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色列军队发起大规模地面战以来,加沙地区的战事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月。为了能迅速吃下加沙,以军几乎将全军的现役战斗旅都拉了过来,同时抽调了超过10个预备役旅参战,甚至连军校学员营、训练/教导部队都投入到战区。
至此,IDF除了绝对的空中、海上、炮兵、装甲、后勤优势外,连绝对的兵力数量优势都形成了。
而且相较于世界其他战场,IDF作战还有两大独特“待遇”:
第一:它可以不顾忌世界舆论,实施几乎任何其想要使用的战法,大规模轰炸居民区、短时间造成巨量平民伤亡,甚至频繁“误杀”自己人这一点,连美军都要汗颜。但以色列这么干,美国却要为其不惜与全球“逆行”。
第二:它可以得到美国军火库的“敞开”援助,这种援助不同于乌克兰那样要看华盛顿脸色,而是美国“上供”式的援助。IDF想要的,美军都要赶快空运而来,甚至美军自己都得部署舰队和陆空兵力,帮助以色列威慑周边势力。
按理说,以“不做人”的打法和绝对优势的力量碾压过去,至今80天战斗时间,其中地面战两个月,吃下区区365平方公里的加沙不算什么大问题;甚至说就算吃不下,起码将对方击败,赢得明显的胜利,总不成问题吧?
毕竟后者有什么?
别说战机、舰艇、坦克、步战车、榴弹炮了,加沙的各类武装中,连大口径迫击炮都没有几门,正规的反坦克导弹也没几发,所主要依靠的武器是火箭筒、步枪以及简易爆炸装置。
这个装备水平,不要说跟乌克兰军队、亚美尼亚/纳卡军队比了,就连之前在叙利亚战场上的各类武装都不如。毕竟那些武装的武器来源较多,起码搞些小型无人机和反坦克导弹问题是不大的,而加沙处于以色列的长期封锁下,只能偷运一部分物资进来,主要靠“手搓”加工武器来供应,其数量和水平都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即便我们知道现在的IDF战力已经不比往昔,甚至在知晓其于10月7日就被狠狠揍了一波的情况下,但谁也不敢说在以色列缓过劲来,以全军之力压过去,加沙的巴方武装能扛太长时间。
毕竟,战争本质上是资源的比拼,加沙比之以色列实在相差太大,按当时以军在现役兵力17万人基础上,又动员36万预备役的架势看,加沙拿什么跟着50余万以军抗衡?
但从10月27日至今,将近两个月时间过去了,以军还是没有吃下加沙北部;至于南部的战事,也已经停滞多日了。
在这种当口上,又传出了以军王牌旅——第1戈兰尼旅后撤整补的消息。堂堂以军“天字第一号”旅,竟然在尚未吃下加沙之际,就这么先败下阵来。
什么?
戈兰尼旅,怎么听得很耳熟呢?
这当然听得耳熟了,熟悉中东战争历史的网友们,不会不知道以军这支大名鼎鼎的王牌部队;而新近关注加沙战事的朋友们,也当然知道前几天以军在加沙一口气被端了旅长、营长和几个少校的战例。
没错,被端掉的“苦主,就是这个戈兰尼旅。
上图中另一人为其他地点阵亡
在12月12日当天的战斗中,第1戈兰尼旅第51营的官兵遭袭,随后空军第669特种战术救援队前往营救时二次遭袭,这时候戈兰尼旅的上校指挥官带着第13营营长、连长“葫芦娃救爷爷”,再遭到伏击。
按照以色列国防军公布的阵亡信息,当天在这里阵亡的9人中,包括1名上校、1名中校、3名少校、1名上尉、1名军士长、2名大头兵,其中第669部队有两人,剩下的都是戈兰尼旅。
这总计不到10个人,就有5个校官、1个尉官,兵却只有3个,您要说以军军官这是“身先士卒”,听起来固然好听,可在现代军队中,旅长去当小兵打冲锋,那让谁来当旅长指挥部队呢?总不能让大头兵们去当旅长、营长、连长,而被这些军官编成突击队,干小兵的活儿吧?
一般而言的“身先士卒”是指挥官靠前指挥,正常是向下压半级,除了鼓舞士气外重点是强化指挥,哪有旅长、营长真去当小兵的,这“不专业”啊!
就算是一些旧式军队搞“军官突击队”,往往也是连排级军官加士兵骨干为主,谁会把旅长、营长凑军官突击队里呢?而且旧式军队的“军官突击队”往往还是有些战斗力的,像这种“重叠设伏”硬送,也真是头大。
硬送的恶果,当然不仅仅是折了几个人,关键是这几位恰好是戈兰尼旅的指挥官、营长、连长们,主官挂了换新的当然不成问题,可是临战磨合需要时间,不然会继续吃大亏。
而恰恰第1戈兰尼旅在10月7日当天,就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按照以色列国防军公布的数据,该旅一天之内就被打死72人,后续还伤重不治1人;尽管这些数据我们都知道是最保守的,但加上负伤人数推算,该旅当天死伤就不下300人。
这不下300人的死伤,恰恰还集中在第13营和第51营,其中有多位连、排、班长。
所以第1戈兰尼旅参与加沙地面战,其实本来就有些勉强,以军给该旅的任务都是相对较轻,却又比较露脸的那种,意思就是捡些功劳,将来在战史上润色下,搞出一番励志反杀的剧情来。
但不成想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在舒贾亚社区,以军第36装甲师麾下好几个旅参战,偏偏就让打酱油的第1旅被刷出了连锅端的战绩,倒霉的又是第13营和第51营,还搭个上校指挥官。
按照戈兰尼旅前旅长摩西·卡普林斯基前段时间所说,该旅的伤亡已经达到了战斗力量的四分之一。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戈兰尼旅的后撤休整在军事上而言,并不难理解。
但是作为以军王牌旅,10月7日守不住基地,被端了营地;重整旗鼓来“复仇”,却又被刷出了最强战绩;这些总归是不光彩的。除了实质上的伤亡外,对以军的士气会是很大的打击,反过来说则大大鼓舞了巴方武装的士气。
而且戈兰尼旅在驻防约旦河西岸期间,对当地巴勒斯坦人可谓劣迹斑斑,在2009年和2014年也都是参与对加沙作战的主力,所以该部败走加沙城,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当然,戈兰尼旅的败走休整不代表以军已经没有力量,以军势大不是一句玩笑话。
在第1戈兰尼旅以及伞兵旅后撤整补(注:大概率是主力撤走,支援单位和战力受损小的部队应该还在战区,而且加沙战事短期未决的话,其休整完毕还会再回来找场子)之时,以军又新投入了第4装甲旅、第11突击旅、第646伞兵旅等预备役单位,加沙苦战不会因为戈兰尼旅的离开而改善,血与火的交锋仍将持续。
文章是很不错的,但是跟装甲熊和大伊万的文章重合度有点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