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2022年3月的时候,时任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的彼得·达顿还敢说一句“向台湾提供军火”。更早之前,彼得·达顿还表示澳大利亚会“直接派兵”,其态度的软化显而易见。 时间倒回2022年3月,时任国防部长彼得·达顿在议会质询中拍着桌子宣称“将向台湾提供必要军火支援”,更早之前甚至放言“澳大利亚会直接派兵协防”,那股紧跟美国的劲头生怕落于人后,当时的自由党政府更是将“协防台湾”写入国防白皮书草案,仿佛只要美国一声令下,澳军就能即刻奔赴台海。 可短短三年过去,达顿在最新采访中却话锋一转,强调“任何地区争端都应优先通过外交渠道解决”,被追问是否派兵时更是以“不评论假设性问题”搪塞过去。这种180度的态度转弯,绝非简单的政治作秀。 真正让澳大利亚收敛锋芒的,是印太地区已然逆转的力量天平,中国海军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堪称惊人,截至2025年初,主战舰艇数量已突破400艘,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形成战斗力,055型万吨驱逐舰服役数量达到16艘,配套的舰载机、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等装备不断迭代升级。 澳大利亚国防情报局的秘密评估报告承认,中国在台海周边已构建起“难以突破的区域拒止体系”,澳海军现有的8艘护卫舰若贸然介入,恐怕连台海外围都难以靠近,这种实力差距不是靠嘴硬就能弥补的,澳军方高层心里比谁都清楚。 3000海里的地理距离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从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到台海,舰艇需要连续航行15天以上,途中必须经过南海、巴士海峡等多个战略要冲,中国海军在这些海域常态化部署的侦察船、无人机和潜艇,能对澳军动向进行全程监控。 更要命的是后勤补给,单次远洋部署需要携带至少30天的燃油和物资,而澳大利亚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基地寥寥无几,一旦遭遇封锁,补给线随时可能被切断。 经济上的深度绑定则让澳大利亚投鼠忌器,2024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到3120亿美元,中国连续14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单是铁矿砂出口就为澳带来1200亿美元收入,支撑着数十万就业岗位;液化天然气对华出口占澳天然气总出口量的45%,直接关系到能源企业的生死存亡。 更不用说葡萄酒、牛肉、大麦等农产品,中国市场一旦关闭,澳大利亚农业界将遭受灭顶之灾,2020年中澳贸易摩擦期间,澳葡萄酒对华出口暴跌96%的教训,至今仍让澳商界记忆犹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没人敢拿全国的饭碗去赌一场不确定的战争。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澳大利亚的应对充满了外交智慧,华盛顿先是派国家安全顾问上门“晓以大义”,随后又以削减情报共享、推迟核潜艇技术转让相威胁,甚至暗示若澳不配合,将重新评估“奥库斯”联盟的合作深度。 可澳政府始终不为所动,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始终基于国家利益”,这种表态既不得罪美国,又划清了底线,背后的算盘很清楚:美国远在美洲大陆,即便台海有事也伤不到本土,而澳大利亚身处亚太,一旦卷入冲突,很可能成为首个被打击的目标。 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最新民调显示,62%的澳大利亚民众反对政府派兵介入台海冲突,认为“不该为美国的地缘政治野心买单”,反对党工党内部更是出现分歧,前外长黄英贤公开呼吁“保持战略克制”,澳大利亚工商理事会则频频发声,警告政府“任何损害中澳关系的举动都将付出沉重经济代价”。 说到底,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澳大利亚曾经心甘情愿当美国的“印太打手”,是因为能从中获得安全保护和经济好处,可如今,跟着美国介入台海不仅捞不到实惠,反而要承担巨大的军事风险和经济损失,这种赔本买卖自然没人愿意做。 美国想把澳大利亚绑上自己的战车,却低估了盟友的利益算计,当实力对比和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所谓的“铁杆同盟”也会出现松动,澳大利亚的态度转变,或许正是印太格局重构的一个缩影。 你觉得澳大利亚会一直保持这种克制吗?还是说只是暂时的缓兵之计?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