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一碗白菜汤,让我顿悟名校和非名校到底差在哪儿

乐人看情感 2024-09-26 03:29:48

前段时间刷到了一条热搜,超一亿的阅读,只因一碗白菜粉丝汤。

事情是这样,9月开学,一位新生家长,被清华大学食堂里的物价震惊了。

在北京这样物价高涨的城市,这里满满一大碗鲜美好喝的白菜粉丝汤,只卖1元。

而便宜的不只是白菜汤,3毛的油饼、4毛的油条、1块钱的肉末白菜……

清华食堂里很多其他菜品,都远远低于市场价。

一个清华学生,每月500块的伙食费,就能又吃饱又吃好。

而清华大学的福利,不仅体现在吃饭上。

清华大学的宿舍,是装修精致的公寓房。

一楼大厅里,有休息区、有饮料贩卖机。

宿舍是刷卡进入,装修得像是酒店。

清华还有自己的校医院。

学生智齿发炎,不用去医院,在校医院就能解决。一共只花了3块钱,其中2块还是挂号费。

想要健身,还有自己的体育健身中心。

普拉提、爵士舞、单车、搏击、舞蹈……运动项目比健身房还丰富,甚至还配备专业的康复中心,次卡才35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看到一些学校的宿舍,交着更高的住宿费,还是水泥地面、破败的墙皮、吱吱作响的钢架床;吃的是又难吃又贵的食堂,夏天还没有空调……

有人调侃:果然是清华,就是“财大气粗”。

确实,之前看过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大学的预算经费排名,名校与那些上不了榜的学校之间,在预算上已经被拉出了巨大的鸿沟。

这一个个数字背后,不仅是财力的差距,更是不同学校间资源、圈层差距的具象化。

一直以来,家长和老师总是告诉孩子,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入一所好大学。

可真正能说清楚,进了名校有啥好处的人少之又少。

为什么要拼命努力,考上一个更好的大学?

因为名校可以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张发光的文凭。

还有更多,你想象不到的“隐形福利”。

01

名校的隐形资源

一位清华的学生曾说过这样一段故事:

有天晚上她走出寝室,看到一张巨大的讲座海报。

因为没吃晚饭,就想溜进会场蹭点茶歇点心。

可吃到一半才发现,正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是一位某学科的泰斗级人物。

平时都是在新闻中看到他,而在他身边的,还有一群大厂的高层、创始人。

这样一群平时很难见到的人,聚集在清华一个小小会场,毫无保留地做着分享。

而她作为清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门槛地进入,和他们聊天,甚至加上联系方式。

这些,不是她的能力有多强,而是清华这个平台给予她的福利。

她的一句话让人无比唏嘘:清华真是一个资源过剩的地方。

普通学校可遇不可求的资源人脉,在清华,稀松平常。

随便一个乒乓球活动,请来的嘉宾就是奥运冠军。

校园里随意一个骑着破旧自行车的老头,就是行业顶尖的院士。

各行各业顶尖人士的展览、讲座、音乐会、研讨会、学术论坛……不用买票,不用预约,只要你看见了并感兴趣,那就可以直接进去看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评论区里一位网友的学校。

他读的是一所普通三本,大学四年的生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每天除了上课、吃饭、睡觉,似乎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

老师机械地上课,他也不知道学的内容以后对就业有什么用。

大学四年,只听过两场讲座。

一个是考研机构来劝学生考研,一个是毕业学长传授自己怎么考上公务员……

学校做得最多的事是:查早操、查晚自习、查寝。

别说音乐厅了,他们学校连唯一的操场都是破破烂烂。

四年大学毕业,除了一纸文凭,他好像没学到任何东西,专业只学了个皮毛,工作还是从零开始。

这一幕让人唏嘘。

清华报告厅里的那些行业翘楚,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任何一所普通学校的演讲台上。

那一刻,才意识到名校与非名校之间存在着的一道看不见的壁垒。

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平均,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多的是在于那些无形中影响学生视野、思维和未来的“软资源”。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请一定要劝孩子好好学习,努力上更好的大学。

