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孩子哭闹、动不动就发脾气的背后,本质上是属于一种情绪表达,了解并正视孩子的情绪,才能轻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哭闹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儿子前段时间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抢在前面
比如,坐电梯的时候一定要由他来按楼层,如果哪次电梯不是他按的,当下就跟捅马蜂窝一样哭闹不停,非要重新按一次才肯回家
知晓儿子的脾气,妈妈连同家人每次坐电梯都把“按楼层”的活儿交给孩子
可有那么一次,走进电梯就遇到下班回家的楼下邻居
邻居不知情,按亮他自己那层楼的同时,还礼貌地帮男孩一家按亮了所在的楼层
结果,男孩看着电梯门缓缓关上,而所在家的楼层也被按亮了,当时就哇哇大哭起来,还大声指责邻居说:“我要自己按电梯楼层,谁让你多管闲事了”
此话一出,现场尴尬极了
妈妈教训说:“不准这么说话,太没礼貌了,邻居阿姨好心帮忙按楼层,我们还应该感谢她的”
男孩不听,非要缠着妈妈出电梯,然后再重新按一次电梯回家
妈妈不同意,觉得没必要多此一举,而男孩却故意把所有楼层的电梯都按亮
那气汹汹的样子,妈妈看着实在气不过,正打算胖揍一顿让孩子长长记性
没想到,邻居却先道歉说:“小朋友对不起呀,我不知道你喜欢按电梯,那下一次阿姨回家,如果再遇上了,按电梯的任务就交给你好不好”
男孩听后眼里有光了,高兴地问“真的吗?太好了,谢谢阿姨”
本来是调皮好哭的场面,也在邻居的两句话下轻松被解决
后来,邻居还告诉妈妈说:
“孩子哭闹反抗,也大概率是他们学会了按电梯的新技能,想要展示给大家罢了,这种情况下你认可,他就觉得有存在感,如果不能理解用意还视为调皮,那孩子也只有通过哭闹来宣泄不满了”
不得不说,这位邻居是懂得孩子、更懂得教育的,也只有先了解孩子的诉求,才能让哭闹这件事变得更简单
而孩子哭闹背后呢,一般也分为3个阶段,弄清楚这些逻辑就没有那么焦躁了01
第一阶段:耍小脾气
经常因为接受不了结果而哭闹
孩子通过情绪传递个人诉求时,一般都会有个察言观色的过程
就像小朋友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步履蹒跚,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地扶着桌椅墙角,直到掌握这个技能后才敢放开行走、奔跑
孩子发泄情绪的哭闹也是一样道理,第一阶段往往就是耍耍小脾气的开头菜,典型的表现也是:接受不了结果而哭闹发泄不满
新晋二胎宝妈的堂姐告诉我,自从小儿子松松出生后,大女儿的脾气就变得特别差了
有一次,她带两个孩子去朋友家吃饭
席间,朋友给她女儿倒了一杯可乐,梦梦开心地接过手
可正准备喝一口时,堂姐眼疾手快地把杯子抢走,然后说了句:“你感冒了,不能喝凉的不知道吗?实在想喝就把果汁给你加热一下”
到嘴的可乐不让喝,这让梦梦根本接受不了,直接哭闹着抗议说:“你天天这不让我吃,那也不让我喝,烦死了,干脆饿死我算了”
几番争吵下来,堂姐早已经失去了耐心,不再理会梦梦的不满,把可乐放置一边、然后换来加热的果汁
梦梦呢,脾气也上来了,当时就赌气不肯吃饭
这就是属于孩子情绪化的第一阶段-接受不了结果而发脾气
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只是初步的情绪低落,父母若不好好引导就很容易出现更严重的情绪问题
就像孩子遇上“积木歪了”、“衣服太难穿”、“喜欢的饼干吃完没有了”等问题哭闹时,家长们解决问题的逻辑就是:积木歪了就重新搭,衣服不会穿就好好学,饼干吃完了还有其他的零食…
可事实上,成年人的这些解决问题逻辑,对于情绪中的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孩子也根本理解不了
就像工作中的你失去了一个高提成的大单,在情绪低落时理性脑是罢工了的,没有对应的好策略之前也无法恢复工作,对于所谓的劝解更是通通都听不进去
这个时候想要孩子恢复理性脑,那就要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了
比如:把问题再“抛”还给孩子
平时多问问“这件事你想怎么做”、“你希望…”、“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
这种感受和需求描述,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能被重视和理解,不管孩子的情绪怎么样,只要他回复了,说明理性大脑正在慢慢苏醒
最后,等到孩子情绪不再那么消极负面时,再提出对应的建议和策略才能更容易接受
02
第二阶段:说狠话气人
应激系统被激活、脾气更差了
孩子的情绪就像是过山车一样,开始没有整理好情绪,接下来将会让情绪变得更糟糕
孩子因为某些事情而耍脾气哭闹也是一样,如果第一阶段没有做好,那接下来就会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脾气更差
前段时间,和一位女同事出差
这位同事呢,从入职开始就没有出过远门,和她女儿也从来没有分开超过一天时间
那一次,同事恋恋不舍地背上行李踏上需要工作的城市
白天忙于工作没时间给女儿打电话述说思念,晚上刚回到住处,就连忙给她女儿打去视频电话
结果,接视频的是奶奶,婆媳俩寒暄几句后,奶奶把电话拿给孩子
可孩子根本就不想接电话,还满脸烦躁地说:“我不接,忙着呢,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直到奶奶批评几句后,才不情不愿地拿过电话
看着视频里出现的女儿,同事告诉说:“宝贝,妈妈想你了,你在干什么呀”
