税,是结束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不是认输。 而且咱保留了10%的基本税率,比巴西那些享受自贸协定的国家关税还高呢,美国产品进来还是得付出成本,想跟其他国家比价格优势还差得远,这怎么能叫让步? 往深了说,这其实是咱在全球供应链里的智慧,咱作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调整关税既能稳住国内物价,又能平衡国际市场的关系,不让任何一个国家独大。 这次暂停额外关税,还能借着这个机会,从美国进口低价的谷物当饲料,降低国内养殖成本,同时引进点优质的种猪、疫苗技术,提升咱自己的产能,这是“借力打力”,把短期的政策调整变成长期提升实力的机会,算盘打得精着呢。 所以你看,这事从头到尾,咱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了老百姓的菜篮子,为了国内市场的稳定,做的一次灵活调整。 表面上看像是少收了点税,实际上是把主动权、实惠都攥在了自己手里,还顺便给了美国一个台阶,让他们知道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好结果。 这根本不是让步,就是把之前临时加的那笔税先缓一缓,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又拿捏了对方的需求,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不逞一时之强,但凡事都算得明明白白,自己的利益一分不让,民生的需求半点不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