因为你会发现,人与人的差距,最后就是见识和视野的差距。

好的大学让你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见过的世面、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维深度、处变不惊的气质,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够上那些优质资源,好好读书就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进了更好的大学,就相当于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

02

名校的圈层和环境

除了资源,名校和非名校间最大的差别,还有身边的人。

我有一位朋友大学读的是一所普通学校。

刚入学时,大家都还保持着高中的习惯,上课不缺勤,认真记笔记。

可慢慢地,很多人都开始懒散起来。

上课睡觉玩手机,逃课老师也睁只眼闭只眼。

而那时,坚持认真学习的她,成了一个异类。

去图书馆被舍友揶揄,在宿舍学习也被舍友调侃。仅仅是因为她“太努力了”,慢慢地被舍友疏远孤立。

她也曾想过,要不要被大家同化,混个及格毕业就算了。可最后她还是选择没日没夜地背书,坚持考研。

最后她考入了一所985学校,当进了这所学校才发现,原来不是她做错什么了,只是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罢了。

名校和非名校学习环境和氛围天差地别,她的同学比她更努力,比她更优秀。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大家都在互相督促着往上爬,而不是在使劲拉你下坠。

她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组图片。

凌晨三点,一所大专的宿舍里灯火通明,大家是在组团玩游戏。

而另一边凌晨的北大自习室,同学们在通宵达旦地讨论课题、优化ppt……

一边,是大专的课堂上睡倒一大片:

而另一边清华大学,上课20分钟前,教室坐满了。

下课20多分钟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为什么要劝孩子好好读书,去上更好的学校?

因为人都是环境的产物。

好的学校不仅有好的教育资源,更有着一群更积极向上的同类人。

正如《新东方精神》里那句话说得那样:

“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

当你和优秀者同行,才能变得更优秀。

当你更好的圈子里,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03

名校的起点

除此之外,名校与非名校最大的差距,或许就在于起点。

还记得早前一档节目里,在聊到学历重不重要时,张雪峰和一位企业家激情辩论。

张雪峰说:

如果你觉得学历不重要,那请你在每年九十月去各个学校的校招会看一看。

你去齐齐哈尔大学看一下,去北京科技大学看一下,再去清华北大看一下。

看看是什么样的工资在他们的学校招聘,看看他们开出的薪资起点是什么样的水平。

到那时候是否还能再说一句:“我觉得学历不重要。”

这让我想起曾旁观过的两场校招会。

一个是浙大的校招,很多我们叫得上名字的互联网大厂、新能源高精尖企业都出现在了招聘会上,起薪相对较高,福利也很完善。

而另一个是一所普通的大专学校,一眼看过去,满是私企、工厂,多是螺丝钉工作,工资普遍不超过5000。

其实又何必走到招聘这环?

如果你熟悉一些大公司流程,或许会知道有个词叫“内推”。

每到招聘季,一些名校毕业的企业家,会对母校开放内推名额。

公司内部,也会对一些名校毕业的员工的学弟学妹开放内推机会。

很扎心的一个现实是,人们对名校就是有滤镜。

HR收下的一堆简历,最先筛出来的就是名校高学历人群。

同起点的几个人,大家都会默认名校的学生能力更强。

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学历、名校就是一个人身上最实用的标签。

当你的家庭无法提供很高的起点,那你的学校,就决定了你的起点。

04

我很喜欢一句话:

高考600分和300分的两个人,过的永远不会是同一种人生。不能说谁上谁下,但是600分,一定比300分,多一种选择的可能。

最近几年,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名校生都在向下兼容,去做一些常人眼中很普通的工作。

有些人开始嘲讽他们“读书无用论”。

可是,名校生尚且还能向下兼容,普通孩子又还能往哪走?

当你活得迷茫、痛苦、找不到方向时,我建议你“向内求”。

孩子,千万不要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仍然是最稳定、成本最低且回报最高的投资。

你吃过的苦,刷过的题,都是托举你向上的力量。

你向上走的每一步,都会算数。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0 阅读:0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