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见到幼年的道光帝,为何一张老脸笑成菊花?

圣恒看历史 2024-11-06 02:56:55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金秋八月,天高气爽,幼年的绵宁(道光帝)跟随祖父乾隆皇帝在紫禁城外的木兰围场打猎。绵宁以出色的骑术和敏锐的直觉猎获一头健壮的鹿,乾隆帝看到年幼的绵宁手持弓箭站在倒地的鹿旁,大喜,仿佛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一高兴赐绵宁一件黄马褂、一顶花翎,给与他无比的荣耀和尊贵。

此时的道光帝才10岁,此时的乾隆帝已经80岁了。乾隆帝满眼疼爱地望着小皇孙,一张老脸笑开得如菊花般灿烂。

乾隆皇帝最崇拜他爷爷康熙大帝,也特别爱模仿康熙帝,比如模仿康熙举办“千叟宴”,模仿康熙“南巡”……,他还动不动将皇祖父挂在嘴边,就连在位时间都不愿超过他皇爷爷。

这次他带着小皇孙打猎也是在模仿康熙帝,顺便思念一下自己年幼时和皇祖父一起打猎的情景。

乾隆帝幼年时康熙帝很喜欢他,康熙曾下令亲自将乾隆帝(弘历)养在宫中,他自己亲自教习,爷孙俩朝夕相处,享尽天伦之乐。

每年秋天康熙帝就会带着子孙们在木兰举行行围活动(俗称“木兰秋狝”)。

清朝入关前,骑射是满族人赖以生存与征服天下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满清入主中原、享受繁华之后,历代清帝依然将骑射视为立国之本,他们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教育特别重视。

每到秋季,皇帝会亲自率领皇子、皇孙、大臣及部分八旗子弟前往皇家猎苑或边地,进行大规模的游猎活动,这种活动也是对皇子骑射技艺的实战考核,是皇帝教育皇子,考察其才能与品质的重要手段。

在康熙、乾隆等盛世皇帝的统治时期,游猎不仅承载着体育竞技的意味,更融入了深刻的政治与教育目的。通过游猎过程中皇子们的行为表现,皇帝能够直观地检查皇子们的骑射技术,同时,利用狩猎的竞争性,激发他们内心的斗志,磨练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他们果断决策的品质。这一传统,既是对满族人尚武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未来储君全面素质培养的精心布局,因而康熙帝每年都会带着子孙们狩猎。

乾隆帝狩猎图

有一次,康熙帝带着12岁的弘历去打猎,康熙一箭射中一头大熊,大熊并没有死,他让弘历再去补刀,去收获猎物。目的就是为爱孙子争得一个初次打猎就杀死一头熊的名声。弘历很勇敢,他跨马上前冲去,他对着大熊控弓搭箭,正准备放箭之际,不料重伤的黑熊突然跃起,康熙眼疾手快,举枪击毙大熊。史书记载,弘历以十二岁的少年,居然面不改色,毫不惊惧,令康熙大为称奇。

打猎结束,康熙回宫跟妃嫔们提及这件事说:“弘历这孩子,真是福星高照啊。如果再晚一点,弘历到了熊的跟前,熊才站起身来,那还不危险了?”康熙觉得这个孙子聪明伶俐,见识过人,而且还有上天保佑,所以更加喜爱这个孙子。

他还说弘历:“是命贵重,福将过予。”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弘历将来必定是富贵之命,而且将超过我。康熙是皇帝,要想比他的富贵更大,那也一定要是皇帝。

这次,乾隆帝带着年幼的道光帝打猎,一是想培养绵宁的胆识,二是想让绵宁初次打猎名扬清史就像当年他皇爷爷康熙帝对待他一样,毕竟绵宁是清室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道光帝画像

嘉庆帝一生共5个儿子,有4个长大成人,绵宁是老二。皇长子是嘉庆侍妾(后来的和裕皇贵妃)所生,但是这个孩子还没来得及起名,只活了1岁多点就夭折了,一直到嘉庆帝22岁时才有了道光帝这个儿子。

