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葛覃
问:“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
答:“只需三步: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装进去,把冰箱门关上。”
这一家喻户晓的问答,看上去有些滑稽,但众多城市可能都在思考一个类似的话题:把“数据大象”装进“产业冰箱”里,需要几步?
数据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海量数据持续产生,多源异构的数据需要分门别类的汇总、分类、储存,对于城市而言,数据就像是一个难以妥帖安置的“大象”,一旦数据被泄露或者滥用,造成的后果难以想象。
而现在,数据成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之外的第五要素,快速融入城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仅仅是把“数据大象”存储好远远不够,更要把它装进千行百业之中,做数字经济的发动机。
一体两面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中,新的生产要素总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力和土地是主要生产要素;而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技术变得愈发重要;而如今,数字经济时代,呼唤全新的数据要素,产业拐点已至。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具有一体两面的特性。一方面,数据的价值几乎摆在明面上,对个人、企业、产业乃至国家,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数据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存在不同的难题,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系统性工程。
生产要素所造成的革命性越大,其需要突破的难题也就越多,数据本身就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与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塑造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数据和数字技术的作用下,原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也有了新内涵。由单一生产要素到多种生产要素协同,城市面临的系统复杂性几何级数提高。
从国家层面看来,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在使用数据时面临一些难题,如数据使用和收益权益不清晰、分级分类标准不统一、大企业垄断以及数据泄露风险等问题,阻碍了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
因此,构建一个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不仅是来自国家顶层的规划目标,更是各市场主体的迫切愿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高屋建瓴地做了详尽的规划,《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数据二十条” 系统性布局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加速了数据流通交易和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近期国务院审议组建国家数据局,标志着全国数字政务云平台和数据流动体系进一步融合发展。
城市竞逐
我们习惯于定义一座城市为农业城市、工业城市,因为城市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规模推动力量,当下所有城市都在增添自己的数据底色,希望更早成为一座数字城市。
相关数据显示,各地对数据要素直接应用领域投资已超800亿元,数据要素市场主体数量以年均55%复合增长率超高速增长,自我国提出数字经济以来,数据要素对GDP的贡献率已接近15%,并且贡献率指数还在以年均20%的幅度加速提升。
城市向上承接国家战略,向下服务于产业与普罗大众,兼具数据汇聚、管理等角色,可以说,城市才是数据要素化的代表力量。牵一发而动全身,数据要素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由城市来做居间调节的角色,再合适不过。
国家主导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及配套的金融财税制度、利益分配机制等,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认证、定价、登记等制度和机制。
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区域须为数据资源供给--开发--交易--交付--消费等全流通过程提供规则指引、能力支撑、生命周期监管,为数据的采集、汇聚、传输、治理、开发等提供基础的存储、算力、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支撑及互联互通,为数据要素产业生态各方提供主体认证、准入准出、赋能培育等综合服务。
国家建制度、立标准,省级单位建流程、促流通,地市级单位建平台、育生态,才能实现环环相扣的效果,加速实现数据要素的市场化。
更具体地说,以公共数据授权开发运营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是核心抓手。公共行业数据资源产量占全行业数据资源产量的22.4%,各行各业对公共数据都有丰富的融合利用需求。而且公共数据持有权归政府,开发使用权、产品运营权可授权;政府参与指导定价,面向产业发展可收费,面向公共服务不收费。
之后,围绕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构建完整的“生态链” ,在确保制度和标准的前提,生态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公共数据要素可以构建内外双循环完整的 “价值链”,如可靠供给链、可信处理链、可追溯服务链、可控服务链。
如此,个人信息数据受到保护,企业从探索数据要素中获益,公共数据实现互联互通,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才有源源不绝的动力。
数据要素化,要走几步?
钱学森的《系统论》告诉我们,将一个复杂的系统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分解为若干个部分进行研究。有意思的是,《系统论》也经历了从概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工程系统工程到社会系统工程的过程,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发展有着相似的逻辑。
这也启示我们,数据要素化,要站在全局思维观察,底层思维构建,坚持用发展的、整体的、辩证的眼光审视。在城市数据要素化的建设过程中,至少包括五大重点工作:
建制度:建设地市级别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发展制度框架;
立流程:成立工作组/专班,专项推进,确立授权运营、 联合监管等流程;
设主体:遴选本地国资平台公司,设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
建平台:建设数据授权开 发运营平台,提 供数据产品开发、 流通、监管支撑;
育生态:培育本地数据商、 数据经纪人企业、 第三方服务商等生态。
要构建一个如此庞大且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城市管理者需要找到长久的合作伙伴,华为云能够为城市提供咨询规划、平台建设、生态培育、根技术创新和标准规范等支撑。
首先,华为云通过30+省市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咨询规划项目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咨询规划和技术标准设计能力,助推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制度规范体系完善,将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进行“一盘棋”规划。
其次,在平台能力建设方面,面向授权运营主体、监管主体和供需双方,华为云提供“一云双链四工厂”的完整平台方案,巩固数据资源承载、加快数据价值开发、构建可信流通枢纽、强化安全合规监管。
再次,平台建设之后需要持续的运营,华为云可投入辅助运营团队,支撑授权运营主体开展业务,在“技术+场景+业务”三方面,保障平台业务顺利开展,持续挖掘数据价值、挖掘场景,提升运营效率。
此外,生态构建一直是华为的主要能力,华为云提供全方位产业赋能,促进本地数据要素生态企业发展,以“数据要素生态赋能(创新)中心”为核心,多方共建,重点服务于本地数据商、 数据经纪人企业、行业应用开发商、数字人才“选用育留”。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安全是数据要素化的保障,华为云在数据要素价值开发、可信流通、合规监管三大关键领域,建立了完善的隐私计算、大数据、数据空间、区块链等4大核心技术,具备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化的行业影响力。
于无声处响惊雷,历次生产要素的变革总是静悄悄却又轰轰烈烈,数字经济东风渐起,数据要素市场化并不虚幻,按部就班、踏实稳进地前行,辅以强有力的技术、生态等资源支持,每座城市都将成为数字城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