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历史连载211-北大方正之精神领袖-王选-伟大的科学家-当代毕昇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4-06-12 10:48:55
IT历史连载211-北大方正之精神领袖-王选-伟大的科学家-当代毕昇

王选说“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

王选说“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作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所有院士都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

王选说“一个优秀的棋手通过与世界一流的高手对弈才能迅速提高水平。在技术领域中,最前沿的需求能大大刺激技术的发展。”

王选说“搞研发的人一定要定期到市场接触客户,为的是能够超越想法。”

王选说“看到年轻人‘出彩’是最高兴的事,方向错误或管理不善而浪费优秀人才的青春年华则是最痛心的事。我的学生会在很多方面超过我,但是惟有爱才如命方面,恐怕难以超过我。”

王选说“导师的作用是指明研究方向或技术路线,绝不是知识比学生更高明,而是要能保证do what(做什么),至于how to do(怎么做),则由学生来完成。”

王选说“今后衡量王选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是否做到爱才如命、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

王选说“方正没有培养出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职业经理人和管理专家,是方正的一大失误。”

王选说“中国经济发展中最稀缺、最可贵的资源之一就是企业家。一项技术可以使一个企业很快发家,但长期发展必须依靠企业家。我所知道的国际著名企业,掌舵人全是企业家,而不是科技专家,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一个例外。”

妻子陈堃銶说王选“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胡锦涛说“王选同志走了,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人民不会忘记他!”,“前不久过世的王选院士,是我国院士的杰出代表,他献身科学、敢为人先、提携后学、甘为人梯,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榜样。”

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说“王选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王选堪称中国自主创新的典范。”

北大方正创始人楼滨龙说“王选在技术上非常敬业,而且他不满足于研究成果写文章了事,花很大精力将成果推向市场。”、“王选,是一个对北大方正发展历史起到重大历史作用的人物。”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说“王选老师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王选精神的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王选最突出的是他的创新精。。。。他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作出重大贡献并实现了产业化的杰出科学家、企业家。”

王选生前的秘书丛中笑说“他幽默可爱、真诚坦率,总能把周围人逗笑,很睿智,也很有人情味,处处为别人考虑。”,“王老师是一个‘大写’的好人,我跟他走了一路,觉得自己也仿佛重新活了一遍。”

学生说“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位高尚的知识分子,一位灵魂崇高的爱国者,一位伟大的人!”

有人评价“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1937年2月5日:王选出生于上海的法租界,是家里第五个孩子,祖籍江苏无锡。父母取名为“选”,寄望小儿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父亲王守其从事财务工作,王选的哥哥是物理学家王迅院士。

1941年:王选进入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幼稚园。

1942年:王选进入上海市著名的私立学校-上海南洋模范小学。王选喜欢上了语文和历史。他广泛阅读,涉猎《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语文成绩优异。数学的成绩一般,之后才赶上来。

1947年:小学五年级,王选被选为班长,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直到大学毕业。

1948年:王选小学毕业,全班第二名升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七宝分校(现上海市七宝中学)就读初中,住宿。王选迷恋武侠小说,几年看了100多本。

1951年:王选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班里第一位团员,后担任团支部书记。被免试保送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就读。

1954年秋:17岁的王选报3个数学系的志愿: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数学系。最终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前两年以学习基础课为主。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北京大学在数学力学系设立了计算机数学,王选选择了计算机数学专业。王选后来解释“我不大追求理论的完善,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新专业虽然没有东西可学,“说明有更多的空间需要开拓,发展的潜力更大。”。对于这一选择,王选一直引以为傲。他说,“我能够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具有远见和洞察力,比别人能早一拍走到正确道路上。”。

大学时,王选学的是俄语。为了学习更加先进的欧美计算机技术,王选自学了英语,并坚持阅读英文原著。

1958年:王选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王选(右)和同学及协作单位的同事参加北大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设计调试工作。王选负责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部分电路设计工作。

