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清风
编辑 | 张清风
“浮历数万里,往复几十年”
在决定下西洋前,恐怕连朱棣跟郑和自己都未曾想到,这一举动竟能够成为一个堪比张骞出使西域的惊世壮举!
在公元1405年,一个名为郑和的中国太监,在朱棣的委派下,开始了一场此前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也从未有人敢进行过的大规模活动。
那年的郑和,带着上百艘大船,领着不下上万的手下,“远征”西洋。
彼时的他们,在发动机并未出现的时候,却能先后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甚至还硬生生地用绝对性的实力,为欧亚非大陆皆带来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巨大震撼。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场极为盛大的活动并非一时兴起。
它先后来了整整七次,并持续了整整二十八年,就连身为这场大规模活动负责人的郑和自己,都因这场活动过于持久而客死他乡。
只是伴随着郑和故去,却给后人留下太多太多的疑惑。
一个太监怎么能成为这个盛大活动的负责人?又是怎么让明朝王室在长达28年的时间,都能对他的航海事业毫无保留地支持。
不过更让人疑惑的是,在一个连发动机都未能出现的时代,郑和带领的舰队却硬生生地横跨到大洋彼岸。
若不是有事实证明此事真实,人们甚至都不敢想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命途坎坷却有大运在身若提起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还挺让人有些唏嘘。
郑和原名马和字三保,是回族人,虽然家里曾有点小钱,但由于那会明朝刚建立不久,社会还相当动荡。
仅仅几年的时间,不仅马和的家产没了,就连他的父亲也不幸死于他人的刀下。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虽然后来的他侥幸保全了性命,但由于一些误会,还是让他在战乱中被人捉走,并在某些人的算计中,沦落成了小太监。
不过彼时的马和比其他太监好运,在被拐进宫后,他竟被安排去还是燕王的朱棣,至少在待遇跟处境上,要比他人强上不少。
不过幸运的是,由于生来俊美的马和自小便聪慧机敏又懂事,燕王朱棣竟渐渐开始欣赏起这个聪明的小太监。
不仅经常给予他奖赏,甚至还开始尝试性地对马和委以重任。
而马和也的确都干得不赖,还总是做得超出朱棣预期,甚至在朱棣篡位时,还给予了其巨大帮助
再加上马和对朱棣越来越忠诚的缘故,朱棣渐渐便开始将马和当成绝无可能背叛的亲信,还专门将其赐姓为“郑”,以来表达两人的关系亲近。
只是作为皇帝最“亲”的人,郑和身上的需要担负的任务,却也因此而变得空前的大。
郑和为什么会下西洋?公元1405年,篡位不久的朱棣决定去干一件堪称历史性的大事,他特别安排自己最信任的太监郑和带上万人“下西洋”。
只是对于朱棣的这一举动,后世的史学家们却因此而议论纷纷。
有人说朱棣之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是怀疑建文帝朱允炆并未身死,而是悄咪咪地远遁海外,他派郑和是要消除这个威胁他统治的“后患”。
也有学者指出,朱棣此举是为了展现明朝的强大实力,去压服其他国家那蠢蠢欲动的小心思,顺带再引得一些国家臣服、归顺。
还有学者认为,郑和之所以会下西洋,其实是朱棣的大兴土木,大展功绩都极其费钱,这让他急需海外经济来缓解朝廷压力,并使得他的目的更进一步。
更让人震惊的是,无论是哪种说法,不仅合理,甚至在史书上都拥有着一定的印证,就好像朱棣在一箭多雕似的。
不过也正是因此,才愈发让人好奇,既然下西洋如此重要,那朱棣为何会选择郑和负责呢?
郑和虽是无牵无挂的太监,可郑和本人却极有能力。
他不仅极有武力,还极有智慧,尤其是其在军事与政治上的才能,都高得让朱棣打心底欣赏。
更重要的还是郑和忠诚,绝对的忠诚,甚至在朱棣看来,谁都可以背叛,唯独郑和,绝无可能将其背叛。
就这样的一个完美的手下,又怎能让朱棣不对他委以重任呢?
于是郑和下西洋便在1405年正式开始,只是让后人惊奇的是,在那个连发动机都没有的年代,郑和究竟是如何完成未来那七下西洋的壮举?
没有发动机一样闯天下的确,在十五世纪初并没有什么发动机,但这并不代表智慧的古人们,真就没办法跨越太平洋,跨越印度洋!
在郑和出海的那高达百艘的庞大队伍中,有专门用于载人的船,也有专门用于装粮食与货物的船。
而这些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其都犹如庞然大物一般,船身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而这样的船甚至有着恐怖的六十二艘。
至于郑和的主船,那更是大得吓人,换算其大小,甚至都堪比如今的正常足球场!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些船并没有这么大,毕竟明朝的丈,跟现在的丈可有着相当出入。
可即便这样,船只却依旧不小,以至于让人不禁好奇,郑和究竟是依靠何种手段,才得以横渡大洋。
虽然没有发动机,但据学者了解,当时的明朝不仅拥有指南针这种划时代的东西,还拥有全世界最为顶尖的造船技术。
在硬件实力上,彼时的明朝官船,几乎拥有横跨大洋的可能。
不过将这个可能变成现实的,在后世的某些学者看来,却是“风”。
因为学者发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都是些季风性很强的地区。
他们猜测,也正是因为那些极强的季风,才能使得郑和的巨大船只拥有横跨大洋的能力。
若非如此,即便是那些自诩见多识广的学者,也没法相信,一群庞然大物竟能在没有发动机与季风帮助的情况下横跨大洋。
距郑和下西洋已过去了六百多年,然而即便过去这么久,人们却依旧没有明确地解开郑和下西洋奇迹背后的原因,反而越是研究,便越会惊叹此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