道光帝虽是老二,他是由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是嫡出,由于他大哥夭折,他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嘉庆帝的嫡长子。而在此后的13年里,道光帝一直作为嘉庆帝的独子存在着。他也被默认为是大清皇室的唯一继承人,在他皇爷爷乾隆和其老爸嘉庆那儿,他也一直被当作皇储培养。

道光帝的母亲喜塔腊氏

道光帝的三弟绵恺比道光帝小13岁,他的四弟绵忻比道光帝小23岁,他的五弟绵愉比道光帝小32岁。他的前两个弟弟虽然为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所生,但对他的储君之位形不成任何威胁。乾隆帝和嘉庆帝在建储问题上,都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实行秘密立储,且他们都喜爱绵宁,自幼对他进行全方面教育。

绵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 ),当时他的父亲嘉庆帝颙琰还只是个普通的皇子,绵宁的出生令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海洋。绵宁幼年时聪明伶俐十分好学,他的启蒙教育起始于编修秦承业,后来绵宁又跟随检讨万承风深造,礼部右侍郎汪廷珍和翰林侍读学士徐颋是绵宁求学路上的重要导师。绵宁小小年纪就有着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和勇敢的品质,无论是在乾隆眼里,还是在嘉庆眼里,绵宁都是大清未来储君的不二人选。

嘉庆帝画像

乾隆见到如此优秀的皇孙能不笑得满脸开花?

乾隆帝见到绵宁如此高兴,除了绵宁自身优秀外,其实另有他因。

一、乾隆在选皇位继承人时,经历了数次的痛彻心扉,才选的自己不太满意的嘉庆帝。

1、立嫡长子永琏,永琏夭折

乾隆帝推崇儒家文化,他自视甚高,以儒家正统的拥趸自许,推崇《周礼》,并在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建储问题上,推行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弘历即位初年效法汉人立“嫡长子”的做法,就在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他把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永琏的名字写好密封,命人藏匿到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下面。

不料,两年后,年仅9岁的永琏得了风寒病夭折了。 

“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乾隆三年十月,殇,年九岁。”——《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

27岁的乾隆帝痛失爱子,如五雷轰顶,他痛哭流涕,悲痛欲绝地说:

“永琏乃是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朕御极之后,恪守成礼,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是虽未册立,却已命他为皇太子矣。今日既薨逝,一切典礼按皇太子仪注行。”《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

2、立嫡二子永琮,永琮夭折

就在永琏病死8年后,永琏的亲弟弟、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出生了,乾隆帝对他视若珍宝,想立他为皇太子,可是就在乾隆帝将永琮的名字书写好建储密旨,命人藏匿到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下面后不久,永琮也死了,才两岁,因出痘病死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除夕之夜。

已过中年的乾隆帝又一次悲痛欲绝。

他泪流满面地说:

“嫡嗣再殇,看来是上天不肯让我以嫡子继统啊。想本朝自世祖章皇帝(指顺治帝)至朕,均没能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朕实在心有不甘,有意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这两次悲惨遭遇,看来,都是朕造成的啊。”

3、乾隆帝计划立皇后未来的三子为储君,皇后却去世了

立不成嫡子,乾隆不甘心,也不愿就此罢休。

他计划着,期待着,想等原配皇后沙济富察氏生下第三个儿子,就立为太子。可是,皇后富察氏还未生下她的第三个儿子,她却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二月患病暴毙了,只活了37岁。

乾隆帝的原配皇后——孝贤纯皇后

4、乾隆的其他嫡子都先于乾隆帝去世

富察皇后去世两年后,乾隆立辉发纳喇氏(那拉氏)为皇后,那拉氏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永璂(皇十二子),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去世,只活了24岁。二儿子永璟(皇十三子)幼时夭折。由于皇后那拉氏的断发事件,形同被废,她的儿子也随即失去被立为储君的机会。