1961年:王选做出了一个被他称作“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结合的研究,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1年:过度劳累和饥饿使王选陷入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的疾病。

1963年:王选在研究过程中养成了每做一个项目先要了解中国国外现状的习惯,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他开始锻炼英语听力,连续两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英语。

1964年:王选承担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1965年:王选回到北京大学,与陈堃銶、许卓群等同事进行DJS 21机的ALGOL 60编译系统设计工作。1967年5月研制成功,推广到几十个用户,成为中国国内最早得到真正推广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之一,列入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

1967年2月1日:王选与陈堃銶结为夫妻,搬回北京大学。

文革期间的悲惨遭遇:

1966年:王选旧病复发,因“文革”北大环境混乱,到昌平北京大学分校休养。1968年3月:王选再回上海养病。父亲被打为“现行反革命”,成为“专政对象”。1968年12月:王选被扣上“出身黑五类的修正主义苗子”、“崇洋媚外”、“偷听敌台广播”的帽子,召回北京大学,进学习班“交待问题”,只能周末回家。1969年:王选因身体状况不佳,被命从“学习班”回家“思过”,成为被打入“另册”、只拿劳保工资、长期在家养病的老病号。1972年:同事马秉锟告知北京大学参与研制的DJS150计算机遇到磁带纠错难题,王选在家用手工对几百种编码方案进行筛选、计算,半个月后设计出磁带2位纠错方案,最终运用到“150”项目的实践中。限于王选的身份,马秉锟没有透露方案的来源。但对于王选来说,这并不重要。他想到的是,“看来我的脑子没有坏,还可以继续搞科研!”

王选及妻子陈堃銶和“748工程”、汉字激光照排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国外采用计算机的照像排版技术发展到第四代激光照排,中国仍是“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铅字排版,以版印刷”。原因是字数繁多和变化万千的汉字输入和输出计算机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1974年8月:四机部、一机部等五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提出报告,要求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748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1975年春:妻子告诉王选国家“748”工程。王选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年的‘748’工程有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系统、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我分析了一下,对于通信系统而言,汉字与西文没有多大差别,不会有什么特色;情报检索系统虽然价值大,从长远看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当时中国的硬件条件、联网和使用情况还不足以使这套系统在短时期内形成一个大的气候。而在当时,虽然汉字精密照排难度巨大,但它的价值和前景同样不可估量。”王选首先要解决的,是用数字的方式,将庞大的汉字字形信息存储进计算机。当时使用的磁芯储存器,最大容量只有64KB,没有磁盘,只有一个512KB的磁鼓和一条磁带。正因为如此,国外通行的黑白段描述方式根本无法在有限空间内收录大量汉字。王选认为,必须对汉字信息进行大大压缩。不久他想到,“我们可以用参数方法描述规则笔段,其余撇捺勾点等不规则笔段仍然用轮廓表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字模变倍时横、竖、折等笔画的匀称,还可以使信息量进一步压缩。王选决定,采用激光输出方案直接研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1975年5月的一个晚上:北大校革委会负责人、八三四一部队军代表魏银秋召集数学系、无线电系、图书馆和印刷厂有关领导的会议,确定了“数字存储、信息压缩和小键盘输入”的总体方案,先作为北大自选项目,并争取列入国家748工程的计划。会上决定成立协作攻关的会战组,后来就称为“七四八工程会战组”。王选每月只有40块钱劳保工资,住在北京大学,每天坐公交去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资料。从家到和平街的公汽车票两毛五分钱,但提前一站下车只要两毛。为了节约五分钱,王选总是拖着虚弱的身体提前一站下车步行。王选了解到日本正在流行光学机械式二代机,欧美发展到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用计算机控制;全世界只有英国一家在做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但还没有成功。第一个关键技术:王选提出走数字化存储的道路。用“轮廓+参数”的数学办法来解决—对于不规则的笔画,比如点撇捺,在笔画上选取合适的点,点与点之间用折线相连,把空心的轮廓信息存到计算机里;而对于横竖折这类规则笔画,就可以用参数来表示它的长、宽和笔锋等信息。通过上述办法,将汉字信息压缩了500-1000倍,存进了计算机,解决将庞大汉字信息存入计算机的问题。

