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纣王改革分析商朝灭亡的内因

曜瑞说历史 2023-04-12 13:08:04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可见在春秋时代,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出,传说中荒淫残暴的商纣王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物,与历史上真实的纣王有很大区别。

其实纣王不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君主,相反,他积极参与到了国家军政大事中,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然而商朝还是没有避免灭亡的命运,今天我们就从纣王改革入手,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内部原因。

盛极而衰

咱们现在说的商朝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先商、早商、晚商。先商是在商汤灭夏之前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商朝只是个部落或小邦国,听命于夏朝。

商汤灭夏之后,到盘庚迁都之前,属于早商,这两段历史至今仍然充满着神话色彩,隐晦不明。

而我们熟悉的商朝,以及目前考古学界取得重大突破的殷墟,实际上都是晚商。

这段历史在史书上记载较详细和准确,而且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可以佐证。所以,谈及商纣王改革,我们可以追溯到盘庚迁都时期。

盘庚把国都迁到了殷地,从此算是稳定了下来,没有再进行大的变动。

所以我们也把商称为殷,或者合称殷商。殷商的政治环境逐渐稳定,经济也就得以快速地发展,所以殷商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国家。

此时的殷商更符合我们对商朝的想象,它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力度,要远远大于夏朝和早商时期。

殷商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方国盟主,而且自身实力仍在不断壮大,这主要要归功于于盘庚的继任者武丁。

武丁在位59年,他开疆扩土,在周围的东夷、南蛮、西羌等部落中抓获了大量的奴隶。

这些奴隶被用于建设城市、后勤运输、服务贵族等方面,可以说,这时的殷商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奴隶制国家了。

随着殷商的国力蒸蒸日上,君主的心态也不断发生变化。商朝的君主还远没有后世皇帝那样的专制地位,他们必须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祭司、占卜师、贵族集团等势力。

而到了纣王的曾祖父武乙时期,君权与神权、贵族政治权的矛盾就已经非常尖锐了。

武乙曾制作血囊,名曰天神,悬于高处,引弓射之,谓之射天。可见武乙内心已经十分厌恶神权的掣肘,但他曾尝试过加强集权,但因自身能力有限,成效不大。

武乙之后,商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一是因为内部体制逐渐僵化,二是因为外部出现了几个强大的邦国。

但是商朝统治者不甘心日落西山,所以依然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境况愈下,其采用的手段就愈激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到了末代纣王的时候,他不得不以非常激进的方式进行改革。

丧尽人心的改革

纣王是武王伐纣之后,给他上的恶谥。若要按照商朝的规矩,我们该称他为帝辛。

据史书记载,帝辛这个人生的孔武有力、聪明睿智,怎么看都是个中兴之主。

而事实上,他即位之初,确实做了一番大事,稳定了国家形势。

帝辛面临的是个烂摊子。首先,国内矛盾激化,君主与贵族、祭司之间,统治阶层与奴隶之间,对立日趋激烈。

其次,外部环境不稳,东夷不服王化,屡次作乱,西方周国崛起,成为殷商的大隐患。

帝辛决定国外的文章从国内做起,当务之急,是要掌握绝对的权力。

如果祭司和贵族继续掣肘,那自己恐怕也要像自己的先辈一样,很难扭转乾坤。

所以,刚一上台,帝辛就公开抵制祭祀活动,这也是《封神演义》中说纣王亵渎女娲故事的由来。

帝辛并不是完全放弃祭祀,而是只尊崇自己的直系祖先,废除了旁系祖先和自然神的合法祭祀地位。

这样一来,祭祀人员就变成了自己家庙的臣子,而贵族们的精神支柱也受到严重打击。

神权已经不能再阻拦自己,那么接下来就是贵族了。

其实对于这些贵族,帝辛的情绪很复杂。

有些贵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和大臣,但也有一部分是自己血缘很近的亲属。如何处理这些人,成为了帝辛的为难事。

最后,帝辛选择折中,保留了这些贵族的部分政治军事权力,对于一些关系比较近的仍然委以军国大事。

但作为让步,贵族必须同意帝辛从中下层民众中招纳一批人才,贵族迫于君主的权威不得不同意。

但帝辛并不满足于此,他还大量吸收从贵族集团中逃出的人口,给予优待,不断挖贵族们的墙角。

为了保证自己有充足的资金,他特地选拔了懂经济的费仲和胶鬲来收敛财富。大家比较熟悉的鹿台,其实就是帝辛的资金存放库房。

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些举措都能够实施,他设置了严刑峻法,凡是敢阻挠改革计划的,不论亲疏贵贱,一律严办。

