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战士壮烈牺牲,妻子拒绝改嫁,28年后,妻子借了2000元作为路费,带着儿子来扫墓,她瘫坐在墓碑前,嚎啕大哭:“我带儿子来看你了,你还有一个遗愿,我完成不了......” 1979年2月17日,越南边境线上的枪声打破了深冬的沉寂,那一年的春天没来得及发芽,一封从云南前线寄出的遗书就让贵州威宁海拉镇的一个小院陷入了漫长的沉默。 33岁的炮兵副连长王发坤,在攻打越军251高地时,为掩护战友,被敌军炮火击中,壮烈牺牲。 他没能等来转业的通知书,也没能回家兑现年初答应妻子李金花的“过个团圆年”。 临终前,他写下几句短短的嘱托,叮嘱妻子“改嫁”“还债”,还留下那块停在2月17日的手表和一身染血的军装。 王发坤1946年出生在贵州威宁县,是地地道道的山里汉子,1968年他参军入伍,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训练场上他从不喊苦,战友们说他是“不怕死的硬骨头”。 1974年他回老家探亲期间与同村的李金花成婚,那时李金花不过26岁,不识字,常年在家务农。 婚后几年里,两人一共育有三个孩子,1978年,王发坤原本已获批转业回乡,但在战事紧急之际,他主动申请留下,参加即将到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他没有告诉妻子这个决定,只是写信说,“等我回来,我们再好好过日子。” 战事爆发后不到48小时,王发坤所在部队在云南边境展开猛烈攻势。 2月17日,在攻打越南周登的251高地时,新兵罗顺良被敌炮锁定,王发坤冲上去将他推开,自己却倒在了火线上。 此后部队将他的血衣、遗书和手表寄回家乡,遗书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反复叮嘱李金花“改嫁”,“债不能赖,人走账也得清。” 这封信李金花读了一遍,哭了一夜,第二天,她回绝了所有劝她再嫁的亲戚和媒人,咬着牙说:“我家的男人叫王发坤,一辈子我只嫁他一个。” 王发坤牺牲前,他家还欠着2000元的债务,那是为了盖新房借的,当时,贵州农村的年人均收入还不到300元。 部队寄来的抚恤金有1000元,她没花一分,全拿去还账,剩下的她靠一双手慢慢挣。 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线织布,有时候割草去卖,一斤草才挣五分钱,她花了整整11年,才把那2000元一笔一笔清完。 三个孩子里,最小的儿子13岁就辍学打工,李金花不愿意,但实在拿不出学费,她说:“我不能让他们饿着,但我也不能教他们赖账。” 从王发坤牺牲那天起,李金花就想去找他的墓,但多年过去,她始终不知道他被安葬在何处,直到2007年,有位王发坤的老战友告诉她,烈士被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 她当即借了2000元,带着儿子坐了两天的车,辗转到了烈士陵园,站在写着“王发坤”三个字的墓碑前,她再也站不住了,瘫坐在地放声大哭。 她说:“我带儿子来看你了,你还有一个遗愿,我完成不了……”她说的是“改嫁”。 李金花从没把自己当烈属,也不愿靠政策吃饭,她没搬走,留在婆家,种着那块地,看着那间老屋,给婆婆养老送终,把三个孩子拉扯成人。 2015年《湖南日报》报道了她的故事,她的孙子看完报道后,选择参军,他说,“我爷爷是英雄,我想去走他走过的路。” 王发坤的名字很多人听起来陌生,但他却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的原型之一,电影里那个“为兄弟挡子弹”的角色,正是以王发坤为蓝本创作的。 李金花不会说大道理,但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贞”和“担当”。她没读过什么书,却把“人走账不赖”这五个字,活成了一辈子的信条。 王发坤牺牲的时候,中国还在摸索改革的起步。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边境保卫战,更是一代军人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家主权的背水一战。 如今他的墓地成了许多退伍军人和青少年学生参观的教育基地。李金花也曾受邀参加地方学校的讲座,她不是演讲者,只是讲她自己的故事。 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他走了,但我知道他不会白走。” 信息来源: 《最美军嫂李金花:一生坚守、一世承诺》——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