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热花:关于文人面子和人格自由的一种探索——评话剧《蒋公的面子》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4-29 21:52:40

当今社会,随着大学校庆活动的风生水起,为庆祝南京大学诞辰110周年的话剧《蒋公的面子》也就应运而生了。它是以南京大学的一段历史传说为依托,向我们讲述了南京大学三个教授就是否给蒋介石面子去赴宴的这么一个故事,折射出了对文人面子和人格自由的一种可贵的探索,同时也是对当代校庆的学术性和精神性的一种探索。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话剧《蒋公的面子》的剧本是出自南京大学09级戏文专业的学生温方伊之手,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再结合对大量历史典籍和文献的查阅,这从一定程度来说就是对一种自由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是现代文人对于历史这个“面子”的别样尝试。仅从这点来剖析,就与《蒋公的面子》中三个文人的面子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对待历史这个问题上,这个戏写得比较真实。《蒋公的面子》中对于文人面子问题的探索无疑是本剧最大的亮点,虽然三个教授同在南京大学任教,但他们三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关于对面子和人格自由的追求却是南辕北辙的,他们都持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思想状态。

任时道是一个左翼倾向的知识分子,他对国民党政府具有很强烈的批判性和抵触性,但因为他想要保住藏书而又不得不向蒋公妥协;夏小山教授是一个独立做学问的人,对政治生活漠不关心,但因为热衷于美食,为了一道火腿烧豆腐而考虑去赴宴,这无疑是戏中的一大亮点,也让人从中窥探到文人的另一种“无语”的面子形态;而卞从周是一个比较官方化的教授,他拥护政府,希望能够去赴宴,但迫于周围人对他这个“蒋公太子公傅”的抨击,他不得不想怂恿其它两位同僚一起赴宴,剧作者把他这种中偏右的教授形象表露无遗。

作者描写了这三位教授对蒋介石校长的不同态度,是否去赴宴,是否给蒋公这个面子做了形象而又生动的刻画,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关于面子取舍问题的一种无奈的心绪,也在这种复杂与无奈的情境中再次重温了那种对人格自由的一种探索和追求的迫切。

但是,任何作品都会存在自身的瑕疵和蹩脚之处,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夏小山教授想去赴宴却想让蒋介石把请帖上的头衔改成委员长或者院长,难道委员长或者院长就不是一种头衔的表达么?亦或是以头衔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去赴宴,他所想要的难道仅仅是想让蒋公给他一个台阶下吗?这样的编排和构思是否有些牵强?

在1943年这个带着战乱气息的年代,蒋介石独裁的政治主张是人尽皆知的,难道请当时国立中央大学的三个教授吃顿年夜饭也会有这样的重重困难么?这是否有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的实情和真实性。

卞从周既然是蒋公府上的“太子公傅”,他的这种拥护当时政府的行为已经被大家所不齿,为什么还会在是否去赴宴上这件事上徘徊和犹豫不决呢?

这让我们观众只是在三个教授是否去赴宴这一面子取舍问题上而不断纠结,我们却看不见在那个政治相对独裁的年代的人格自由的希望之所在,这种人格自由有时往往也只能渗透在自己的生活中亦或是学术研究领域中,但如果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未免让人产生一些牵强附会之感,感觉到的只有历史的沉重和抉择时的压抑。

这部关于校庆的经典之作《蒋公的面子》在话剧界中掀起了一场不小的轩然大波,也开创了历史纪实性话剧的一个先河,关于戏中所折射出的关于对文人面子和人格自由的探索,我希望和本部话剧的票房效应那样,具有满意的开头并且需要任道而重远的实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