第二个技术:把压缩后的信息快速而不失真地还原成字形点阵。第三个技术:通过控制激光照排机,在遇到有笔画的“1”时发射激光到胶片或者印刷版材上感光成字。王选做出跨越式的技术选择:跨过流行的二代、三代照排方案,直接研制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方案。周围人评论:“国外还没搞出来的东西,他能行吗?”,“真是梦想一步登天,他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王选后来回忆“当时最大的苦恼,就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1976年6月:北京市文件正式下达,三个大印的文件,明确规定748工程采用二代机方案,并要求北京大学承担二代机的排版软件。1976年9月8日:经过努力沟通和试验展示,经四机部刘寅副部长的同意,四机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副局长郭平欣签名发出一封信,这封信是张淞芝的笔迹写在普通的信纸上,就算给北京大学正式下达了四代机的研制任务。北京大学成立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由王选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1976年12月:“七四八工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方案说明”第一稿出炉。

最初研制原理性样机时,开发条件极其简陋,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供使用。国产集成电路质量差,每次关机、开机都会损坏一些元器件,严重影响进度,大家只好采取不关机的办法,昼夜工作。有的同伴退出,王选一直坚持。“那时,国产主机上没显示器、没软盘,程序和数据的输入都是手工把指令打在穿孔纸带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再输入到计算机里,打错了还得在纸带上补窟窿,做得很慢,非常非常困难。”陈堃銶回忆。王选的原理性样机主要设计手稿

王选分析和修改“匍”字压缩信息的手迹

1977年至1989年:北大旧图书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开始称北大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所在地。王选在此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79年7月27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输出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新中国第一张用“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整张输出的中文报纸。

光明日报记者朱军执笔长篇报道,刊登在1979年8月11日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副标题是“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

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邀请王选去美国。王选问,我如果去了,做出成果来算谁的?—算美国的。我的团队能去吗?—不行。王选说:“中国是发明印刷术的文明古国,汉字是中国的文字,中国汉字印刷的现代化理应由中国人来完成。”1979年:世界上最先发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在上海、北京展出英国制造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准备大举进入中国市场。1980年9月15日:王选为首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

1980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汉字图书《伍豪之剑》样书呈送给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方毅批示说,“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邓小平同志批了四个大字:“应加支持”。”

1981年: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推广。1981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通过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鉴定。鉴定结论是“与国外照排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王选的弟子、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现任所长郭宗明说:“华光Ⅰ型虽然只是原理性样机,但却实现了从0到1的质变,也可以说,王老师写了个1,才让后面那么多0有意义。”1981年:王选在向来访者介绍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的性能。

1982年:王选递交欧洲专利申请,5年后的1987年3月18日获准授权。

1982年:国家经委批准了印刷专项,提出了“自动照排、电子分色、多色胶印、装订联动”的16字方针。1983年:王选夫妇在家中工作。

1983年10月:系统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电子部部长江泽民参观,王选讲解。1984年:专家论证要不要引进外国的系统,王选被邀请参加,会上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引进。王选回来后立下军令状:“如果1985年上半年我们的系统还不能用,国家给的经费全部退回,一分钱也不要!”1984年12月31日至1985年1月1日:王选在元旦假期设计的WA芯片(照排控制器TC86的关键)部分手稿

1985年:华光II型系统在新华社试用成功,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用照排系统。王选强烈感到华光II型无法大量推广。必须加快新一代系统的研制,新系统必须在1988年表现出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必须在1991年前先声夺人,大量占领中国市场,否则就会失掉市场的最佳机会。

周培源(左二)、卢嘉锡(右三)、黄辛白(左一)

1985年:王选和技术人员查看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出的《新华社新闻稿》。

1985年4月1日: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提交专利申请。当年的12月26日专利获准。

