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粟相争,许世友因而破格提兵团司令?其实这并非粟裕本意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4-10-23 21:54:46

1947年夏,硝烟弥漫的山东战场上,一场关于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指挥权的争议悄然展开。许世友从纵队司令一跃成为兵团司令,引发诸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粟裕与谭震林相争的结果,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

硝烟弥漫 千里跃进

1947年的中国,战火纷飞。国共两党在各个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局势瞬息万变。

这一年的6月,中共中央军委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经略中原。这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招妙棋。

刘邓大军此行,注定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他们要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必然会引起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总部对此心知肚明,为了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毛泽东亲自做了周密部署。

他决定让陈赓、谢富治率领4、9纵等部在河南西部发起进攻,同时命令华东野战军分出一部分兵力,出鲁南协助刘邓。这是一盘大棋,每一步都关系重大。

命令传达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后,陈毅立即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考虑,并向总部报告后,最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华野兵力一分为二。

一部分由1、3、4、6、8、10纵组成,编为西线兵团,出鲁南。另一部分则由2、7、9纵组成,编为东线兵团,留守山东。这个决定,无疑是华东战场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在兵团指挥官的人选上,总部原本有个方案:由粟裕担任西线兵团司令,陈毅留守山东。但粟裕对此有不同的考虑。

再加上刘邓大军面临的局势异常艰难,总部最终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陈毅和粟裕共同率领西线兵团。这个决定,无疑是要把华东野战军最强的两员大将派到最艰难的战场上去。

华东野战军的一、二把手同时离开了山东,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留下来的东线兵团该由谁来指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

华野刚刚打完孟良崮战役,一度让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上首鼠两端、不敢妄动。但是,一旦陈毅和粟裕离开,谁也无法保证国民党军会不会卷土重来。

如果山东解放区遭受损失甚至失陷,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总部不得不慎重考虑华野东线兵团的指挥问题。

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陈毅和粟裕刚离开山东不久,国民党军就在范汉杰的带领下,进占了胶东一带。山东的形势顿时变得危急起来。

总部一边考虑兵团司令的人选,一边顾及中原和山东的局势,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山东解放区内部又出现了一些争执。

原来,在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之后,时任9纵司令员的许世友按照命令,带着机关先期前往了胶东一带。而2、7纵则留在原根据地,由时任华野第一副政委的谭震林带领。

国民党军队进犯后,陈毅和粟裕立即电令谭震林带队前往胶东,与许世友的9纵汇合、共同抗敌。许世友也多次给谭震林发电,希望他能尽快到达。

然而,谭政委却有不同的考虑。他反对陈毅、粟裕和许世友的意见,要求东线兵团的3个纵队分兵作战,以分散敌人的兵力。

敌人来势汹汹,按理说我军本应握成一个拳头。但谭震林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时间难以处理。

陈毅和粟裕正忙着处理鲁南战局,无暇顾及山东的情况。于是,他们电令谭震林和许世友两人尽快磋商。许世友再三请求无果后,只得向陈毅和粟裕报告了这个情况。

粟裕听闻这个消息后,深感焦虑。他给总部发了一封电报,在电报中说:"谭震林坚主南进,往复电商,致丧战机。"这句话的分量不轻,从中可以看出粟裕对谭震林在山东危局中的表现颇有意见。

就在这个时候,总部做出了一个决定:由许世友担任华野东线兵团司令。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兵分两路 意见相左

许世友出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的消息一经公开,立马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大家纷纷猜测:为什么是许世友?

