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晋年感叹刘志丹之死:他被释放后,为什么只给他一点游击队?

峻辉聊过去 2024-09-27 14:25:46

1942年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距今已经整整七十多年。

风雨沧桑,当年延水河畔的青年在岁月的侵蚀下,都成了冢中枯骨。

前开国将军贺晋年回忆起1942年,留下了不少的历史资料。

谈到1942年,贺晋年曾动容地说道:“我是1941年秋冬时分,到中央党校军事队学习的。由于还任警备三旅旅长兼三边警备区司令员,有军事任务,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所以就在学校和部队两头跑。”

可即便这样,贺晋年还是仗义执言,为死去的刘志丹抱不平。

这年深秋,北风呼啸,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轮到贺晋年发言时他就说道:“几年前,刘志丹同志结束审查,出狱后,为何只给了他一只老弱部队。若让他统领陕北老部队,何至于魂归三交镇。”

群众领袖——刘志丹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广大的陕北地区,流传着一首朗朗上口的民歌:“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带着队伍上横山……”。

民歌是老百姓内心的真实呼声,陕北更是民俗文化的兴盛之地。

民歌、梆子、腰鼓、信天游、剪纸等各种艺术形式数不胜数。

人民发自肺腑,歌颂刘志丹,足以说明刘志丹在陕北人民心中的威望。

1903年,刘志丹出生在陕西省保安县(如今为了纪念刘志丹,改为志丹县)。少年时期,刘志丹家境较为富裕,能够接受新式教育。

1922年,18岁的他考入了榆林中学。

那时,中国社会还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年代,人们普遍希望能有一个政党、一个英雄能结束乱世。

于是知识分子群体从西方引进了各种思潮、主义,当药方,来给生病的中国治病。

陕北靠近北方,苏联的马列主义就从北京向四方传播,来到了陕北地区。

刘志丹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

从陌生、到了解,再到信仰马列主义,刘志丹花费的时间并不长,这和当时紧迫的国内局势分不开,同时也和其本人的年龄息息相关。

不久,刘志丹就加入了中共。

1925年的秋天,枫叶红透,刘志丹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在广州,刘志丹见到了许多革命前辈,从他们哪里学到了许多斗争经验。

一年的学习时间如流水,眨眼即逝。

翌年秋,结业后的刘志丹返回了西北,被推荐到西北军冯玉祥部队,任第四路军党代表兼政治处主任。

这时的刘志丹年仅2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就能身居高位,可谓是前途不可限量。

“四一二”事变后,白色恐怖的寒风吹到了西北,刘志丹的共产党员的身份是公开的,因而也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

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动员西北军左翼中层干部和下层出身工农的士兵,发动起义。

说干就干的刘志丹很快就于1928年5月,在渭华发动了起义,建立了一支工农军,刘志丹本人也担任起义的军事委员会主席。

可惜的是,起义军如新生的雏鸟,羽翼未丰,很快就遭到了西北军主力的围攻。

起义军被打散以后,刘志丹并不气馁,而是回到老家陕北,又一次打入当地驻军和民团。

他利用改选民团团总的机会,竟然当上了保安县民团团总,真有点“再不收网,就当上黑社会老大”的意味。

就这样,刘志丹未发一枪,就将国民党军事外围组织民团,变成了革命武装。

从这两件事迹,就能看出,刘志丹善于搞统战工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和保安县的哥老会、民团都建有不错的人情关系网络。

简而言之,就是黑白两道,都买刘志丹的账,或多或少都会给刘志丹一点面子。

例如河南人郭宝珊,逃到了陕北,当上了黄龙“山大王”。

刘志丹就多次派人做工作,让郭宝珊加入了革命队伍,说出了“我信得过刘志丹”这样的心里话。

革命成功后,郭宝珊还曾担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

又比如“哥老会”的马锡五,本是永宁地区哥老会的头面人物。

刘志丹单刀赴会,向他宣讲革命道理。

本就有些文化和见识的马锡五听了,十分敬佩,说:“你是做大事的人,我虽比你年长,但你是我的先生。”

就这样,马锡五参加了中共,带来了200多“哥老会”成员。

建国后,马锡五虚心好学,成了一名法律专家,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级法院院长,后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建立陕北根据地

在陕北,刘志丹三个字抵得上万两黄金,是一呼百应的人物。

因此,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就比较容易。1931年秋,刘志丹在南梁一带建立了最初的根据地。

第二年,他将部队进行了改编,统一了领导,成立了红军陕甘游击队。

1932年冬天,刘志丹正式建立了红26军。兵力不多,虽只有一个团,但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26军发展的很快,不到几个月就遍及陕北、渭北平原,也连打了好几个胜仗。

在做基层工作时,刘志丹非常有策略,懂得因地制宜,不拘泥于课本上的死知识。

他常常向部队宣讲:“我们办事情一要方向对,二要合情合理,陕北的老百姓最讲究第二条,大家一定要注意。”

所以,在按照中央的指示,搞土改工作中,刘志丹的意见是打击较大的土豪劣绅,没有罪恶的地主不斗,不抓,不审,不搞肉体消灭,还要团结他们。

对于富农,只要品德尚佳,能接济百姓的,都采取容纳的措施。

对于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总之,就是一句话:不搞极“左”,实事求是开展土地工作。

同时,刘志丹还在边区开辟市场,发展商业。

红26军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国民党的宣传人员造谣诬蔑共产党“杀奸商”、封“集市”。

