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开国之初分封,周、汉、晋三朝,为何结果却迥然不同?

梦沉古道 2020-11-26 22:13:13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两种行政管理制度,其中的分封制是早期统治阶层比较喜欢用的方式,历史比较典型的是周、西汉和西晋,后来的明朝虽然也形成封国,但所封诸王基本没有地方行政权力,只享受王的待遇。前面的三次分封,周维持有实权的西周和傀儡时代的东周更约800余年,西汉则是在初年盛行分封制,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后逐步废止。西晋则是在开国皇帝司马炎去世后不久引发八方之乱,最终被北方游牧民族攻入关内,部分贵族南迁建立东晋。同样是分封制,为何区别这么大呢?

1.西周分封

在牧野之战后,周朝正式确立,但居于主体的周人并不具有绝对多数,只是天下共主,参与讨伐殷商的力量中许多原本就是已经存在的诸侯和方国,还有殷商贵族也需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需要给他们保留一个封国,于是建立了宋国,为了监视殷商贵族,派遣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这就是历史的三监。最重要的是周人的势力之前只是在西部一隅,很难辐射到全国,只有分封宗族和功臣,才能消化扩展大部分东方的土地,因此选择让最得力的宗族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最大的功臣姜尚去东方,分别建立了鲁国和齐国。

周朝的分封制是在当时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采取的妥协措施,最初是很有用的,除了三监之乱外,很少有诸侯作乱,这里面有周王室武力强大的原因,有周朝礼法的约束,同时也有各个诸侯勤王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夹带血缘和恩赐的分封就出现了弊端,属于宗室的姬姓诸侯国国君和周王室的血缘在变远,功臣的后代对于王室的恩情逐步淡化。他们对于自己的权力更多的认为是自己祖先的,的确,周王室只是分封了一块土地,其余的需要祖先披荆斩棘的开拓。比如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最初只是给王室养马的,发展成为后来的西部豪强。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对王室的分离倾向。如果王室一直强,诸侯永远是诸侯,维持自己臣子的地位。但西周后期,周王室自身实力在下降,大诸侯实力在上升,此消彼长,造成王室老大地位不稳,更不凑巧的是,西周除了周厉王、周幽王两个昏君,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已经动摇了王室的根本,幽王时期的废长立幼,更是对自家礼法的挑战。被废的太子也就是后来周平王逃到自己的外公申国家,联合戎狄灭掉了西周。

东周表面看,是从周平王开始的,实际上历史上还存在一个周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叔,被一部分诸侯王拥立为新的周天子,同时周平王也被其他诸侯拥立。其实这一幕已经注定周天子傀儡时代的开始,天子被拥立和后世的某某帝被拥立一个效果,大权旁落。真正的天子只有继承,没有被拥立,拥立意味着需要支持和承认才可以继位。周携王作为小宗是没有继承权的,周平王有弑父嫌疑,同样不具备成为天子的资格。他们走正常的法理是不能成为王的。这是礼崩的开始,但不是完全,因为大诸侯还没有吞并天下的能力,于是进入了霸主时代,这就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还具有名义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五霸控制天下的工具。到了战国时期,七雄形成后,周天子连工具都不是了,只是牌位,最终因为周赧王的一次冲突,周王室被灭掉。

纵观周从兴起到灭亡,再到分封以及东迁,后又历经春秋战国的全过程。周朝的分封完全是周人为了维护天下,采取的分散化管理措施,依靠分封形成类似于的诸侯国联盟一样的国家形式,随着内部诸侯实力的增加,作为中心的周天子开始被削弱,但因为特定的时候,周和各诸侯国依靠周朝的礼法这样的盟约维持,在没有绝对实力前,谁也不敢威胁周天子的地位。

2.汉朝分封

汉朝的分封和周朝有一点类似,那就是自身实力,不够需要和别人结盟来对付最大的敌手,作为大一统时代的平民皇帝刘邦自身的实力是不够的,对于楚国贵族后代出身的项羽,不占优势,他不断的结盟,有六国旧贵族韩王信,有同样起义出身的彭越、英布,还有因为战功卓著被封王的韩信。对于这些人封王,刘邦是不甘心的,双方也缺乏足够的信任,这为后来双方反目埋下了伏笔。同时,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天下,尽快形成刘氏家族力量,开始了分封弟弟、儿子和侄子之路,就形成了同姓王和异姓王并存的局面。

异姓王其心必异,刘邦有除掉异姓王的想法,最终也实施了,八个异姓王除了长沙王吴芮没有被清理外,其余都被刘邦收拾,可以说是狡兔死,走狗烹,也可以说刘邦和这些异姓王同床异梦。同姓王也并不是和汉朝中央保持一致,最初封,刘邦在的时候还能镇的住。刘邦去世后,汉朝经历了吕后专制时代,同姓王开始有分离倾向。