没想到,视频那一边的女孩很冷淡地回了一句:“我忙着呢,有事吗?没事我挂了”
说罢,不到3秒时间,视频真的被挂断了
看着同事有些尴尬下不来台的样子,我安慰她:“孩子兴许正玩得开心,不想被打扰而已,明天就好了”
同事也告诉我:
可能是白天批评她的原因吧,老师上午打电话说昨天作业好多都是错的,也有几道题没有做完,当时很生气就警告她:“作业不好好写的话,出差回去就不给她买喜欢的芭比娃娃”
听完这段话,我才意识到:孩子脾气坏的背后往往是上一件事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堂姐和她女儿梦梦之间就是如此,每次遇到问题都习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以至于现在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特别差
第一阶段耍小脾气时就没有重视孩子的感受,到了第二阶段脾气就更差了
特别是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除了哭闹耍脾气,还会故意说很多狠话气人
比如,“臭妈妈”、“坏妈妈”、“我讨厌你”、“我要奶奶,不要你管”…
句句扎心,落在堂姐的心里也如刀刺一般疼痛
这就是第一阶段没有做好情绪管理,延伸第二阶段的应激系统激活
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也是家长对他们的情绪感受和需求作出回应,而不是像一个审判者一样批判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面对堂姐和她女儿的糟糕关系,我支招说:“不管孩子情绪如何变化,你要做的不是说多少话,而是抱抱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
最后,堂姐按照我的指引,对她女儿说了一句“我们和解吧”,两个人针锋相对的关系便得到了有效改善
这就是回应孩子感受和需求的意义,比起说太多的话唠叨,拥抱孩子、和主动承认错误的和解,更能让孩子接受你、走进你
基本上的效果也是,只要你伸出手去拥抱孩子,孩子就会顺着台阶下,只要你理解包容孩子,他们也会跟你讲更多心里话
03
第三阶段:一点就炸
严重的时候会上升到人身攻击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生气起来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喷火龙一样,全身上下冒火地让人不敢靠近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会形成如今局面,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在于初级、和中级阶段没有做好及时的情绪管理
就像此刻吐槽孩子的你,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缺点,嘴里说的也是对孩子的埋汰话
而行动方面呢,要么冷处理地把孩子晾在一边不管,要么趁机打压,试图让孩子明白他自己有几斤几两
显然,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强势而变得一点就炸,直接上升到扔东西、或者对他人产生攻击行为的泄愤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犯错之后被妈妈惩罚认错
但女孩态度很强硬,说什么也不认错,即便是关在屋里闭门思过,也没有说过一句服软的话
为了抗议,甚至早餐、和午餐都没有吃
也直到晚上爸爸回家,把饭端到房间女孩才开始动筷吃饭
奇怪的是,那天之后女孩改变了很多,做什么事情都不再跟妈妈顶嘴,不想面对的事情就躲在房间里安静消化
而这件事情的转变,也让妈妈逢人就骄傲地说:“看吧,你不管他,孩子自个就变好了
可又过了不知道几年时间,女孩从懵懂的小女孩,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面对她妈妈酷爱唠叨的性格本来早就已经习惯了
不曾想,妈妈为了防止女儿早恋,非要把裙子换成运动服,就连一头乌黑的秀发也要剪短
女孩不愿意,妈妈就不经允许直接腾空了衣柜,把衣服全部换上长袖长裤
剪头发那天也是一样,直接拉着女孩就往理发店走去,女孩反抗不愿意,妈妈就当街喊话:“今天不听我的,就别回家吃饭”,甚至还把女孩日记里的一些“小秘密”抖落出来
女孩气不过,推了她妈妈一下,然后声嘶底里地吼出声说:“你凭什么翻日记本,这是我的隐私,隐私你懂不懂”
再看着女孩憋红的脸,我也深切地体会到:
“一点就炸、或者对别人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并非心中有多么黑暗,只不过是心里面承受的委屈和负面情绪太多了,当无法再消化时自然就会一点就炸,无法控制行为”
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孩子的情绪不会消失、只有消化,那些没有正面消化的情绪也只不过是暂时被积累在心底,后面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因为无法承受而一点就炸
等到孩子情绪积攒多了,心里面再也装不住时,还会把这些直接丢给家长,那个时候可不是简单的共情、耐心和理解就能解决的
所以,不想孩子成为一点就炸的暴躁和叛逆性格,那最好办法就是尽量在情绪的第一阶段就帮他们消化
而淡漠积累和埋汰批评的结果,也是很容易让这些情绪内化成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那么,关于孩子哭闹有阶段性反应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