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动不动喝上好几坛酒,却不会醉?古代喝的酒究竟多少度?

文晓小书生 2024-09-24 10:45:13

文丨文晓书生

编辑丨椒麻鱼鱼

前言

当我们读到那些古人动不动喝上好几坛酒,却还依然精神抖擞,甚至还能上马提刀打仗,真是让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

尤其是武松那段传奇,十八碗酒下肚,依然能在景阳冈上打老虎,这要是换到现代人身上,估计早就趴在桌子底下不省人事了。

问题来了,古人喝的酒究竟有多猛?他们是靠什么“酒量惊人”的?

古人喝的酒,真的和现在一样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很多人都误以为古代的酒和现在的白酒一样,什么50度、60度,喝几杯就上头。

事实是,古代的酒,尤其是在唐宋之前,大多都是低度酒。

低到什么程度呢?几乎就是现代的啤酒、米酒级别,有的甚至比啤酒还淡。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人类就开始制造酒具,但这时候的酒只是发酵酒,度数很低。

简单来说,就是粮食发酵产生的酒精,酒精含量普遍只有几度到十几度,这跟今天的高度白酒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到了殷商时期,酿酒技术进步,酒具越发精美,酒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那时候的酒依然是发酵酒,度数也不会太高。

到了周朝,酒文化进一步发展,还分出“清酒”和“浊酒”。

清酒就是把酒过滤得更干净,看起来清澈透明,但度数依然低,而浊酒含有杂质,看起来浑浊,和今天的黄酒差不多。

所以武松打虎前喝的那十八碗酒,根本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高度酒,更像是一碗一碗的“米酒”。

宋朝的酒,特别是民间常喝的,往往是那种叫“醪糟”的东西,发酵度数极低,有时候甚至就当成调味料喝。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今天一口一口啤酒喝下去——这就不那么神奇了吧?

为什么古人能喝那么多?

古代人喝酒的量惊人,这事儿可不单是武松一个人,很多古书里都有类似的记载,像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大人物,动不动就是喝个几十碗,喝完还继续聊国事、打天下,这要是现代人,估计早就东倒西歪了。

那么,古人到底凭什么能一坛一坛地灌酒,还不醉呢?

第一点还是得归结到酒的度数上,古代的酒跟我们现在理解的烈酒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基本上都是发酵酒,度数很低。

就像喝啤酒一样,喝的量再多,酒精浓度不够高,身体能更快代谢,当然不容易醉。

再说了,古人喝的那些“坛”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坛子,更多的还是小碗、甚至是类似今天的酒杯大小。

古人喝酒的饮酒文化和现代不同,古代人喝酒,不像我们今天“干杯”就完事儿,他们喝酒往往是细细品味,慢慢来。

而且酒具小,一次喝的不多,再加上酒度低,所以即使喝了很多碗,实际摄入的酒精并没有那么夸张。

喝得多,但不至于一口一口猛灌,那种酒场上的“豪情”,更多还是象征意义。

古代的饮酒习俗讲究酒前酒后的一系列搭配,比如《水浒传》里提到,武松喝酒的时候,还吃了很多下酒菜。

古人喝酒时,通常会吃大量的肉类、豆类和其他下酒菜,这些食物不仅能缓解酒精的吸收,还能增强身体的酒精代谢能力。

所以别光看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人家可不是空腹上阵的,有着充分的“抗酒”准备。

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酒究竟有多低?

我们今天习惯喝的白酒,动辄40度、50度以上,喝几口就上头,而古代的酒,一般来说,只有几度到十几度,和今天的啤酒、黄酒差不多。

在周朝之前,基本上所有的酒都是发酵酒,酒精含量不高,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古代的酿酒技术并没有蒸馏这个步骤,所以酒精度数远远达不到现代白酒的水平。

直到唐代,随着西方酿酒技术的传入,蒸馏酒才逐渐出现在中国,但那也只是在少数上层社会中流行,平民百姓喝的酒依然是低度数的发酵酒。

根据历史记载,唐代以前的酒大多是15度以下的米酒、黄酒。

宋代时,一些蒸馏酒开始出现,但度数也不会太高,大约在20度左右。

到了明清时期,蒸馏酒技术逐渐成熟,酒的度数才逐步提升到30度甚至更高,不过即使是那时候,像武松那种民间豪杰喝的酒,依然是低度的发酵酒为主。

要是把武松的十八碗酒换成今天的50度白酒,估计打虎前他就已经不省人事了。

古人为什么不醉?还有什么小秘密?

除了酒度数低,古代人不容易醉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古人喝酒的场合不同,他们更多是为了社交、祭祀和礼仪,不像现代人是为了追求醉酒后的快感。

古代讲究礼仪,喝酒不求喝得酩酊大醉,而是要保持风度。

哪怕是像《红楼梦》里的酒局,也是一边吟诗作对,一边小酌,喝得是意境,不是酒量。

再者,古人喝酒的场合往往非常正式,旁边的人会时刻提醒着保持清醒。

而现代人聚会,往往都是酒过三巡就放飞自我,不醉不归,这种饮酒文化根本不同。

古人还常用一些“解酒神技”,像是喝酒前吃点东西、在酒里兑水、或是用某些草药来降低醉酒感,这些方法都被传承了下来。

有些文献甚至记载,古代帝王在酒局上会让随从偷偷换掉酒,实际喝的可能是清水,这样即使喝再多,也不至于醉倒。

结语

古人喝酒动不动喝上好几坛不醉,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喝的酒度数低,跟现代的烈酒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再加上饮酒习俗不同、解酒方法多样,以及那时候的“碗”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小,所以古代豪杰们能喝出“神话”般的酒量,但却不一定真的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悍”。

古人喝酒,喝的是意境和情怀,讲究礼仪和风度,远不像我们今天喝酒那样讲究“速度”和“酒量”。

而现代人,或许也可以从古人的酒文化中学到一点,适量而止,不要追求一时的痛快,毕竟酒后上景阳冈打虎这种事,咱们还是留给武松就好了。

0 阅读:64

文晓小书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