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日军士兵半夜出来起夜,猛然发现有人正在据点内偷军马

葫芦娃史书 2024-11-18 03:24:54

抗战时,一日军士兵半夜出来起夜,猛然发现有人正在据点内偷军马

月朦胧,夜沉沉。1944年的一个深夜,江苏淮安三树村日军据点内一片寂静。值夜的哨兵依旧笔直地站立在岗位上,马厩里不时传来战马的低鸣声。突然,一个日军士兵揉着惺忪的睡眼从营房里走出来,准备去茅房方向解手。就在他转过拐角的瞬间,一个黑影牵着军马从眼前闪过。这是幻觉吗?他使劲揉了揉眼睛,却发现不远处的马厩大门敞开着,隐约有人影晃动。这个深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人在据点内牵着军马?更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警戒森严的据点会被人悄无声息地潜入?

一、三树村据点的军事价值

三树村据点位于淮安市淮阴区东北部,地处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咽喉要道。1944年春,日军为了加强对运河水道的控制,在此设立了一处重要据点。这处据点与附近的凌桥据点、新渡据点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包围圈,不仅可以监控运河航运,还能牵制新四军在淮北地区的活动。

据点内驻扎着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排的伪军,总兵力约六十余人。据点的防御工事修筑得颇为坚固,四周有三米多高的土墙,墙上布置了三处暗堡,配备有轻机枪和掷弹筒。据点大门由厚重的木板制成,每到夜间便会紧闭,只留下一个狭窄的侧门供哨兵出入。

在据点的西北角,建有一座可容纳三十余匹军马的马厩。这些军马大多是从蒙古地区征调而来的蒙古马,体格健壮,耐力惊人。日军非常重视这批军马,专门从当地征用了几名马夫负责照料。军马除了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机动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附近发生战事,骑兵可以快速机动,支援邻近据点。

据点周围还开辟了一片空地,砍伐了所有遮挡视线的树木和庄稼,形成了一个约两百米宽的"真空地带"。这样的布置使得敌人很难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接近据点。每到夜晚,据点内还会点起马灯,用于照明和警戒。

日军对这处据点极为看重,每周都会派人从淮安城区运送补给。据点内储存了大量粮食、弹药,足以支撑两个月的消耗。除了正常的军需物资外,据点还囤积了不少从附近农村抢掠来的物资。这些物资大多是由军马运送到据点内,再转运至淮安城区。

三树村据点的设立,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日军经常派出小股部队,在周边村庄实施抢掠。他们借口搜查抗日分子,经常无故殴打村民,甚至还发生过焚烧民房的恶性事件。据点里的军马也成了百姓的噩梦,这些马匹每天需要消耗大量草料,日军便强迫附近村民定期送草,有时还会以草料不够为由体罚村民。

当地的抗日力量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击这处据点。然而,由于据点防御工事坚固,正面强攻势必会造成重大伤亡。而且,一旦战事持续时间过长,很可能会引来淮安城区日军的增援。因此,如何巧妙地削弱据点的战斗力,成了当地抗日指挥部反复研究的课题。

二、新四军特派员的秘密潜入计划

1944年7月初,新四军淮北军区情报部门通过地下工作者传回重要情报:三树村据点的一名伪军马夫张德贵与新四军建立了秘密联系。张德贵是三树村本地人,在日军占领该地区后被迫到据点当马夫。他每天负责照料军马,对据点内部情况了如指掌。

经过详细调查,淮北军区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由特派员王长河化装成普通农民,借机潜入据点内部。王长河出身农家,年轻时曾在马匹商贩处做过学徒,对马匹的习性和照料十分熟悉。他的这些特长,使他成为执行这次任务的最佳人选。

为了确保计划万无一失,情报部门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工作。首先,他们通过张德贵了解到据点内部的具体情况。据点的马夫每隔三天要到附近村庄收集马草,这就为王长河创造了接触据点的机会。其次,他们仔细研究了据点内日伪军的作息规律。每天清晨和黄昏,马夫们要给军马刷洗和喂食,这段时间据点内部的警戒相对松懈。

8月15日,一个闷热的下午,张德贵带着几名村民去附近的草场割马草。王长河便混在其中,装扮成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穿着粗布短褂,戴着草帽,肩上扛着镰刀。割草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娴熟的技巧,这引起了张德贵的注意。

当天傍晚,张德贵向日军士兵报告说发现了一个懂得照料马匹的能手,建议让他也来当马夫。据点正缺人手照料军马,日军对此建议表示同意。就这样,王长河顺利进入了据点。

在据点内部,王长河表现得勤勉老实。他总是最早起床,最晚休息,把军马照料得很好。渐渐地,连日军士兵也对这个勤劳的马夫产生了好感。特别是据点里的一匹烈性难驯的黑马,在王长河的调教下变得温顺了许多。