所以,帝辛在位的前期,由于他本人雷厉风行的手段,虽然有人劝阻改革的进行,但全部被迅速打压,没有影响到计划的运转。

还有学者认为,帝辛在位期间,提高了妇女地位,革新了音乐舞蹈等,证据便是妲己的一系列事情。

但并没有资料表明这种思想解放从宫廷延伸到了民间,这似乎更像是帝辛与妲己之间的闺房乐事而已。不值得夸耀,但也不能看作帝辛的污点。

整合了国内的力量之后,帝辛开始了东征西讨。

他先是把目光放在了东夷身上,商军与东夷的战斗已经进行多年,虽然一直没能将其消灭,但东夷也没能再进一步。

这次帝辛决定投入更多的兵力,不灭东夷誓不罢休。

在东边动武,在西方就用文了。西方诸侯国林立,早在帝辛之前,商朝就选择扶持几个领袖,代替自己管理西方,其中就有周国。

当时的周国领袖是西伯侯姬昌,他在帝乙时期娶了帝辛的妹妹为妻,两国关系还非常好。

但帝辛即位之后,周国和其他几个大国让他很不放心。

于是,他征召西伯侯、九侯、鄂侯入朝为官,实际上软禁了起来。后来,九侯、鄂侯都被残忍杀死。

帝辛还在西边举行过盛大的军事演习,意图震慑各诸侯国。

西伯侯凭借他过人的智慧,在商朝部分贵族和大臣的帮助下,活着回到了周国。

他知道帝辛的改革目标非常远大,现在只是牛刀小试,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周国很快就会大难临头。

于是,他决定与商朝断绝关系,全力经营西方,巩固自己的基本盘,以备商朝来犯。

最终,在武王的带领下,部分商朝贵族做内应,周国成功打败了商朝,帝辛在鹿台举火自焚,而他的称号也就变成了纣王。

一个雄心壮志的君王,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人们不禁想问,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致使纣王身死国灭呢?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纣王的对内和对外改革政策都有重大问题。

改革内容往往流于表面,没有抓住重点。

而且手段刚猛,致使民不堪命,甚至宁愿叛国,也不愿供纣王驱使。作为这一切的根源,纣王不能不任其责。

对内政策的失误,首先就体现在改革的不彻底。

纣王打压了贵族集团势力,但这些好处并没有让底层民众和奴隶享受到,他们的生活处境依然非常差。

所以在商周战争中,纣王既得不到贵族的支持,也得不到最广大的底层民众的支持。

其次就是腐败问题。

纣王虽然聪明睿智,精力旺盛,但也导致了他形成了刚愎自用、骄傲自负的性格。

在取得了一些成果后,他迅速过起了奢侈无度的生活,与贵族集团更加离心离德。比干和箕子因为劝谏,一个被杀,一个被贬。

于是,在周国决定反商的时候,当即就有很多商朝贵族和大臣赶来投奔。

而当武王的大军兵临朝歌时,没任何人愿意为纣王效命。

他曾经提拔过的那些人,大都没有什么稳固势力,所以也就帮不上什么忙。

在对外政策上,纣王也失于计较。

东夷虽然多年动乱,但只是芥藓之疾,不会动摇国本。

纣王却派遣了大量兵力前往东南征战,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却放过了主要矛盾,失去了最佳战机。

周国在文化和生产力水平上,在当时仅次于商朝。

若纣王执意要绥靖四方,理应先向周国用兵。

商周矛盾才是主要矛盾,相信纣王也明白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把西伯侯软禁起来。但是他的内心极不坚定,后来又放回了姬昌。

姬昌回国后开始组建反商同盟,纣王也不以为意,仍把军事重心放在东南。

到武王伐纣时,他只得临时调集十几万奴隶应战,结果这些奴隶全部临阵倒戈。可见虽然纣王的军事才能是优秀的,但缺乏战略格局。

综上,纣王的改革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套可行的方案,实际上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完成,最后只能搞出一个四不像的成果。纣王只能带着他的理想在鹿台的大火中,焚烧殆尽。

结语

从史料来看,纣王似乎是想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以改变商朝面临的困境,但却不知该如何下手。最后胡乱改革一通,终究不免于失败。在商朝的废墟上,周朝吸取教训,开始实行分封制,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参考资料:

1.吴敏文.商周更迭的牧野之战[J].文史天地,2021(04):76-80.

2.张锴泽.重新认识商纣王的历史功绩[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04):18-23.

3.《史记·殷本纪》

0 阅读:60

曜瑞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