1985年5月:“华光Ⅱ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通过国家经委主持的国家级鉴定和新华社用户验收,这意味着华光Ⅱ型系统正式走出实验室,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用照排系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参观了系统,会见了主要研制人员,并合影留念。当时中国女排以拼搏精神著称,所以鉴定会上有的代表发言,称王选团队是“科研战线的中国女排”。

Ⅱ型机鉴定会后,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前排左二)和国家经委副主任林宗棠(前排左三)会见王选、陈堃銶等主要研制人员

陈堃銶是激光照排软件系统的总设计者,王选负责总体设计和硬件设计,所以他俩是“软硬件结合”的一个典范。媒体报道说:两个病号(王选的夫人、北大数学系教师陈堃銶1981年得了直肠癌,做了直肠切除和人造肛瘘手术,她的腹部一直挂着袋子)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由于身体不好,科研又太忙,夫妻俩也没有子女。

王选在查看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胶片。

1986年4月24日:国家科委在首都机场举行仪式,欢迎参加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的我国代表团回到北京。

1986年5月:王选和沈忠康在杭州滚筒照排机验收会上。

1987年:花光III型机研制成功。

1987年:国务委员张劲夫为王选颁发首届毕昇奖。

1988年:率先使用王选团队研发的华光系统的经济日报印刷厂进行了中国印刷界从未有过的壮举-卖掉了整层楼的铅字、字模、字架。经过培训的工人穿上了白大褂,坐在宽敞明亮的照排机房工作,彻底得到了解放。1988年11月:王选与同事讨论汉字激光照排IV型系统技术问题。

1989年3月31日:“改造人民日报进口设备技术论证和协议签订会”在人民日报社召开。人民日报花费430万美元引进美国HTS公司的照排系统,美国方面解决不了汉字信息处理的难题,导致系统迟迟不能使用。会议确定由北大王选团队对人民日报进口设备进行技术改造。4个月后,设备不仅投用,而且工作效率提高了20倍。

1989年:四型机系统开始大规模推广。1989年10月:王选、陈堃銶与支持北大项目的老领导范慕韩(右二,原经委副主任、印刷装备协调小组组长)、郭平欣(右一,原四机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局长、“748 工程”办公室主任)。

1989年底:全国绝大部分省级报社和部分市级报社订购了这一系统,且价格仅为进口系统的1/15。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市场。一步跨越40年的国产汉字照排系统大获全胜。大家都叫王选“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实际上是不同意的,说这是集体荣誉。1993年:王选指导学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Post Level 2的中文页面解释器,与专用协处理器芯片相结合,推出第六代产品方正93系统。在香港《明报》的竞标中一举中的1400万美元,此后迅速进入港澳台、东南亚、北美等地,迄今占据了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激光照排系统。“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一直有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过程是九死一生的,哪怕松一口气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在一篇文章中,王选曾这样写道,“我们坚信告别铅与火是一场革命,是社会需要的,于是不满足已有结果,追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再艰苦再吃力也要干下去。”1999年:方正直接制版系统研制成功,王选手持用方正系统出版的《新快报》

我国激光照排先后研制出八代系统。前六代是王选设计的,第七、八代是他的学生为主设计的。王选后来回忆说:“我在骂声中生活了18年,最终还是成功了要学会在骂声中成长。”

1980年:王选晋升为副教授。

1982年-1988年:王选给北大计算机系硕士生开设英文课程“软件开发的现代方法”。

1983年:北京大学在原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担任副所长。

1984年:王选晋升为教授。

1986年:王选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王选在北大方正的故事:

1988年春: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组织攻关团队,生产激光照排产品。王选讲解照排控制器的原理和核心部件,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各种技术原理。1995年7月1日:张玉峰在方正公司总裁换届选举中夺得90%的选票,夺下总裁“王座”,晏懋询去职。王选讲:“方正是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的完美结合,张玉峰是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代表。”北大方正集团内部有两个权力中心: 方正集团的精神领袖王选、方正集团的经营能手张玉峰。