王长河一边干活,一边仔细观察据点内的情况。他发现日军确实像情报显示的那样,在据点内储存了大量军需物资。每天夜里都有两名日军士兵和一名伪军轮流值勤,他们的换岗时间是固定的。此外,据点西北角的围墙外有一片茅厕,晚上经常有士兵单独外出如厕。

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王长河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他注意到,每到月底,据点都会派出大部分兵力护送物资去淮安城区,这时据点内的防守力量最为薄弱。而据点内的军马,大多是性情温顺的蒙古马,只要熟悉它们的习性,完全可以在夜间悄无声息地牵着它们行动。

9月初的一天,王长河趁着打扫马厩的机会,仔细查看了马厩的门锁构造。这是一种普通的木制插销,只要稍加巧劲就能撬开。他还发现马厩后面有一处围墙略低,而且砖缝里长满了野草,显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地方。

三、惊险的深夜偷马行动

1944年9月25日晚上八点,三树村据点内的日常事务刚刚结束。王长河按照惯例给军马添加了草料,清扫了马厩。这一天,据点派出了大部分兵力护送物资去淮安城区,据点内仅留守十余名日伪军。天气闷热,蚊虫特别多,值夜的哨兵不停地挥手驱赶着嗡嗡作响的蚊子。

晚上九点半,第一次换岗结束。王长河躺在马厩旁的草堆上,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周围的动静。据点内的灯火渐渐熄灭,只剩下几盏昏暗的马灯在夜风中摇曳。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很快又归于平静。

十一点整,第二次换岗开始。两名日军士兵打着哈欠,慢悠悠地往岗亭走去。王长河注意到,今晚值勤的伪军是个总爱偷懒的年轻人,换岗后经常躲在岗亭里打盹。

午夜时分,据点内一片寂静。突然,一个日军士兵从营房里走出来,摇摇晃晃地往茅厕方向走去。这正是王长河等待的时机。他悄悄起身,从藏在草堆里的布包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

王长河首先来到马厩后门,用特制的铁丝轻轻撬开了木制插销。他早已给马匹的蹄子缠上了布条,以减少走动时发出的声响。他先牵出了最温顺的两匹马,把它们拴在马厩后的矮墙边。接着又返回马厩,继续牵出更多的马匹。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那个去茅厕的日军士兵提前返回,正巧看到一个黑影在马厩附近晃动。王长河立即蹲下身子,躲在马腹下。那名日军士兵揉了揉眼睛,似乎在确认自己是否看错了。就在这紧要关头,远处的伪军岗亭传来了一声响动,吸引了日军士兵的注意力。

等日军士兵走远后,王长河加快了行动速度。他借着微弱的月光,仔细检查马匹身上的缰绳是否系牢。为了防止马匹突然嘶鸣,他还给每匹马的嘴里都塞了提前准备好的干草团。

凌晨一点,是据点内最困倦的时刻。王长河开始执行最危险的一步。他先把马匹排成一列,然后轻轻地把它们往据点西北角的矮墙处引导。这段围墙外正好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便于隐蔽。

王长河对付围墙的方法很巧妙。他事先在围墙砖缝里插入了几根木楔,形成了几个简易的落脚点。他先翻过围墙,在外面铺上厚厚的草垫,然后再回到围墙内侧,轻轻地拍打马匹的臀部,诱导它们跳过围墙。

这些军马经过专门训练,翻越障碍物时异常敏捷。每匹马落地时,厚厚的草垫都有效地消减了声响。不到半小时,王长河就成功地把十五匹军马全部弄到了围墙外面。

在据点外早已埋伏好的新四军战士立即接应,分头牵着马匹,沿着预先踩好的路线,迅速向东北方向撤离。到天亮时,这些军马已经被安全转移到了五十里外的根据地。直到第二天早晨,当日军士兵查看马厩时,才发现军马不见了。据点内一片大乱,日军立即派出搜索队四处追寻,但为时已晚。

这次行动不仅缴获了大量军马,更重要的是严重削弱了日军据点的机动能力。失去了军马,据点之间的联络和物资运送都受到了极大影响。此后,当地的抗日武装频繁出击,日军的统治范围被迫不断缩小。

四、据点覆灭前的关键情报传递

军马被盗事件发生后,日军在三树村据点内展开了严密调查。1944年10月初,据点内的气氛异常紧张。日军怀疑内部有人通敌,对所有伪军和杂役进行了严格审查。张德贵和王长河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

10月5日,一支来自淮安城区的日军宪兵队来到据点。这支队伍由精通侦查的特务组成,他们带来了专门的搜查犬。宪兵队立即封锁了据点大门,开始挨个审问据点内的中国籍人员。

就在当天下午,张德贵趁打水的机会,把一个用油纸包裹的纸条藏在村外水井的石缝里。纸条上记录了一个重要情报:日军准备在10月底前往据点增派一个小队的兵力,同时运送一批新式武器。这批武器中包括了两门九二式步兵炮和大量弹药。

第二天清晨,新四军的地下工作者以挑担子卖菜的身份,从水井边经过时迅速取走了纸条。情报很快被送到了淮北军区指挥部。军区当即决定,必须在日军增兵之前发起进攻,一举拿下三树村据点。

