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垄断中国市场30年1989年,甲骨文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从这个时间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时候我国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都还并不尽如人意,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更是相当落后。
这时候,甲骨文给我们带来的“数据库”技术,很轻松地就垄断了中国市场。
在现代大数据还没有诞生的时候,数据库已经足够令国内的计算机公司痴迷,毕竟数据库就意味着大量的用户信息和用户量,这是计算机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发展的“财富密码”。
当互联网兴起的时候,数据库就显得更加重要,掌握了完备数据库的甲骨文公司,一度紧紧握住了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甲骨文公司所掌握的份额的80%。
换句话说,甲骨文公司死死垄断了整个中国的市场。
为了更好地发展,网易、腾讯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都曾与甲骨文公司合作,尽管合作的代价是高昂的。
公开资料显示,甲骨文公司除了要求合作企业高价购买它的数据库之外,还要按年支付数据库费用的20%作为服务费。
算下来,这个数字高到令不少新成立的互联网公司摇头叹息,而那些已经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为了不被竞争对手打败,也只得咬牙缴纳这笔高昂的“租金”。
同时,就算是大公司、长期合作,也很难从甲骨文公司获得任何优惠政策,假如有公司“胆敢”提出不满,甲骨文公司还会直接取消该公司使用其数据库的权利,显然就是仗着自己的垄断地位,在中国“作威作福”。
2008年时,甲骨文公司还试图“惩罚”联通公司,让其一次性缴纳高达6000万元的服务费,否则就要停止服务,中国企业颇为无奈,但也没有办法。
这一交,就是整整30年,可以说,30年以来,甲骨文公司在中国是赚得盆满钵满,1995年时,甲骨文的营业额已经高达30亿美元。
发展到2000年,甲骨文、IBM和微软已经在全球数据库市场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甲骨文公司又进入了又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埃里森进行多次敌意收购和高价收购,整合了多家软件公司。
2005年,甲骨文公司在数据库市场上的份额首次超过了IBM和微软的总和,到了2008年时,甲骨文公司等外企巨头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毕业生曾经表示,甲骨文的录取通知书是当时一个毕业生能够拿到的最好的工作机会,光是甲骨文公司所给出的薪资,就是腾讯、阿里等中国互联网公司给不了的,实际上,现在我们所说的“BAT”在当时也算是“面目模糊”。
可就是这样一家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却毫不掩饰对于中国的敌意,这种野蛮的做法终于让国内公司忍无可忍,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难道要任由甲骨文宰割?
至此中国开启了创新之路。
中国自主研发数据库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公司一直深度依赖着甲骨文等外国数据库产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的战略部署,这场消长换代的技术竞争拉开了序幕。
2009年,马云创建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专业子公司,阿里云每年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数据库技术研发,目标是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和业务场景的自主化数据库。
经过四年潜心研发,阿里云研发团队在2013年终于推出了第一代国产新SQL数据库OceanBase。
OceanBase不仅性能优异,还实现了企业级高可用和容灾功能,完全可以替代甲骨文数据库。
当OceanBase面世后,阿里巴巴迅速在全集团推广使用,并将其作为标准数据库产品销售给外部客户。
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抛弃甲骨文数据库,转投阿里巴巴的怀抱,阿里云更是借助OceanBase数据库的优势,快速占领云市场,其数据库处理能力一度高达惊人的54万笔/秒。
但是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华为也加大数据库技术的自主研发,2015年,华为发布自主研发的关系型数据库OceanDB和广义分布式数据库GaussDB。
凭借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华为数据库深受银行等重要行业欢迎,众多龙头互联网公司抛弃甲骨文数据库转投华为数据库,使得甲骨文在中国市场份额急剧下滑。
甲骨文试图通过收购阿里公司来实现技术跨越,重新夺回中国市场,但由于自身裁员频繁,加上大批高管和技术人才流失至阿里、华为等公司,甲骨文在华业务没落的局面已经难以逆转。
阿里云和华为数据库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开始真正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结束长期以来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此事件表明,如果中国企业也将加强行业合作,共享关键技术,形成技术协同效应,以更快速度突破外资企业的技术壁垒,那么,中国软件业务必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甲骨文先前早已预料到这样的事情将来一定会发生,于是,他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已经开始布局。
甲骨文对中国发展的限制早在甲骨文进入中国时,埃里森就明确表示不能培养中国工程师,生怕中国的技术实力越来越强。
这也导致了在其公司内部,中国员工往上爬的通道几乎为零,能者多被边缘化,这让许多有志向的员工选择另谋出路,甲骨文也逐渐从梦工厂变成人们口中的“养老公司”。
2019年5月,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多地进行大规模裁员,解雇了北京、上海、苏州、深圳、大连等地研发中心近千名员工,这引发了中国员工的不满和抗议。
据报道,此次裁员主要针对研发中心员工,首批裁员约900余人,其中超过500人来自北京研发中心,有消息称,甲骨文准备完全关闭在华研发中心,裁掉1600余名研发人员。
裁员员工反映,甲骨文按照不同时间解约给予不同等级补偿,5月22日前签署解约协议者,补偿为N(工作年限)+6(个月薪酬),一个月后签署者,补偿为N+1,之后签署仅N。
年轻员工对此较满意,但资深员工认为不公平,因为公司限定单月补偿上限2.5万元,远低于他们实际薪资水平。
员工还说出了公司仍处于盈利状态,不应裁员,因为,外界有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连续三年盈利的公司不能裁员。
尽管这样,也有员工表示心中有准备,因为公司去年就透露了裁员计划,只是没正式宣布。
这次裁员无疑预示着甲骨文在华业务的终结,那么退出中国市场的甲骨文公司,后事如何?
退出中国市场后2009年,甲骨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降至不到20%,本土数据库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迅速崛起。
这些本土企业深入本地市场,根据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研发数据库产品,很快就以适合本土市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摘取了甲骨文的市场果实。
甲骨文并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反而继续一意孤行,固步自封,公司创始人兼CEO埃里森这时还四处置办豪宅享乐,完全没意识到公司已经陷入严重的领导危机。
与此同时,甲骨文的竞争对手们早已把业务转向了云计算这一新兴赛道。
IBM、微软等公司抓住时机,在云计算领域迅速打开局面,进一步蚕食了甲骨文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甲骨文错失先机,在云计算浪潮中节节败退。
直到2020年,甲骨文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云计算的发展机遇,于是提出斥资600亿美元收购TikTok,试图借助该公司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打开新局面。
然而甲骨文在谈判中仍然心存僭越,要价过高,从“收购”变为“入股”,又从“入股”演变成“合作”,最终甲骨文并未如愿完全拿下TikTok。
如今,甲骨文正在试图进军医疗信息领域,拟以300亿美元收购Cerner公司,但在医疗信息领域,甲骨文同样面对诸多强劲对手。
甲骨文的经历对其他跨国公司同样是个警示,它说明,跨国公司要在中国立足,不能盲目依赖技术优势,更不能心存傲慢,必须尊重中国市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同时,其他跨国公司也应当汲取甲骨文的教训,进一步反思如何更好地适应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进步令人欣喜,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变得自满和傲慢。
甲骨文的失败提醒我们,没有哪个企业可以长期占据霸主地位,只有不断改进和迭代,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