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江孤岛上的千年古镇

焦点艺术 2024-05-24 11:12:03

【陆耀儒/文】运江孤岛上的千年古镇

从来宾市区驾车105公里,走泉南高速,入象州便抵达运江古镇。这座古镇的神奇之处,是建在江心孤岛上。四面环水,独处江中。

有运江才有这座古镇。是这条江,这个岛,成就了千年古镇。自然要先看看这条江。

缓缓流动、波光粼粼的运江,又称罗秀河,源自桂中腹地金秀大瑶山和桂平白马山。

被誉为世外桃园、人间仙境的金秀大瑶山,位于北回归线上,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峡谷幽深,古树参天,溪水潺潺。大樟乡洪水顶的溪流,汇成运江的河源段,称大樟河。河水向北东流经王田、奔腾、大樟,然后进入象州,与源自桂平白马山的东温河在象州合流,成为运江主流。

运江流经马进、长塘、义村、那沙、廷都后,发源于金秀罗香顶的枫木河,以巨大切割力穿越瑶山,流经许多深槽峡谷,抵达廷都注入运江。

河水流经小百丈、梧桐、江西、朗村、中平、至罗汉后,转向东南,往西北方向,发源于金秀大瑶山的罗秀河于独鳌山下也注入了运江。

再至大周、大至后又转向东西,经朋容、菜厂、罗秀,源自大瑶山的金秀河注入运江。

经屯村至纳禄后,转东北往西南方向,又有源于象州境内的寺镇河、源自金秀的水晶河注入运江。

可见,流淌在金秀、象州广袤大地上的运江,自东向西呈“S”型蜿蜒穿越石崖及阶地。但在水晶河与运江交汇处,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沙洲,充满磅礴力量的河水,只能优雅温顺地从两旁低洼处流过去,出了沙洲才又合流,奔向柳江,注入其中。于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江心岛,面积达八万多平方米。一江碧水绕岛而过,宛若系了一条玉腰带。

运江古镇就建在这个江心岛上。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汉朝,人们在这里修建这座古镇?或许,从运江之名,可知当时这条江己是桂中腹地的主要运输航道。

自古以来,天然河流是主要的水运航道、交通枢纽。运江也不例外。

这条江全长110.55公里,最宽处250多米,最窄处30多米,深2至5米。与柳江、珠江连通,船舶一年四季可通航,近处通柳州、梧州,远处达广州、深圳、港澳。

正是因为人们看到江心岛位于运江与柳江的汇流处,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故在此建镇。运江古镇,建于江心,兴于水运。汉朝有建制,明清达繁荣鼎盛,成为商埠重地。

走进古填,长长的老街,蜿蜒的古巷,斑驳的青石板路,凹凸不平,留存着岁月点点滴滴的痕迹,宛若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踏上青石板路,不觉仿佛穿越时空,行走在千百年时光里,倾听着历史的脚步声,感受到古镇的繁荣:商贾行人、车马驶过、熙熙攘攘......

街道两旁是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典型的岭南风格,砖瓦结构二层楼,房屋宽敞深长,一楼为铺,二楼为居,前为店,后为厨。跟我老家古圩骑楼一样,顿时让我生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条老街,自北向南,宽约 4米、长约 300米左右。旧时的饭馆、剧院、酒肆、客栈、百货商铺依稀可辨。斑驳的墙面,褪色后的红砖青瓦,书写着历史的沧桑,不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但愿我们能从中读懂它。

为什么桂中腹地也有骑楼?或许与古镇水运商贸有关。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外交流增多,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需要改善交通和商业环境,促进经贸活动,因而,在多元文化融合下,出现了骑楼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样式。其中,有唐宋时期沿街设廊开铺做生意的“市廊”、“坊廊”和岭南越人干栏式建筑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拱型建筑和在东南亚殖民地发展廊式建筑的影响。骑楼,这种檐廊式建筑结构,门廊串通成长长的走廊,可避风雨挡日晒,方便开铺做生意,很适合南方多雨天气。因而,在当时曾风靡岭南。

据说,汉代就有广东人从珠江乘船,经西江入柳江到达运江,见江中小岛地理位置优越,是鱼米之乡,便在此定居,靠水上运输和撒网捕鱼为生。

后来,运江古镇水运商贸繁荣,广东佛山、汕头、潮州等地的商人,广西南宁、柳州、梧州等地的商人,纷纷来到古镇经商。这些地区于清末民初就兴建了骑楼。商人来经商同时也将骑楼建筑传入了运江古镇,兴建了现在看到的这条两边都是骑楼的商业街,方便经商做生意。

清代修建的“粤东会馆”坐落在镇中靠北,青砖黛瓦的正厅房,罗汉山墙高耸,雕甍画栋,两边配房红墙黛瓦,门口宽敞,很气派,体现了岭南特色和广东人的商业精神。过去曾是广东人商务活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名扬华南。

“粤东会馆”与江边一座码头相连,应该是会馆的专用码头,为广东商人提供装卸水运货物。另外,还有4座码头在西面。碧波潋滟的码头,长方形青石板条砌筑,承载着无数岁月的沧桑和繁华。古镇人建筑码头时,根据水位高低设有不同的平台,便于货物装卸。伫立于码头,眺望江对岸绿色的田野和远处巍峨的山峰,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微风吹来,细浪轻拍着码头边缘的石板条,声音仿佛音乐般动听,或许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荣,以及那些码头故事。古镇的码头,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建的最多,环岛曾有8座石板码头。货物上抵柳州,下达梧州、广州、港澳。是呵,一个小镇既然有那么多古码头,可见那时候的水运有多繁忙,古镇有多繁荣?