10月8日,宪兵队在审问中发现了一些可疑线索。他们注意到王长河的口音与当地略有不同,而且他对马匹的了解程度远超普通马夫。当天晚上,他们准备第二天对王长河进行专门审讯。

张德贵获悉这一消息后,连夜设法通知了村外的联络员。他在后院的一棵老槐树下摆放了三块特定方向的砖头,这是与新四军约定的紧急联络暗号。同时,他还在砖头下方留下了一张写有据点最新部署的字条。

10月9日凌晨,联络员冒着夜色潜入村子,发现了暗号。他立即将情报送往指挥部。情报显示:据点内除了原有的十余名守军,还新增了八名宪兵队员。据点的防御工事主要集中在东南方向,西北角的防守相对薄弱。此外,据点内的弹药库就设在西北角的一间砖房内。

10月10日,又一个重要情报传到了军区。张德贵通过磨坊里的一个老磨工传出消息:据点里的日军在加紧修筑工事,准备在西北角增设两个机枪火力点。但由于材料还没运到,这些工事预计要到月底才能完工。

10月12日下午,王长河在打扫马厩时被宪兵队带走审讯。当晚,张德贵通过关系网得知,宪兵队已经掌握了某些对王长河不利的证据。他立即将这一情况通过秘密渠道报告给了新四军。

与此同时,据点内的日军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他们在据点周围增设了铁丝网,并在夜间使用探照灯巡逻。每天傍晚,所有中国籍人员都必须集中在一起接受清点。但即便如此,张德贵仍然想方设法传递着情报。他把纸条藏在运送给据点的蔬菜中,或是趁打扫时将字条塞在预先约定的墙缝里。

10月15日,张德贵传出了最后一份情报:据点内的日军准备对所有可疑人员进行集中审讯,审讯将在三天后开始。而王长河已经被关押在据点内的一间小屋里,随时可能暴露身份。这份情报被迅速送到了新四军指挥部,成为了决定据点最终命运的关键信息。

五、三树村据点的最后一战

1944年10月17日晚,新四军淮北军区特遣队在距离三树村五里外的杨庄集结。特遣队由三个连队组成,总兵力一百二十余人。他们携带了六挺轻机枪、两门迫击炮和大量爆破器材。

午夜时分,特遣队分成三路开始行动。第一路由四十名战士组成,负责从西北方向突袭,这也是据点最薄弱的环节。第二路三十名战士从东面发起佯攻,吸引日军注意力。第三路由爆破组和预备队组成,准备在战斗开始后视情况投入战斗。

10月18日凌晨两点,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第一路突击队借着雨声的掩护,悄悄剪断了据点西北角的铁丝网。突击队员们匍匐前进,成功靠近了据点围墙。与此同时,东面的佯攻部队已经就位,等待行动信号。

凌晨两点四十分,东面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日军果然将注意力转向东面,大部分守军都跑向东面的防御工事。就在这时,西北角的突击队开始行动。两名爆破手迅速靠近围墙,放置了预先准备好的炸药包。

爆炸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围墙被炸开一个大口子,突击队员们迅速冲了进去。第一个目标是关押王长河的小屋。三名战士快速突入,制服了守卫,救出了奄奄一息的王长河。

这时,据点内的警报声响起。日军这才发现主要攻击来自西北方向。但为时已晚,突击队已经控制了弹药库,并且放火点燃。熊熊烈火照亮了整个战场。张德贵在混乱中找到机会,打开了据点大门,放入了等候在外的主力部队。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宪兵队负隅顽抗,在据点中心的碉堡内架起机枪进行扫射。新四军的迫击炮开始发挥作用,几发炮弹精确命中了碉堡。第二路佯攻部队这时也突破了东面防线,与主力部队形成合围之势。

凌晨四点,战斗进入最后阶段。日军退守到了据点最后的一座砖房内。新四军指挥员命令停止进攻,用高音喇叭喊话,要求日军投降。但日军拒绝投降,还不断向外投掷手榴弹。

指挥员随即下令,由爆破组采取强攻方案。爆破手们利用掩体逐步接近砖房,在墙根处布置了一圈炸药。一声巨响过后,砖房的一面墙轰然倒塌。趁着烟尘弥漫,突击队员们冲入房内,与残余日军展开了短促的白刃战。

天色逐渐发亮时,战斗结束。据点内的日伪军被全部歼灭,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新四军共有十一名战士负伤,两人牺牲。被救出的王长河虽然受了重伤,但最终康复。张德贵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亲手擒获了一名日军军曹。

当地群众闻讯后纷纷赶来,帮助打扫战场,掩埋尸体,运送伤员。到上午十点,三树村据点的战斗痕迹基本被清理完毕。这座盘踞在淮北平原上长达三年之久的日军据点,就此成为历史。此后,淮北地区的抗日武装继续向北推进,相继解放了多个村镇,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 阅读:39

葫芦娃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