1995年12月21日:北大方正激光照排业务注入的方正(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方正控股(00418.HK)。董事局主席王选与总裁张旋龙在仪式上。王选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发表演讲:“我们不把中文出版系统进入海外市场看作走向国际的标志,只有非中文领域的产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才算真正的国际化。”

1996年1月23日:王选与张旋龙抵达台北“打天下”。当晚,王选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王选认为这次机会不易,没有听从建议马上回去处理后事,继续在台湾待了一个多星期,开会、演讲,引发空前轰动。只是在无人时,张旋龙发现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暗自神伤。1997年:年过六旬的王选开始退出管理一线。王选说: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1999年:王选和张玉峰因为经营理念不和产生矛盾。公司内部就分成了两派,“支持技术核心的挺王派”和“支持经营核心的挺张派”。1999年8-9月:方正第二大股东渠万春向北京大学领导、方正集团董事会提议:王选必须辞去方正(香港)董事会主席的职务。1999年9月20日:方正集团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联名要求王选留任方正(香港)董事长、香港方正董事张玉峰辞职。1999年10月:北大校方介入,将王选和张玉峰暂时剔除方正集团的董事会,张玉峰保留上海方正延中科技实业公司董事长,王选保留香港方正董事会主席的职务。2000年4月:王选辞去方正研究院院长。2002年:王选宣布辞去方正控股(原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职务。他幽默地形容自己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1991年:王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院士。

1991年:王选担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1991年:王选指导北大计算机所的年轻人。

1993年:王选向北京大学计算机所提出,正式退出科研第一线。原因是:王选利用春节期间花了两个星期完成的一个设计,硕士研究生刘志红说“王老师,您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IBM的PC机总线上有一条线,您可以检测这个信号。”。王选意识到,自己的创造高峰已过,在计算机等新兴技术领域,年轻人有明显的优势。不久后,王选任命了3个年轻的研究室主任:36岁的肖建国、28岁的阳振坤和28岁的汤帜。

1993年:王选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4年:王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王选加入九三学社。

1995年11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巴德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获得者王选颁奖。

199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时,王选认为学生贡献比自己大,就把名字署在学生的后面。

1998年:61岁的王选在北京大学对学生发表演讲,赢得满堂喝彩。

“世界上从来没有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2000年:9月王选被检查出中晚期肺癌,10月4日确诊,当月就切掉了半个肺。第二年另外半个肺复发了,大夫指着王选的背影说活不过两年,王选最终坚持了五年多的时间。住院的794天,王选仍坚持工作,在确诊到去世的1900多天时光,出席各种公务活动340余次,撰写文章近11万字。

2002年:王选与北大计算机所的导师和新生们在一起。

2002年2月1日:王选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2年3月18日:北京大学从经费中拿出500万元,奖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王选把国家和北京大学奖励他的900万元捐出来,设立了王选科技创新基金。

获奖后的王选说:

他一生得了二十多个奖,但这一刻却把小学五年级得的一个奖回想起来了,所有的奖里面,这个是基础。这个奖叫“品德好、最受欢迎的学生”。这不是一个正式奖项,连证书也没有,也可以叫做“好人奖”。青少年时代就应该按好人标准培养,只有先成为好人,才能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2003年:王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辞去了其他所有的领导职位,但保留了他钟爱的一个职位:北大计算机所所长。

2004年春:王选夫妇在家中院里.