那拉氏皇后断发一年后,也就在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突然崩逝,只活了49岁。

乾隆帝继皇后那拉氏画像

此后,一直到乾隆帝驾崩乾隆帝再未立后。

因而在选定皇位继承人上,乾隆也只能从庶子中选择了。

到了1773年,63岁的乾隆帝不能再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当时他只有7个皇子还活着。思来想去,乾隆帝就立了皇十五子永琰(清仁宗嘉庆帝)为太子。当然在乾隆的心里,嘉庆帝并非他理想中的人选,可是又能如何呢?谁让自己活那么大年纪,熬死了很多儿子,没办法只有矮个子里拔将军,挑这么个平庸的儿子来继承。

乾隆帝老年画像

如若直接传位于孙,乾隆又担忧弄出个“靖难之役”来,就只好传位给皇十五子永琰了,毕竟嘉庆帝的儿子、乾隆的爱孙绵宁,无论从各方面来讲都令乾隆满意。嘉庆帝的五个儿子,只有道光帝旻宁是元后即孝淑睿皇后所生。

乾隆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没有实现自己所推崇的“嫡长继承制度”,所以这看到个嫡出的皇子如此强悍、如此优秀,又是清朝第一个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人,自然很喜欢,能不笑出菊花。

二、老人都喜欢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三、道光帝的品行令 乾隆帝有一种羞于启齿的满意

道光帝除了各种兵器娴熟,兵法也倒背如流。七岁时就百步穿杨,十岁时一箭击中梅花鹿,让爷爷乾隆眉开眼笑,赏赐黄马褂之外,他还有一种让乾隆帝看好的品性,那就是节俭。

道光帝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熟读儒家五经,长期受到儒家思想讲究节俭的的影响,对五经之一的《尚书》中所提的“慎乃俭德 , 惟怀永图”有很深的领悟,认为帝王节俭的行为,可以维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状态,还将节俭的行为与帝王施行的政治方针所联系起来。

他对于孔子所说的: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也深表认同。

道光帝自己曾亲口说:“厚生之道 , 首在崇俭。”

在道光帝的思想观念中,勤俭节约的意识从很小的时候就种在了心里。

道光帝在年幼的时候,就有着对先祖创业艰难的敬畏之心,对于“守江山难”认识的很到位了,还发表过“省视旧俗 ,憬然于肇造之艰难 ,恭行节俭为天下先”的言论。

所有关于道光帝的节俭的种种行为,都令乾隆帝为之震惊,震惊之余有些许的欣慰,三岁看老,当他看到自己年幼的皇孙有如此见识,乾隆帝心中是高兴的,离驾崩不久的乾隆帝也许已经后悔自己曾经的挥霍无度。

乾隆知道尤其在自己中年以后,好大喜功,自称为十全老人,奢侈无度的倾向日益明显,他大兴土木、六下江南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贪污腐化又开始盛行,使整个清王朝也在乾隆后期由盛转衰。

乾隆帝本人的生活是极为奢侈的,动不动就巡幸各地,热衷于游山玩水,靡费特甚。在皇太后八十寿辰以及乾隆帝自己八十寿辰时,大摆豪华宴席,“京师巨典繁盛”,与皇太后六十寿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也都上行下效,奢靡成风导致国库亏空,民不聊生。

事实证明道光节俭是真的不是忽悠乾隆和嘉庆,道光皇帝甚至把节俭做到了极致。

道光帝对于节约这件事还专门颁布了份诏书——《声色货利论》,说明作为皇帝要提倡节俭的重要性:“常人惑之 , 害及一人,人君惑之, 害及天下”。 他号召全国官员都实行节俭,并停止了各省的进贡。不过,官员们仍然照常进贡,只是改名为“孝敬”,使得道光皇帝的节俭政策未能完全实施。

他还将节俭施于内廷,他知道乾隆时皇宫中每年开支40万,觉得在他这必须减半,于是专门下旨规定:内廷用款每年不得超过20万两白银。那些嫔妃们终年不添置新衣,破了就缝缝补补,就连皇后也是破衣烂衫,补丁多多。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吃、穿、住、用、行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在穿衣上,“衣非三浣不易”,一个月才换一次衣服,而且穿补丁衣服;吃素食,甚至在皇后生日时只准备了打卤面;他的居所简单,不搞土木建筑……

