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匮之约”的初衷和严重后果

千古流云风散 2024-09-24 20:33:02

在五代十国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的英年早逝,为年幼的不满十岁的柴宗训留下了沉重的皇位。然而,这幼主的统治未满一年,大周的江山便易主,被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所篡夺。回溯前不久,后汉太祖刘知远建国仅一年便驾鹤西去,其不满二十岁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刘家的大汉江山很快便在两年后陷入了绝境,最终被大将郭威黄袍加身所取代。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历经五代更迭,皇帝如走马灯般变换,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忧虑,生怕大宋也会步入前两朝的后尘。她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创大宋之初,其子赵德昭年仅十岁,而赵德芳更是尚在襁褓之中。若赵匡胤早年离世,这些年幼的子孙能否守住赵家的江山,实在令人堪忧。

杜太后或许曾与赵匡胤深入交谈,共同探讨过皇位的传承问题。在开国之初,他们可能达成了一项约定:若赵匡胤在大宋建国初期便不幸驾崩,为避免后汉和后周的悲剧重演,皇位将由年长的皇弟赵光义继承,之后再传给三弟赵廷美,最终再回归到已经成年的赵德昭或赵德芳手中,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约”。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赵匡胤在位长达十六年,其子赵德昭也已成长为一位年约二十五六岁的青年才俊。这远远超出了当初赵匡胤和杜太后的约定范围。

面对传位尴尬状,赵匡胤晚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他犹豫不决,迟迟未能确定太子的人选,也未正式宣布赵光义的皇太弟身份。他早期有过传位给弟弟的想法,随自己皇子的成人,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基业。江山是自己辛苦打下来的,不是家族和父母传承而来。兄弟们分父母的家产,他们没有任何功劳要来继承哥哥的江山。

赵匡胤没有明确册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他知道弟弟赵光义借“莫须有”储君位置,在朝野形成了颇大的政治势力,处理不好,让大宋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他的这种迟疑不仅害了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也为赵光义日后的夺位提供了可乘之机和合法借口。

别管“金匮之约”有没有前提条件,赵光义只是坚持对自己有利的约定,母亲说过皇位应该由弟弟来做;舍弃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宋太祖在开国前几年就驾崩。他和身边的幕僚时刻准备接班,而哥哥赵匡胤始终态度暧昧。既然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有过安排,皇帝应该传给自己这个弟弟,而大哥赵匡胤却迟迟不遵守这一约定,在他看来,不是当初的约定已经自动失效,而是赵匡胤忤逆母亲的遗命,非要做一个背信弃义的皇帝。在这种愤怒情绪的驱使下,历史上的“烛光斧影”事件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大宋不至于昙花一现般二世而亡,杜太后的前瞻性忧虑虽然体现了她的深谋远虑,但模糊不清的兄终弟及皇位传承机制和深层次的制度安排,给二儿子赵光义和三弟赵廷美埋下了夺位的野心。她那不合理的皇位安排,最终让她的子孙陷入了难以善终的境地。赵匡胤和赵德芳的死因至今仍是谜团重重,赵廷美和赵德昭更是被赵光义迫害而死。而赵光义自己的儿子赵元佐,也因三叔赵廷美的被迫害而精神失常,这一切无疑都是杜太后当初皇位安排不合理所带来的悲剧性后果。

0 阅读:41

千古流云风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