2004年4月21日:王选为科技日报题词“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王选解释:

“顶天”:要有高度的前瞻意识,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潮头,对未来技术或下一代技术作储备,进行预研和探索,以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立地”: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形成产业。

2004年年底:北大计算机所辞旧迎新的联欢会,王选病重接受又一轮化疗,无法到会,他把对研究所后辈的嘱托写下来,委托夫人陈堃銶代为宣读:

2005年9月:《科学时报》记者就院士增选问题采访身体已经有些虚弱的王选。他称自己“现在靠虚名过日子。”,并特别强调那是一句“大实话”。

2005年:病中的王选和张旋龙谈笑风生。他说希望照排系统能进入英文出版业,还让张旋龙带一些香港的报刊给他看,但不要登明星新闻的娱乐杂志。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交谈,不久后,王选开始住院,再也没有出来。

2006年2月12日晚上:王选突然消化道大出血,病情恶化。

2006年2月13日上午:王选的呼吸越来越衰竭、血压不断下降,输进去的血和流出来的血颜色几乎没有区别。深知丈夫心愿的陈堃銶将脸贴在他耳边轻声问:“那咱们不输血啦?留给更需要的人吧?”闭着眼睛的王选肯定地点点头。

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王选病逝,享年69岁。王选在遗嘱中提到:

如果抢救无望,不愿意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捐献我身体所有有用的东西,做完这一切后12小时内就把我火化,不要骨灰,家属也不要陪同,也不要举行追悼仪式。我对方正和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我最幸运的是与陈堃銶的结合,没有她就没有激光照排。”

2006年2月14日:北大百年讲堂幕布低垂、花香满室,王选院士灵堂布置完毕。

2006年2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王选灵堂正式开放。

王选逝世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连夜写悼念文章。文章写道:王选的无私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和不懈奋斗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王选的追悼会,胡锦涛握着陈堃銶的手说,“王选同志走了,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人民不会忘记他!”

2006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部联合做出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中开展向王选同志学习活动。

200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部、九三学社中央联合组成的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首场报告。

2007年2月13日:王选逝世一周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集团联合筹建的“王选纪念陈列室”建成并举行揭牌仪式。

2007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4913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选星”。

2018年12月18日: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教授、方正集团技术奠基人王选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2019年7月:丛中笑(王选的秘书,1998年-2006年2月13日王)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把一个科研项目从技术研发到打造成为有竞争能力的商品,进而占领市场,是一个十分艰苦、‘九死一生’的过程。”

2019年9月5日: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摘得“2018年经典设计奖”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举行揭牌及镶嵌仪式。

2019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

2019年11月:

2020年1月15日:王选的妻子陈堃銶捐赠13件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相关科研手稿及实物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王选纪念陈列室陈列几十张捐赠收条和证书,金额几十元几百元到10万元甚至10万美元,落款时间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只是王选夫妇捐赠的部分收据。

王选谈“创造”

  ●“我国的自主技术产品要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必须具备世界一流的技术,而能在发达国家市场占有高的市场份额,是对该技术成果最严格和最准确的评价。”

  ●“在科学研究中,看准方向和目标并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后,就要持之以恒,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时间更长,需要忍受各种不适当的、急功近利的评估方法的干扰。”

  ●“中国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只有与世界一流的技术竞争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为最前沿的需求能大大刺激技术的发展,而发达国家市场恰恰能提供这种最前沿的需求。”

●“出口发达国家市场对年轻的优秀研发人员是很大的激励,将引发他们的自豪感,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满足外商提出的苛刻要求,完成平日难以想象的困难任务。”

记者问“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王选答“最大的苦恼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

记者问:什么是你最高兴和最痛心的事?

王选答:“看到年轻人‘出彩’是最高兴的事,方向错误或管理不善而浪费优秀人才的青春年华则是最痛心的事。我的学生会在很多方面超过我,但是惟有爱才如命方面,恐怕难以超过我。”

王选说:“我能取得成就的原因”

王选爱人-陈堃銶教授总结“王选带领团队之所以能成功,就是靠四句话:选准方向、狂热探索、依靠团队、锲而不舍。”

王选的著作:

王选的专利:

王选的荣誉:

王选的社会兼职:

参考文献:

《中国力量︱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身行方正“光与电”闪耀星河》2019.7《40年前王选在北大印出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2020.10《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王选传》丛中笑《激光照排系统研制回忆》王选1999.1
0 阅读:0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