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他们齐聚中国东南大省

政知见 2024-10-29 14:50:32

撰文 | 余晖

10月27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福建省南平市开幕。200多名海内外汉学家齐聚,共促中外文化沟通、增进理解友谊合作。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吉炳轩

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

福建省省长赵龙

这是时隔1年之后,再度召开世界汉学家大会,这也是世界汉学家大会首次在福建召开。

2023年7月,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到,“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什么是汉学?

汉学,是外国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东西方曾一度处于互相寻找的状态。从古罗马时代开始,一些寻找东方的旅行家们开始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学东渐”。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之后,便诞生了一个混血的“文化产儿”,就是汉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汉学也成为了热门学科。

汉学家是研究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的国际学者群体,他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里逐渐清晰。

政知君注意到,参加此次世界汉学家大会的有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丹麦汉学家曹伯义等。

马克林、曹伯义都是“中国通”。

上世纪60年代,马克林首次来到中国任教。此后几十年间,他多次访华并积极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介绍真实的中国。

在开幕式上,马克林说,“中国文化是平和的,‘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西方国家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提取养分。”

曹伯义年轻时就到中国学习过汉语。21世纪初,曹伯义曾先后担任丹麦驻广州和驻上海总领事,去过很多中国的省份,亲眼见证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为什么要深化交流?

在现场,吉炳轩表示,“中方愿同国际民间社会和世界汉学家一道,不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为什么要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一方面,要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就应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但从现实来看,这两年来,国际舆论场上出现了诸如“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杂音。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

另一方面,今天的国际舆论场,仍然是“西强东弱、北强南弱”,一些西方国家大肆诋毁抹黑中国,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仍存在。

如何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难题?

我们要“走出去”,要努力抢占舆论话语权,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我们也要“请进来”,搭建如世界汉学家大会这样的交流平台。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就曾提到,“让外国人讲中国故事,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是我们历史经验的传承和发展。”

汉学家们表示,“作为汉学家,愿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年来,一些杰出的汉学家在推动全球认知真实、多元的中国方面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2021年,曹伯义曾在丹麦《理性》杂志上发表题为《西方必须准确认识中国》的文章,盘点了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惯用的叙事套路,批驳了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

地点为何在福建?

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召开的地点,是福建南平市武夷山。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全国最大的侨乡。

周祖翼说,福建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对外交流作出了独特贡献。

公开资料显示,200多年前,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福建武夷山,就是福建对外交流与贸易的主要渠道。

南平市还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和集大成之地。

“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朱熹园。他提到,“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读懂中华文明,携手促进世界现代化”。

在10月27日的大会上,刘建超表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他说,“我们愿同各国汉学家加强交流对话,共同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和世界汉学研究高质量发展,为各国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铺就开放包容的新底色、开创交相辉映的新气象。”

资料| 新华社 人民网 福建日报 央视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