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非让芮小丹去耶路撒冷是为何?这背后藏着什么隐情

侃球还得看阿海 2024-12-07 22:26:38

《天道》中,丁元英执意让芮小丹去耶路撒冷,这背后藏着深刻的用心。当上帝耶和华、耶稣基督和真主安拉聚集在同一块土地,世界再无其他地方能如耶路撒冷这般引人深思。

最初,丁元英是在两人吃火锅时提出让芮小丹去耶路撒冷。芮小丹谈了几次出国经历,丁元英便给了她一个“忠告”。他说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圣地之一,真主和耶稣都在那里,有条件还是应该去看看,增长见识。

这话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深意,是丁元英对芮小丹未来人生道路的一种指引,也是他对两人感情的一种升华。

随后,芮小丹便按计划前往德国探亲,丁元英也趁此机会前往德国,顺便帮她处理音箱测试的相关事宜。当所有事情都圆满结束后,芮小丹向丁元英“请示”道:“一切都结束了,我想这几天就直接回去,不要从耶路撒冷绕道。”听到这话,丁元英并没有立刻回应,这让芮小丹误以为丁元英生气了。

然而,过了一会儿,丁元英发来短信,说自己已经查询了从北京飞往特拉维夫的班机,决定从后天起乘飞机去见芮小丹,然后两人绕道前往耶路撒冷。

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丁元英几次三番坚持要把芮小丹送到耶路撒冷,这件事看起来似乎与整个故事主线毫无关联。

其实,丁元英的坚持并非无的放矢。耶路撒冷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圣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象征。丁元英希望芮小丹能亲自去感受那里的氛围,从中获得更深刻的人生启示和思考。

这不仅是他对芮小丹的一种期望,更是他对两人感情的一种升华和寄托。事实上,耶路撒冷这件事对芮小丹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间接预示了她命运的最终结局。而这一切,都要从丁元英提出让芮小丹辞职的事情说起。

曾经,丁元英和芮小丹一同去广场跳舞,跳完舞后坐在长椅上,丁元英神情严肃地对芮小丹说:“你该辞职了,请注意,你该辞职了,不要指望我。”丁元英觉得芮小丹拥有欧阳雪酒店的份,完全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以她的身份和资格,完全没必要冒险,去从事危险的工作。

在丁元英的建议中,并没有丝毫强迫或要挟的态度,而是纯粹基于“应该”做的理性建议。他认为芮小丹具备辞职的客观条件,完全有能力避开风险。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芮小丹的关心,更彰显了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实际上,每次芮小丹来执行任务时,丁元英都紧张不已。所以芮小丹执行任务期间,丁元英从不主动联系她,唯恐她分心。

但芮小丹并未听从丁元英的建议,两人一番激烈争吵后,以不愉快收场。这绝非丁元英所期望的结果,他不愿强迫芮小丹,深知强迫无济于事。所以他希望芮小丹能“自我觉悟”,而耶路撒冷作为觉悟的关键载体,便成了两人计划的核心。

丁元英和芮小丹可谓是踏入佛门之人,正如《天道》中所言,他们是强势化的塑造者。他们坚信的准则是世上没有真正的救世主,唯有自己方能拯救自己。

芮小丹曾言:“只有自己觉悟了,才是属于自己的,就算别人给你,也拿不住。”对于这一道理,丁元英岂会不知?这恰恰彰显了芮小丹的深刻智慧。

芮小丹宛如一个踏入佛门之人,丁元英虽站在佛门边缘,却难以真正踏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芮小丹一同踏上这条路的人,却并不自知已步入佛门。

比如丁元英曾对芮小丹说:“你活得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来讲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呢,是想活个明白,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离你的境界还差这几个位格。”

丁元英和芮小丹都深谙因果不虚的规律,但两人对此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差异。

丁元英心中的因果不虚,更多是指在觉他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他注重逻辑和理性的分析。芮小丹则更多地是随心所欲,她想要实现突破,必须在“自觉”到“觉他”的转变中完成。

然而,丁元英却安排芮小丹绕道前往耶路撒冷,其用意在于希望芮小丹借助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进行反思,从而悟出门槛的存在,真切感受到条件对因果的决定性作用。他的目的就是引导芮小丹依照因果不虚的法则行事,提出辞职。

所以当初芮小丹刚开始拒绝丁元英的辞职提议时,丁元英不久后就建议芮小丹前往耶路撒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芮小丹做出符合因果规律的选择。

在丁元英“千里送身”亲自陪芮小丹前往耶路撒冷后,两人在这里有了一段深刻的对话。

丁元英说道:“两次世界大战不过打了十年,本世纪巴以冲突打了五十年,哪一个民族能忍受这种痛苦,上帝和安拉都没能救他们,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能让人了解真相的地方了。”

芮小丹回应:“我不来了也知道,本来就没有救主的。”

丁元英接着说:“你的认识是自觉的,现在是要你觉察他了。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很多,但大多是呈道理而存在着知识,处于无意识状态。

真理与知识无关紧要,只是一种有用的条件,用来有用。对他有什么感觉?觉察到他的无明,觉察到他的道理和知识无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呢?

真理便是自己在觉悟之后,依照因果不虚的法则行事。

这正是丁元英希望芮小丹到耶路撒冷来的真正缘由,他期望芮小丹在明晰真相后,能够完成从自觉到觉他的境界转变。

意识是理解条件存在的,而觉他是唯条件是从,深刻理解并遵循因果不虚的规律。从做事方式来看,丁元英属于觉他者,芮小丹则是自觉者。

在这一系列前后事件中,充分彰显了丁元英的良苦用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芮小丹明白了这个道理,却没能将条件运用在自己身上,最终在执行任务时遭歹徒炸伤,无奈之下举枪自尽。

当芮小丹在执行任务时给丁元英打电话,丁元英却未给予任何忠告和安慰,这一举动让许多人难以理解。芮小丹离开后,她的父亲和同事纷纷责备丁元英的冷漠。

然而,丁元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深知芮小丹处在门槛边缘,却不自知门槛的位置。她虽有条件的优势,却不懂得依照条件行事。

这也解释了为何芮小丹在执行任务时打电话给丁元英,丁元英没多说什么理由。但丁元英内心并非不关心芮小丹,他只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表达。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芮小丹自己去面对、去承担,以期她能在磨砺中真正觉悟,真正按照因果不虚的法则去行动。

芮小丹作为强势化的塑造者,却成为了生命中的悲剧人物,其根源在于她未能完成从意识到觉知的转变。因此,耶路撒冷事件也成为了预示芮小丹最终命运的重要线索。

丁元英对事物多了一份客观理性,他在觉察条件后能够唯条件是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芮小丹则是在拥有条件的同时,过于沉浸在自己的内在生活中,未能真正理解和遵循因果教条。

这导致她即使拥有条件,也不会做出任何违背因果规律的行为,最终人生以悲剧收场。

这也反映出丁元英和芮小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丁元英更加注重客观条件和因果规律,而芮小丹则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感受和追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结局。

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好朋友表示,他们看了至少10 遍《天道》这部剧,却依然弄不懂其中的深意。这其实再正常不过。倘若他们无法探寻到生活的本质意义,那么继续盲目地看下去毫无意义。

倘若你渴望真正揭开丁元英成功的缘由,那你必然会变得和他一样魅力四射。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唯有付诸行动,方能知晓最终的成果。

《天道》这部作品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如果你渴望成功,首先要从自己的内心着手改变,让自己也能拥有高人的思维方式,并且不停地提升自己。在这不断奋进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从而顺利取得成功。

0 阅读:5

侃球还得看阿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