吕后去世后,宗室和忠于刘邦的周勃、陈平等臣子在铲除诸吕后,拥立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即位。刘恒相对而言是不正的,他不是刘邦指定的继承人,也不是刘盈指定的继承人,是大臣在清除诸吕之后,顺势让刘盈的儿子消失。出现了皇位空缺,大臣才拥立新君。这和后世的外藩继统是一个道理。因此同样拥有封国的同姓王对此并不支持和认同。刘恒太子后来的景帝刘启用棋盘打死了吴太子,更激化了和当时最强也是和汉朝廷最离心离德的吴王刘濞。

到汉景帝时,晁错提出了削藩,让刘濞找到了借口。组织其余六国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公然反叛。景帝腰斩了晁错,也没能平息叛乱,这就是七国之乱。后来,景帝重用周亚夫,在梁王的支持下,打败了七国联军。但这场胜利很难讲,汉朝廷有绝对的把握,本身同姓王已经做大,双方胜负难定。而当时非常重要的齐王则首鼠两端,没有直接叛乱,汉朝廷属于险胜。这场胜利使得汉朝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这是著名的阳谋。通过不断的推封,封国越来越多,越来越弱越小,逐步不能同朝廷抗衡,对中央的威胁减少,直到西汉末年,封国基本没有实权,成为实实在在的摆设。至此汉朝面临的封国问题,彻底解决。从汉朝分封的历史看,经历秦朝一统天下后,统一思想比较深入人心,统治者也不希望皇权分裂,不断的巩固权力。依靠同姓王制衡异姓王,进而解决异姓王对皇帝集权的威胁。对待同姓王则比较麻烦,但汉朝文景武三帝依靠军事和政治手段,化解了问题,成功解决封国做大问题。

大胆假设一下,如果汉朝的封国存在,会出现类似于春秋五霸的情况,皇权被旁落,随着同姓王与皇帝血缘关系变疏远,皇帝号令将不再被封国支持,皇帝威严扫地。也有一点好处,不太会出现王莽篡汉,甚至不会出现东汉时代军阀混战的情况。封国对于维系一个王朝来讲,既有好处,也有威胁。没有封国,就没有皇权最安全的屏障,封国做大也会成为皇权最大的威胁。

3.西晋分封

西晋的权力来自于司马氏篡夺曹魏,曹魏之所以不能守住天下,源自魏文帝曹丕对宗室极度不信任。在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就已经掌权,曹魏皇帝已经属于傀儡。这对于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来讲,触动很深。深感宗室重要性的司马炎,选择了大规模的分封。西晋后来的局面最乱和分封有很大关系,后来叛乱的八王有很多已经和司马炎亲缘都不近,和后来继位的司马衷关系更不会太近。比如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和司马炎属于一个太爷爷的,司马颙是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的孙子,也是一个太爷爷的。亲缘这样远的封王,很难对皇权有忠心。

西周能够挺住,西汉能够挺住,更多的是在位的王或许皇帝比较有作为,挺过了困难期,西周前期,周公旦的作用也特别大。司马炎在分封的同时,还做了一个影响晋朝命运的一件事,就是按照嫡长继承制度,让自己的嫡次子司马衷继位。司马炎并不是不知道司马衷的智商有问题,但是他把问题考虑简单了,他觉得有诸王维护,司马衷的姨妈,司马炎的继任羊皇后,还有国丈杨骏,儿子即使弱智也可以过去,主要是还有一个好皇孙。再多的部署都不如一个悍妇贾南风,贾南风作为司马衷的皇后搞乱了西晋,引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不仅影响了晋朝的命运,也让游牧民族攻入关内建立了政权,一直持续到隋朝建立大一统政权。可以说司马炎的分封之间毁掉了自己的长城。西晋短暂统一,就经历十六国时期,又是司马炎的一个远方宗亲司马睿建立了东晋。东晋始终不能缓过气了,从王马共天下,到王敦威胁司马睿,再到桓玄威逼东晋皇帝禅位,最终到刘裕建立了南朝宋。晋朝的分封彻底沦为破坏司马家天下的祸首。

综上看,分封制对于王朝建立初期,立足不稳采用的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中央的皇(王)权与独立王国形式的分封国之间的感情变淡,矛盾加剧,并逐步上升为威胁集权的隐患。周王室本身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整合诸侯,实现集权,因此权力越来越分散,最终周王室的实力和诸侯接近,最高权力消失。西汉初年,刘邦也无力实现集权,选择政治妥协,分封异姓王,来稳固韩信等有实力的力量,同时,分封同姓王强化刘氏权力。刘氏壮大后,开始清除异姓王。同姓王因为有功,进一步壮大。后来的帝王,面对棘手的封国的问题,通过一场决战取得削藩决定战。西晋则是在盲目中封王,最终引发八王之乱,成为西晋灭亡的催命符。

0 阅读:1

梦沉古道

简介:爱家、爱国、爱己、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