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民的这一锄头不得了,竟挖出了27件国宝!

欣赏传播传统文化 2024-08-06 12:37:11

在宝鸡青铜博物馆中,我们看到27件青铜器展示在展台上,隔着厚厚的玻璃,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这些国宝的稳重气息。

27件青铜器的出土,不但创下了中国考古史上多个第一,而且对于中国考古研究是一次重大的发现。

这个爆炸性的新闻是怎么来的呢?这话就得从2003年说起了。

2003年1月19日,杨家村村民王宁贤等5人在村北一砖场边的土崖挖土。王宁贤和王拉田、王明锁3人站在近十米高的土崖上用镢头挖,村民王勤宁和张勤辉两人则站在崖下装土。

王拉田一镢头下去,一大块黄土被挖得滚下崖去,继而出现在3人面前的竟是一个土洞,3人惊讶不已!王拉田赶忙放下镢头,趴下来往土洞里张望,发现里面好像有啥东西,但看不清楚。

王宁贤让王拉田和王明锁让开,再次向里望。这一望吓了他一大跳:借着微光,他发现洞内是一个约两米见方的土窖,土窖内藏着大量的青铜器,还闪着幽幽的青光。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好像一直没有被人惊扰过一样。

3人相互望了望,订下了一个“君子协定”:先不告诉崖下两人,以最快的速度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为了防止消息泄露,三人用土将土洞填好并对崖下两人说,我们马上回来,你们不要离开。

在王宁贤家,他们通过114查号台查到了宝鸡市文物局电话。当时已是下班时间,市文物局值班室接到信息后,一边叮咛他们立即返回,保护好现场;一边通知眉县文化局局长赵兴海,立即组织人员尽快赶到现场。

3位农民回到现场后,才将消息告诉了崖下两人。5人守在土洞四周,等待文物部门到来。当晚,宝鸡市文物局局长张润堂和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及眉县有关方面全部赶到了现场。经勘探,被挖开的土窖直径约1.8米、宽约1.4米、高约1米,顶多能塞进去两个人。土窖壁上有明显的镢头挖掘留下的痕迹,土窖顶部土质较松。

当时天色已晚,天气寒冷,有近百名群众围观,情况十分紧急。经商议决定,由宝鸡市文物局、眉县文化局和县文化馆立即对窖藏进行抢救性清理。共发现青铜器27件,计有铜鼎12件、铜鬲9件、铜壶2件,盘、匜、盉、盂各1件,且件件器物有铭文,其中最大的一件铜鼎高58厘米,口径45厘米。

马家镇及杨家村此时也已派专人协助文物部门工作。因土窖距地面十多米高,要想将这些无价之宝毫发无损地运到地面,必须特别小心。在现场负责人的指挥下,村民们搬来梯子放在土窖下,18名村民依次站在梯子上,每拿出一件文物,大家便将它传运下来。

据悉,这批青铜器距今约2700多年,不少可谓“国宝级”。它们组合完整,礼器、酒器、水器、食器齐备;形体硕大,造型精美,纹饰繁缛。

27件青铜器件件有铭文,其中一件三足附耳盘上的铭文竟长达350余字,追述了周文王至周厉王11代周王的业绩和对一个来氏家族列祖列宗的册封。

经专家研究分析,眉县出土的27件窖藏青铜器中,有鼎12件、鬲9件、壶2件,盘、匜、盉、盂各1件,27件器物上均有铭文。这些窖藏青铜器造型精美,保存完整,铭文奇谲古朴,特别是27件器物均有述事铭文,铭文总数在2000余字,实属国内罕见。其中一件三足附耳盘铭文达340余字,是建国以来出土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重器。

据文物考古专家初步研究分析,这批青铜器时代大约为西周晚期,多数应为宣王时所铸作,铭文将西周王朝除幽王以外的诸王逐一列出,涉及到来、单五父、叔五父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并提到与戎人作战等史实,反映了西周晚期与外族的关系。

本次出土的铜器提供了一批西周晚期的标准器,其中有两件高年铜器具年、月、干支与月相四要素,是西周纪年铜器年份最大的(四十三年和四十二年)。

因护宝有功而被看作“比国宝还受宠”的功臣,成为2003年度耀眼的新闻人物,并先后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接见,文物部门也对他们进行了重奖。5位护宝农民还喜获2003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称号。

五位护宝农民:王拉乾、王明锁、王宁贤、王勤宁、张勤辉

出土文物欣赏: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