有人说,这是因为华野分兵后,东线兵团已经没有多少骁将,所以许世友才得以提升。也有人说,是毛主席偏爱许世友,这才破格提拔他。

各种说法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最引人争议的说法是:许世友之所以能成为兵团司令,是因为粟裕和谭震林"两人相争"。这种说法一出,顿时成为军中热议的话题。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按照这种说法,粟谭二人因何产生争论?许世友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华野分兵说起。

1947年8月,许世友奉命出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在此之前,许世友一直是纵队司令员,还没有统领过兵团一级的部队。

这个任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要知道,兵团可不是小打小闹,那可是十几万人的大部队。许世友能不能胜任,大家心里都没底。

就在这时,一个说法开始在军中悄悄流传:许世友之所以能当上兵团司令,是因为粟裕和谭震林两个人闹矛盾了。这话一出,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要说粟裕和谭震林,那可都是华野的大佬级人物。粟裕是华野参谋长,谭震林是华野政委,两人平时配合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闹起矛盾来?

原来,事情还得从几天前说起。当时,华野刚刚分兵,谭震林带着2、7纵留在原根据地,许世友则带着9纵前往胶东。

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军队突然发动进攻,占领了胶东一带。形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陈毅和粟裕立即下令,让谭震林带队前往胶东,与许世友的9纵会合,共同抗敌。

许世友也多次给谭震林发电报,催促他尽快赶到。可是,谭震林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与其集中兵力,不如分兵作战,这样可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谭震林的这个想法,与陈毅、粟裕和许世友的意见完全相左。敌人来势汹汹,我军本应握成一个拳头,谭震林却要分兵,这让许世友急得直跳脚。

许世友多次给谭震林发电报,可谭震林就是不为所动。无奈之下,许世友只好向陈毅和粟裕报告了这个情况。

粟裕听说这事后,火冒三丈。他立即给总部发了一封电报,在电报中说:"谭震林坚主南进,往复电商,致丧战机。"这话说得可不轻啊,明显是对谭震林的批评。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总部突然宣布,由许世友担任华野东线兵团司令。这个决定一出,顿时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按理说,谭震林作为华野的第三号人物,应该是东线兵团司令的不二人选。可现在,许世友却一下子从纵队司令跳到了兵团司令,这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再加上粟裕刚刚还给总部发了电报,批评谭震林。这么一来,很多人就觉得,许世友能当上兵团司令,肯定是粟裕和谭震林闹矛盾的结果。

这种说法一出,立马在军中传开了。有人说粟裕故意排挤谭震林,也有人说谭震林不听指挥,自作主张。一时间,军中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层出不穷。

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粟裕和谭震林真的因为这事闹矛盾了吗?许世友又是怎么卷入这场风波的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起。其实,在东线兵团司令人选的问题上,粟裕的想法和大家猜的可大不一样。

在《粟裕军事文选》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载:1947年8月5日,也就是东线兵团刚刚成立的时候,陈毅和粟裕给总部发了一封联名电报。

在这封电报中,粟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另组东兵团司令部,以谭震林为司令,许世友为副司令。"这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粟裕是想让谭震林当司令啊!

真相浮现 人选之争

要真正弄清楚许世友成为东线兵团司令的原因,我们得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粟裕和谭震林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结果,但实际情况却远比这复杂得多。

让我们先来看看谭震林的个人情况。谭震林作为华野的三号人物,无疑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他在政工方面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却并非他的强项。

谭震林的主要工作经验集中在政治工作上。他长期担任政委一职,在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特别是指挥兵团级别的作战,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再来看看许世友的情况。许世友虽然在华野的职务起点不算高,但他的指挥作战能力是公认的强。许世友是一员猛将,战功赫赫,在多次战斗中都表现出色。

许世友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纵队司令员,每一步都是在枪林弹雨中磨练出来的。他对战场局势的判断,对部队的指挥,都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纵队司令员提拔为兵团司令员,对许世友来说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有资历,有能力,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事实上,许多人都认为,这样的提拔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那么,为什么总部最终选择了许世友,而不是谭震林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当时的战场局势十分紧张。国民党军队正在向胶东地区发起进攻,形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经验丰富、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来统领东线兵团。