刘志丹听说以后,亲自出面,请商人吃饭,制定出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慢慢的,边区的山货特产有了销路,能够获得不菲的金钱,可以用来壮大革命队伍。

外边的日用杂货也可以在边区流通,改善人民的生活。

到了1934年,刘志丹在取得西华池战役的胜利后,标志着陕甘边区挫败了国民党的第一次进攻。

刘志丹便有空闲,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14个游击支队,进一步巩固了根据地。

5月份,刘志丹编写了《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

隔年,陕甘红军已经发展到5000多人,成了一方诸侯。

1935年春夏之交,刘志丹在陕北红军的配合下,以“围点打援、各个击破”等战法,经两个月的作战,攻克了延川、保安、安定等六个县城,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二次进攻,将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块,队伍也发展到了上万人,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北根据地,和刘志丹成功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可是由于刘志丹在陕北的政策不符合“极左”政策,刘志丹遭遇了政治生涯第一次大考验。

刘志丹之死

这年九月下旬,西北苏区兴起了大规模的肃反。

肃反运动是王明“左倾路线”的延续和宗派主义的产物,它迅速将西北革命带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

第一,有大批的领导干部被捕。其中就包括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张秀山等同志,红26军中营级以上,也有不少同志牵连其中,比如由红27军改编的第81师师长贺晋年,人数大约总共有六七十人。

第二,由于大部分的干部接受审查,陕甘根据地的工作基本陷入了瘫痪。

不少地方干部都不愿意见边区政府的领导。有的地区一听到领导要来调查,慌忙上山,躲避灾祸。

第三,根据地出现了内乱,国民党西北军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便乘此机会前来进攻,基层士兵损失不小。

肃反造成的恐怖气氛,引发了严重的内部问题,甚至还发生了“三边事变”这种惨案。

后来,贺晋年在1942年高干会上,诚实地说:“那时,下面都已经布置好了,谁打谁都布置好了。营长、团长、政治委员都恐慌了……一有动作就要开打。如果中央不来,非暴乱不可,就是说打起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作为事变的当事人,贺晋年难免有夸大的成分,但局势的整体情况应该不会有大的偏差。

然而,即便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作为陕北根据地的主心骨,刘志丹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该有的组织原则和勇敢气魄。

当他看到逮捕令,亲自来到瓦窑堡,束手就擒。被关入监狱后,还传话给外边的同志们不要有二心。

之所以会这样做,刘志丹明白“亲者痛,仇者快”的大义。

彼时,蒋介石就已经开始酝酿第三次“围剿”陕甘的计划,调集了10万大军,虎视眈眈广袤的西北地区。

因此,刘志丹才选择了“自投罗网”,不愿意看到红军打自己人。

就在西北苏区陷入严重的危机时,中央于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听说根据地的主心骨刘志丹被捕了,立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

一来,中央红军人困马乏,来到了陕北,离不开刘志丹等本地人士的帮助。

二来,乱逮捕、乱审查的风气,必须搁置一边,全力抵御国民党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11月,刘志丹被释放了,还被任命为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

几个月后,刘志丹为了表忠心,执行中央的命令,率领红28军东征山西。4月初,在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刘志丹亲临前沿观察。

正在此时,敌晋绥军阵地上有一挺机枪正猛烈扫射,刘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着说,要把它打掉,最好是缴获,向苏区献礼。

不幸的是,这句话刚出口,一排子弹就打中了刘志丹的左胸。

昏倒后,刘志丹接受了简短的治疗,恢复意识后,只说了一句:“要宋政委(指的是宋任穷)指挥部队”,就没了呼吸,年仅33岁。

贺晋年口中的一点游击队,所言非虚。当时的红28军分成了三部分,总共只有一千多人,分别为攻打绥德、吴堡的一团、攻打米脂地区的二团,攻打清涧的三团。

刘志丹带领的正是一团,因此人数不多,仅仅四百多人。

不过关于刘志丹的死亡,有不同的说法。其中坊间流传甚广的“政治谋杀说”,纯属于无稽之谈。

即便是有前中共党员王若望的“推理臆测”,但也并无真凭实据。

一来,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二来,中央已经下令,结束肃反,这也是一种示好行为,完全不用搞阴谋诡计,多此一举。

三来,刘志丹党性坚定,这一点在接受审查时足以证明,他不是那种不识时务的摇摆分子,更不是什么野心家。

刘志丹的死亡一方面是意外,根据红28军特派员裴周玉的回忆:当时战斗激烈,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让刘志丹慌了神,才亲临一线,指挥部队。

我和警卫员见他站得太高,几次拉他下来,都未能如愿。

另一方面,刘志丹在接受审查之后,不能不说一点影响也没有,心有余悸的他急忙做出成绩,完成任务,才会迫使他走上山头,观察敌人。

最终不幸被流弹击中,殒命三交镇。

结语:

刘志丹死后,遗体运回了到了瓦窑堡。在葬礼上,中央给予了刘志丹很高的待遇。

周恩来亲自将棺木送下墓室,并主持了追悼会。

毛主席还为其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

党中央为了纪念刘志丹的功绩,更是将保安县改为了志丹县。

有人推测,如果刘志丹成功活到建国,必定会被授予大将军衔。

参考资料

《刘志丹牺牲之“谜”考辨》 延安大学学报 2019年第41卷第2期

《陕北红军的创始人——刘志丹》 将帅传奇

《中共中央化解西北苏区肃反危机述论》 苏区研究 2023年第4期

0 阅读:56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