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奥地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变形记》《审判》《城堡》。卡夫卡享有世界顶级文学大师的盛誉,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
《法的门前》《法的门前》其实是卡夫卡长篇小说《审判》中的一个片段,卡夫卡在1915年将它提取出来单独发表,后来又将其收录在自己的短篇小说集《乡村医生》中。
《法的门前》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小说情节相当简单,一个乡下人来到法的大门前,想要进入,但是受到了看门人的阻挠。随后乡下人想出各种办法想要进入,甚至贿赂看门人,但是看门人还是不让。
后来乡下人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扰乱看门人的视线,趁机溜进去。结果遭到看门人的劝说,既然你这样好奇,那就试试在没有我的允许的情况下走进去。不过你得注意,我的权力很大,而且是级别最低的守门人。里面每一道门都有一个人守着,权力一个比一个大。即使是第三道门的看守,我也不敢看一眼。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算你能够进入第一道门,但是进入之后,还有各种门,过得了第一道门,也过不了第二道门,而且下一道门权力更大。凭借自己的力气闯进法的大门的确是一个可尝试之法,但自己的力气究竟能否战胜那一个又一个看门人仍然是未知数。即使真的闯进了法的大门,也很有可能根本无法在法律的世界中存活下去。
结果也不言而喻,无论乡下人怎么努力,看门人都不让乡下人进去。一直到最后,乡下人快要死的时候,看门人将门关上说,说“这个大门是为你而开的,但是你永远也进不去。”
那么,卡夫卡《法的门前》到底在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在专制强权面前,任何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都不能改变现实和命运。
专制社会中,任何个人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末期,那是一个专制不断强化的时期。封闭的帝国早已腐朽不堪,专制统治者关闭国门,将民众困于自己的高墙之内。虽然帝国落后腐朽,但对外仍然在不断的挑衅、用兵和扩张。对内就实行专制的高压统治,依靠国家机器和工具对民众进行压迫、剥削和奴役。
那个社会中,权力高度垄断,垄断于君主。君主凌驾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依靠自己的专制权力治理国家,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
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确定和行使。所以说官吏的权力来源于上级、君主而不是人民。他们只需要伺候好上级即可,根本不需要看人民脸色,也不需要过问民众。而人民也根本无权监督官吏,能监督官吏的只有上级。
而且这些官吏都是得到授权行使权力,任命他们等于授权他们,所以等于他们也拥有了不受任何制约、约束和监督的权力。于是社会治理充满了武断、任性、野蛮和暴力。
专制制度、高压统治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权力渗透,编织成一个权力之网,将每一个要统治的民众都网入这个大网中来。
让民众之间互相揭发,告密制度,让社会人人担心受怕、恐惧,因为你不知道谁是真心,不知道今天说的话会不会揭发,结果社会信任感全无。
通过国家机器和暴力工具维持社会稳定,控制民众的表达,对于各种不利于统治和一切杂音进行消除,只剩下歌功颂德和赞美。
专制社会中的“法”是专制统治者的意志体现,对于被统治阶级更大的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压迫和欺骗。在专制社会中,法已经成为统治阶层的工具,专制统治者运用“法”有形与无形之中完成对民众的统治。
同时,专制社会自上而下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式样的等级,高高在上的是君主,接着是文武百官,最后是民众。统治者确立了封建社会中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统治的政治秩序。人们只能去这种秩序中寻求自己的等级归宿,而不允许超越这种归宿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说,面对专制、强权、恐惧,普通民众无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什么,也达不到目标。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被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所控制,人用尽一切力气去与之抗衡,却只是徒劳,甚至连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都无法搞清楚。最终只能是无奈、无助到绝望,绝望之后臣服,如同奴隶般的顺从、服从。
本文参考文献:
卡夫卡.《法的门前》
周政.必然的审判——阿尔都塞视域下对卡夫卡《在法的门前》的一个诠释
觉醒
这不就是印度吗?邪恶的国度。
时间问题,谁都免不了一死,这是自然的问题,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