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垒磊
写过很多关于中产的文章,从定义,到职业建议,再到资产配置。有人说,什么叫中产?的确,没人能定义中产,但我通常会把“拥有上百万净资产”和“一份税后稳定在20万以上的工作”两个条件作为判断标准,只要符合其一,我就认为是中国现阶段的中产——只要你别加很极端的例如有一份20万的工作却欠了1000万的债之类的条件。
中产在我们的印象中,属于过得不错的群体,但我国的中产,是一群很不稳定的群体,它的不稳定性在于,中国其实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泡沫破裂,即我们只走了周期的上坡路,并没有真正完成过一次完整的周期。而但凡你做过投资就知道了,一个人的财富,取决于其经历了完整周期后,还能剩下多少,而不是其在牛市期的“估值”。因为“估值”在大家都没有变现的时候,市场会通过低流动性的少量成交来定义所有人的价值,就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很多中产的最大块资产,是低流动性的房子;最大块收入,是极大地依赖信贷泡沫,通过伪需求“造出来”的过度供给的工作岗位——这些都是在周期的膨胀期,没有经历过萧条洗礼的东西。
我说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网上都在说的上海人卖房移民的事情,上海的房价很高,卖个一套两套就有钱去发达国家定居了,上海人民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各种封控后,爆发出了极大地移民需求,于是大家都想卖掉房子出去。但是问题来了,如果大家都想这么做,结果会怎样?结果就是每个人卖掉一套都不够出去,因为这个价格谎言被戳破了——即当你内循环、低需求的时候,看起来价值都在那里,而当你一旦大量要换成“外面的购买力”时,外汇就要承压了,因为你换出去,就得有人换进来做对手盘,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对手盘,你的购买力就得往下挂;标的物也是一样,当大家都想这么做,而没有足够的新人接走这些东西,就得不停往下挂看谁能先走。先走的就走了,后走的就得继续往下挂,直至供需到达一个新的平衡点,这就是真实价值发现的过程。
工作岗位也是一样,明明只有1块钱,通过信贷循环的大量增发,最后变成了5块钱10块钱,市场真的以为有10块钱,于是开足马力生产,大家其乐融融,你也有钱我也有钱,你也有需求我也有需求,你也有工作我也有工作,哪里都需要劳动力。可一旦信心不足,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萎缩,生产出来的东西就都卖不出去了,需求萎缩,生产就萎缩,工作岗位就萎缩,直接表现为,任何的活都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干了——看似是因为某个事件而导致的萧条,其实也只是一个真实情况的自我调节,因为规律就是规律,无人可以违抗。
我们国家目前刚刚走到周期的另一端,很多人寄希望于国家会出台这个出台那个,救救这个救救那个,是的,国家当然会出台,也会救,但在这个阶段,出台什么都是徒劳的,国家也只能给你一种“项目方在做事”的感觉。你的真实情况排在中国社会的哪个位置,应当过怎样的生活,全部都会逐步回归——这就是我说的,很多中产会被戳破幻觉,发现自己的真实情况,他们既不配拥有奢侈品,也不配让娃上国际学校——在一个人均GDP不高的国家,既然是中产,就该过中位数的生活。
很多中产之所以成为中产,是因为上车了一线城市的一两套房子,于是他们就觉得自己比其他没上车的人高一档了,毕竟他们“有产”了。他们以为他们比无产者有更高的认知,所以比他们有产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他们和无产之间差的不是能力,不是学历,不是认知,仅仅是半个周期。
那有没有中产可以稳住自己的位置呢?当然有,中产的“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产出,你得有强大而稳定的劳动价值产出;另一个是资产,即你在泡沫期的高估值资产,是否有及时变现成价值相对实心的资产?是否变现成了能有稳定的现金流产出的资产?
稳定而强大的价值产出,可以是人来产出,也可以是钱来产出,不管你当下处在周期的哪个位置,你反正得占至少一头,这样才能叫“中产”。如果你只是捏着一个不产出新价值的资产,做着一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裁员,又没有一线价值产出的工作,那跟无产几乎没有差别——资产价格一下来,就是回到赤贫;年入几百万的CEO一下岗,照样得从底层社畜干起。
所以中产跟无产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不是你现在的净资产有多少,也不是你的工资收入暂时有多少,而是你能不能保证你的资产,未来能有稳定而强大的现金流产出?你能不能保证你的收入,不依赖行业,不依赖具体的人或组织,只依赖你自己的认知,即你是不是在那个几百上千万的财富级别里,真正掌握了“想赚就能赚”的财技。如果你符合其中之一,恭喜你,你真正坐稳了你所在的阶层。
文章的开头,是在一个时点上的中产定义,而文章的结尾,是把那个时点上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筛一遍后,得到的中产定义。而只有你符合结尾处的定义,你的阶层才能算“稳了”。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