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岁的张大爷最近总觉得胸闷气短,走几步路就喘,晚上睡觉时还经常被憋醒。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清晨,他在小区晨练时突然头晕目眩,差点摔倒,这才决定去医院检查。
经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医生告诉张大爷,他已经出现了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这让张大爷十分不解,他平时饮食起居都很规律,也没有不良嗜好,怎么会得心衰呢?医生仔细询问后发现,张大爷长期服用止痛药来缓解关节疼痛,这可能就是导致心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心力衰竭已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胁。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18》显示,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约为0.9%,患者人数超过1000万。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性心力衰竭占据了相当比例。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会引起心衰,却不了解一些常见药物也可能诱发心衰。根据《中国药物性心力衰竭专家共识》显示,非甾体抗炎药类止痛药就是一类需要警惕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不仅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还可能加重已有的心力衰竭。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除了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物也可能增加心衰风险。《中华精神科杂志》曾刊登研究表明,三环类抗抑郁药会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增加心律失常风险。特别是老年患者使用这类药物时更需谨慎。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是某些降糖药物。《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刊载的研究指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可能会引起体液潴留,加重心脏负担。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听完医生的解释,张大爷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药物竟然暗藏风险。医生建议他立即停用已经服用多年的布洛芬,改用其他止痛方案。同时嘱咐他定期监测心功能指标。
预防药物性心衰,关键在于合理用药。专家建议:服用止痛药时应选择剂量较小,疗程尽可能短;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用药风险。定期进行心功能评估,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随意加减剂量或擅自停药。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都能降低心衰风险。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用药人群不断扩大,药物性心衰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了解药物潜在风险,遵医嘱规范用药,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近期,国内多项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药物与心衰之间的关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显示,在2000例心衰患者中,约15%与不合理用药有关。这提示我们必须重视药物性心衰的预防。
预防药物性心衰,还需要多方合力。医疗机构应加强用药管理,建立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药品说明书也应该清晰标注可能的心血管风险,方便患者识别。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挥前哉作用,定期开展用药安全知识讲座,帮助居民了解合理用药常识。对于高危人群,还可以建立用药档案,进行动态监测。
张大爷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心功能明显改善。他现在每天都会记录服药情况,定期复查。这个经历也让他明白:药物既是治病的帮手,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科学用药才能事半功倍。
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心衰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期刊介绍,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配合合理的西药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不过使用中药同样需要注意剂量。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新型药物不断问世,药物性心衰的防治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新药杂志》指出,创新药物上市后的心血管安全性评价变得越发重要。这需要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更完善的药物使用监测网络。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人群,除了关注药物疗效,更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心血管风险。建议定期进行心功能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让药物真正成为健康的守护者。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