其次,华野的主力部队已经随陈毅、粟裕西进,留守山东的部队实力相对较弱。这就更需要一个能够灵活应对、善于打硬仗的指挥官。许世友恰恰符合这个要求。

再者,许世友已经带领9纵先期抵达胶东地区,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让他继续留在那里指挥作战,无疑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谭震林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当陈毅、粟裕要求他带领部队前往胶东时,谭震林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主张分兵作战,这与陈毅、粟裕的指示相左。

谭震林的这个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总部对他的评估。在战争年代,执行命令的坚决性和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谭震林的犹豫,可能让总部对他担任兵团司令产生了一些疑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总部或者粟裕对谭震林失去了信任。恰恰相反,粟裕在给总部的电报中,明确提议让谭震林担任东线兵团司令。这说明,粟裕对谭震林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那么,为什么最终的结果与粟裕的建议不同呢?这就涉及到军事指挥的特殊性了。在战争中,有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快速调整。总部可能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最终做出了由许世友担任兵团司令的决定。

这个决定,既考虑了许世友的军事才能和实战经验,也考虑了当时的战场局势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它不是粟裕和谭震林相争的结果,而是基于实际需要做出的选择。

事实也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许世友的指挥下,东线兵团成功地抵挡住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卫了山东解放区。许世友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有能力担当大任。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事任命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或者派系之争。它是基于实际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做出的决策。

粟裕、谭震林、许世友,他们都是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同志。他们之间可能有分歧,但这种分歧是建立在对革命事业的不同理解基础上的,而不是个人恩怨。

英雄本色 功勋卓著

许世友接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他面临的局势可谓是千钧一发:国民党军队正在向胶东地区发起猛烈进攻,整个山东战场风雨飘摇。

许世友深知肩上的重担有多么沉重。他二话不说,立即召集各部队指挥官,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许世友的指挥风格雷厉风行,很快就在东线兵团内树立起威信。

在许世友的统筹下,东线兵团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他们时而集中兵力打大仗,时而分散部队打游击。这种战术让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始终无法占据上风。

许世友亲自带队,深入一线指挥作战。他常常冒着枪林弹雨,视察前线阵地。许世友的这种作风,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整个东线兵团上下同心,战斗意志空前高涨。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许世友果断决定,集中主力突袭敌军的薄弱环节。这个决定冒险却精准,一举打乱了敌军的部署。敌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停止了进攻。

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东线兵团的士气。许世友趁胜追击,连续发动了几次进攻,将敌军逐步逼退。在短短几个月内,东线兵团就收复了大片失地,稳定了山东战场的局势。

许世友的表现,不仅赢得了部队上下的尊敬,也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陈毅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表扬许世友,称赞他"指挥若定,勇猛过人"。粟裕也在给总部的报告中,对许世友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然而,许世友并没有因为这些赞誉而骄傲自满。他深知,战争远未结束,前方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待着他们。许世友继续带领东线兵团,不断创造新的战绩。

在后续的战斗中,许世友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善于运用地形,巧妙地利用山东复杂的地理环境,多次设伏击败敌军。许世友还注重发动群众,组织民兵配合正规军作战,极大地增强了东线兵团的战斗力。

许世友不仅是个优秀的指挥官,还是个爱兵如子的好长官。他经常深入基层,关心战士们的生活。在一次行军中,许世友发现有战士的鞋子破了,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战士穿上。这种行为,让他赢得了部队的深深爱戴。

在许世友的带领下,东线兵团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不仅守住了山东根据地,还多次主动出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许世友的名字,也逐渐成为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的代名词。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展开,许世友带领东线兵团参与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许世友再次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指挥部队,配合其他兵团,成功包围并歼灭了国民党的重要部队。

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许世友和他的东线兵团,为这场伟大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战役结束后,许世友因功受到嘉奖,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解放战争胜利后,许世友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和平年代,许世友依然保持着他那股子拼劲和闯劲,成为了解放军的重要将领之一。

1 阅读:566

书雁说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