其实道光皇帝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就已经将节俭行为表现的很突出了。就在那一年,道光随父亲嘉庆皇帝前往盛京祭奠先祖,缅怀先烈,追忆努尔哈赤的光辉人生。

嘉庆皇帝带着他参观了努尔哈赤所用的简陋的旧时用物,如糠灯、牛皮乌拉、粗糙的拐杖等,道光很激动,更加激发了他要保持节俭的决心,并立马执行。

他回到京城,就把家里除了床和桌椅以外的家具全搬走了,因为那些东西他觉得太奢华,不符合他的节俭作风。

此后的道光帝表现的非常节俭,可以说到了吝啬的程度。为了省银子他不吃内膳的东西,每天下午四点都会让太监出宫去买烧饼作晚膳,太监四点出发,一来一回要用两个钟头的时间。他觉得长期吃烧饼能省下不少银两,因为一个烧饼才两文钱,而且每天晚上只买五个烧饼,他和福晋就着白开水各吃两个,其余一个给大阿哥奕讳吃。

道光帝的朝堂也成了丐帮大会。因为道光一看到官员穿上好的衣服,就露不悦之情,甚至规定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对于不能节俭的官员,他能加以处分。

臣子们禁不住道光帝的节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快满朝大臣都学道光,一个个穿着破旧袍褂上朝,破衣补丁衫成了流行,导致京中旧衣烂衫的价格疯涨,一件破旧袍褂竟比做两套新袍的钱还贵,就这还不容易买到。有的官员为了迎合道光,故意把新袍褂打几个补丁,道光节俭也就是节俭自己而已,在他之下的人员一如既往地奢靡,甚至腐败更甚。

根据道光年间在西北任职的张集馨回忆:来往于西藏、新疆以及甘肃、四川的官员皆经过西安,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西安活鱼难得,每大鱼一尾,值制钱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断不能少。其他如白鳝、鹿尾,皆贵重难得之物,亦必设法购求……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这就是道光帝节俭主义之下官场腐败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道光帝的日常节俭到那个程度已经算是极度吝啬了,可他还将节俭用于治国上。就在他任命林则徐去广州禁烟期间,林则徐共收缴20200箱鸦片,价值800万两白银。为了使英商上缴所有鸦片,林则徐曾用武力逼迫,但效果并不明显。就只好承诺英商用茶叶作补偿,他算了下得需要十余万斤的茶叶。

道光一听心疼坏了,迟迟不作决定。林则徐只好和邓廷桢等人商量大家一块出算了,于是就上奏道光说:“所需茶叶十余万斤,由臣等捐办,不敢开销。”道光这才批复:“照所议办理!”。

在每次国事会议与王公贵族商讨边防、海防等军事开支时,道光就心疼地如割自己的肉般,要是有大臣提出要在国防军事上增加开支,道光就会黑着脸直接拒绝。

就在道光登基20年时,也就是1840年,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道光帝打仗不舍得投资,被英军打得损失惨重,道光也由主战派变成了主和派,最终用将近1500万两白银作为战争赔款。

所以道光的节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缓解清政府的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帮助作用,而且也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儿孙,看咸丰,看慈禧的奢侈就一目了然。

乾隆在巅峰时期搞空了国库,留下这一堆烂摊子,将来必定由皇孙来收拾了。而道光的节俭表现,自然让乾隆认为这个皇孙能够扫除自己留下的痹症,延续乃至发展盛世,他能不开心吗?

总结

总是丧子的乾隆对于他这个孙子道光各种满意,把大清的希望都寄托他的身上,所以才会一见到道光就会很开心。可乾隆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道光皇帝虽然节俭到乞丐的地步,却吸食鸦片,却割地赔款,倘若乾隆泉下有知,怕是要哭晕到厕所了。

-1 阅读:973
评论列表
  • 2024-11-14 17:10

    乾隆要是能知道将来道光把祖宗的地一顿卖,还能笑得出来嘛[哭笑不得]

  • 2024-11-15 18:10

    嘴像菊花更贴切些吧

圣恒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