古镇人说,几十年前,这里一直是广西有名的商贸重镇,因地处水路交通的重要位置而出名,有柳江名埠之称。后来水运逐渐减少,如今码头几乎停用,没有了往日船来船往、装货卸货的繁忙景象。

当然,古镇人与外面的联系,运送货物,依然靠船只,游客也是要靠摆渡船进出。

甘王庙、观音庙、地母庙并排在一处,香火旺盛,是古镇人的民间信仰。甘王庙,供奉甘王圣像及诸神。甘王名罗应,是金秀大樟人,因率军抗击侵犯壮乡的东晋军队,立下赫赫战功,被南朝皇帝刘裕封为“护国大将军”,但甘罗应坚决不受封爵,只请求皇帝免去他家乡百姓的皇粮,得到皇帝应允,从此大樟、中平、象州一带百姓免交皇粮。后来,宋朝追封甘罗应为“惠济感应候”,元朝加封为“惠济显圣公”,明朝加封为王,清朝加封为“威灵王”。在桂中地区,甘王忠义、仁勇、为民的品格深入人心, 运江古镇百姓修建甘王庙,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甘王诞辰日,举办大型祭祀活动,开展游神、唱戏、斗牛、抢花炮、赛龙舟等活动。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能给一方带来福祉的人就是神,有着强大的能量。敬仰,崇拜,祈祷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幸福。

令人惊奇的是,如此偏远的古镇,既然有一座西方基督教堂。清朝的西风渐进,也吹到了运江古镇,这也印证了当时古镇的繁荣,吸引了西方人的关注。

哥德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虽然只有两层楼,但建在镇中心,非常显眼。据说是法国人建的。清朝时期,两个法国传教士乘船蜿蜒来到运江古镇,看见古镇商贾云集,铺行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繁荣,因而在此选址修建了这个教堂,传播西方宗教文化。如今,教堂己改建成运江镇小学。从外看,西式建筑风格依然,但内部己改建成教室。鹅卵石铺成的门口空地,也成了学生的操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两千多年历史中,运江古镇靠水运而兴旺繁荣。古镇船民靠水运和捕鱼生活,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桂柳话的船语。船民世代讲船语。但,一位船民忧心地说,如今镇上的小孩都不讲船语了,只讲普通话或桂柳话,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人会讲船语了。现在,古镇常住岛上的居民只有300余人。一部分船民仍然从事客船摆渡,运送物资。其他人主要以打渔、种桑养蚕为生。还有一些民间艺人,从事木雕、石刻、竹编,技艺精湛。

看着沧桑的骑楼老街,冷清的民国时期字号商铺,黑黢黢的屋檐,空落落的庭院,一扇扇紧闭的大门,不禁令人心生疑问:古镇为何从繁荣走向衰落?

或许,随着现代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运江水运被按下了暂停键。繁荣的古镇,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华。

近代,又因特大暴雨,小镇多次遭受大洪水的冲击,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几乎淹没了孤岛,只露出一些屋顶,有些建筑物被冲到江水里,损失惨重。因而,许多年青人走出了古镇。如今,小岛上只有这些对古镇敬畏和对故土留恋的人们,仍然默默无闻的守护着古镇的灵魂,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脉。

世事多变。虽然古镇的房屋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看似破旧沧桑,也缺少了商业气息,风华不在, 但骑楼依旧,余韵犹存,成为名副其实的原生态历史文化古镇。居民们在屋前摆放精美的石头,点缀着古镇的街景,也祈祷着石来运转。仙人掌在墙角顽强的生长着,还有一些有趣的壁画,昭示着希望的未来。古镇的一屋一楼、一砖一瓦,古朴宁静,充满了厚重的美感和历史的韵味,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等待着人们来翻阅。每一角落都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充满了希望的色彩。

陆耀儒,壮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长。曾任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副司长、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文化部信息中心主任、文化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主任、文化部老艺术家书画院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从小喜爱文学和书画艺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并师从著名画家陈大章学习中国山水画,得到许多名家指导。曾在报刊发表100多篇文章。近年创作的山水画《渡赤水出奇兵》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红水河》、《天坛》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举办的第六届、第八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桂西三月木棉红》参加“中日韩书画精品交流展”;《春江品翠》等15幅作品参加“丝路异彩——中国文化走进土耳其画展”在伊斯坦布尔展出;《大山深处泉瀑鸣》、《秋染山寨》、《岭南三月红妍妍》参加“大国艺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山村春雨后》、《潭柘叠翠》、《幽径通古寺》、《奈曼怪柳》、《轩辕帝柏》等作品参加“丹凤和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牧归图》参加“北京书画精品展”等各种中外美术作品展览。2013年10月在北京举办《陆耀儒山水画作品展》,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陆耀儒山水画作品集》;中国艺术博览杂志社出版发行《陆耀儒山水画写生作品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腾翔古圩绘画散文作品集》等。2023年9月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古圩往事》陆耀儒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