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夺嫡之争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比如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就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就本文所要说的三国时期,曹魏和东吴,都发生过夺嫡之争。其中,曹丕和曹植曾争夺魏国太子的宝座,结果曹丕胜出。而东吴在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孙霸也爆发了夺嫡之争。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夺嫡失败,为何曹植能善终,孙霸却被赐死呢?
一
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曹魏,曹植对曹丕的威胁不够大。而就东吴来说,孙霸不除,年幼的孙亮很难坐稳皇帝的宝座。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丕的弟弟。曹植少年早慧,年十岁余,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亦能文,援笔立成,深受曹操宠爱,几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饮酒无度失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太子。因为曹丕的年龄长于曹植,在被确立为继承人后,魏国的文臣武将基本上都站到曹丕这一边了。
因此,等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顺利取代东汉,建立了东汉王朝。在此基础上,曹丕没有除掉曹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然,性格猜忌的曹丕,也对曹植进行了限制,比如多次迁移曹植的封地等。
二
与此相对应的是,孙霸(?—250年),字子威,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大帝孙权第四子。赤乌五年(242年),孙霸受封为鲁王。孙霸颇有盛宠,与太子孙和不相上下。
当时,孙霸得到全琮次子全寄、吴景之孙吴安、孙辅之孙孙奇、诸葛恪之子诸葛绰、才子杨竺等年轻人的争相依附。鲁王和太子随从互相憎恨诋毁,最终蔓延到朝堂之上。重臣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都支持他。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通过废掉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的方式,结束了二宫之争。紧接着,孙权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当时,孙亮甚至不到8岁。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孙权留下根基深厚的孙霸,势必会威胁到太子孙亮的地位。况且,孙权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差了,为了确保孙亮能够顺利继承吴国皇帝的宝座,这才选择除掉了孙霸。
三
另一方面,鲁王孙霸的行为太过恶劣,这也是其不得善终的重要原因。在东吴二宫之争中,孙霸不顾孙权的警告,仍然不断暗中多多结交大臣党羽。后来孙和因为王夫人被全公主所诬而致太子地位有危机。
于是,孙霸及其党羽更加觊觎太子之位,尤以全寄杨竺为首的鲁王宾客大多邪僻不正,欲借此谋取夺位,中伤孙和和太子一派,希望令孙权废孙和而立孙霸。正是因为鲁王孙霸毫无底线的操作,这引起了孙权的极度不满,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比如孙霸的党羽全寄等人也被孙权下令诛杀。
至于曹植及其党羽,固然对魏国太子的位置虎视眈眈。不过,在和曹丕夺嫡的过程中,曹植却不屑于采用下三滥的手段,也即双方还是保留了底线。因此,不管是曹操还是曹丕,都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
此外,曹丕、曹植都是武宣皇后卞夫人所生。等到曹丕即位后,碍于亲生母亲的庇护,也不能对弟弟曹植太过分了。而就孙霸、孙亮来说,则是不同母亲所生的。如果孙权不赐死孙霸,等到孙亮即位后,孙霸显然不会讲什么兄弟情义。综上,同样是夺嫡失败,曹植和孙霸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