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办
谁能想到一个14岁前连鞋都穿不起的穷小子,竟然用短短6分钟改变了央视《新闻联播》的历史。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那一天,央视副台长杨伟光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这条外国新闻放在《新闻联播》头条。
啥?外国新闻当头条?这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
这个决定不仅颠覆了新闻联播的传统规则,更是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新篇章。
不过这位敢为人先的"穷小子"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的呢?
这个励志故事要从广东梅县的一个小山村说起。
要说杨伟光的童年,用现在的网络热词来形容就是"简直太扎心了"。
爹远赴南洋打工,谁知道一去就再也没回来,留下他和兄弟姐妹跟着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为了维持这个家,可以说是操碎了心:白天干农活,晚上纺纱织布就为了能让孩子们有口饭吃。
家里穷得叮当响,别说新衣服了连最基本的鞋子都买不起。
14岁之前杨伟光只能光着脚丫子在村里的泥巴路上来回奔跑。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个赤脚小子愣是靠着过人的毅力,在1948年考上了小学。
但天有不测风云,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忙种地。
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1949年梅县解放后,他终于又重返校园。
学习这件事上杨伟光简直就是开了挂——初中、高中全靠政府助学金,硬是一路过关斩将。
最牛的是1957年,他居然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这简直就是一匹"黑马"啊!
当时他就背着一个破旧的小书包,揣着几件打着补丁的衣服,就敢往首都跑。
幸好学校看他家境实在困难,给他添置了御寒的棉衣棉被。
在北京读书这么些年,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路费,他一次都没能回过家。
直到毕业那年他那位"狠心"的老母亲,竟然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猪给卖了。
就这样他才终于有了盼望已久的回家路费。
这些年的苦日子,就像是一块块垫脚石,垫起了他日后在央视改革道路上的坚实基础。
毕竟只有自己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最懂得底层人民的心声。
从一个没鞋穿的穷孩子到北大高材生,杨伟光这波操作可以说是完美逆袭了。
但人生的戏剧性远不止于此,1985年的一个炎炎夏日,他迎来了事业的重大转折。
7月16日组织上突然决定让他这个广播台的老将去当央视副台长。
说实话这个任命让当时49岁的他也有点慌 —— 毕竟电视台对他来说就是个全新领域。
但杨伟光可不是等闲之辈,他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先观察、后出手。
整整两个月他就像个"卧底"一样,默默观察、认真研究央视的各项工作。
当时的央视可真是有点"迷茫":一天到晚就播28条新闻,《新闻联播》半小时才播15条。
更惨的是新闻都"馊"得不行了还在播,比广播和报纸都慢半拍。
看到这情况杨伟光的"改革之魂"彻底被点燃了。
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六分钟规则":北京的重要活动必须在晚上六点前结束。
为啥?就是为了确保七点档的《新闻联播》能播出最新鲜的新闻。
这个规定一出可把不少人吓了一跳,觉得他这是在"胡闹"。
但人家可不管这些,硬是把这个规定给执行下去了。
效果立竿见影广东全运会期间,央视就用创新的打字幕新闻,抢在央广之前报道了比赛结果。
当时央广的老播音员张之都忍不住感叹:"你们这招太绝了,我们真是没招儿了!"
就这样杨伟光用实干精神证明:改革,就得敢想敢干!
就在杨伟光的改革风暴刚刚掀起时,组织上给他下了一步更大的棋。
1991年12月他正式接任央视台长,这一坐就是开启了央视的黄金年代。
说起来杨伟光这人真有一套,他最牛的就是敢想敢干。
比如说1993年他觉得中国需要一档有深度的新闻评论节目。
想干就干五个月后,《焦点访谈》横空出世,直接火遍大江南北。
火到什么程度?每天《新闻联播》结束时,观众最期待的就是主持人那句"今天《焦点访谈》为您关注..."
《焦点访谈》这么火,一些地方官员可就坐不住了。
山东就有个法院院长,喝大了以后还放狠话:"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谁怕谁?"
结果呢?节目一播出这位嘴硬的院长仅仅三天就被撸了。
尝到甜头的杨伟光更来劲了,1996年又是一套组合拳 —— 《实话实说》和《新闻调查》接连上线。
到了1998年《今日说法》和《幸运52》也是王炸登场。
但杨伟光最厉害的本事,是他那双"火眼金睛"。
他从全国各地网罗人才,把敬一丹、白岩松、崔永元、王小丫、水均益这些实力派都给挖来了。
不仅如此他还打破了不少传统规矩:让郎永淳成为第一个戴眼镜的主播,让方静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
更绝的是他还搞了个大招 —— 允许在《新闻联播》后插播广告。
这招一出央视的广告收入直接起飞,从原来的2.7亿蹿升到了50多亿!
用这些钱他把央视的频道从3套扩展到9套,每天的节目播出时长从37小时飙到了150多小时。
而且啊央视的国际频道在他手里也是牛得不行,通过卫星覆盖了全球96%的区域。
就这样杨伟光在央视一干就是八年,让这个电视台彻底蝶变。
1999年2月64岁的他终于卸下了台长的重担。
不过啊这位老人家的故事还没完。
2014年这位改变了中国电视新闻格局的老人,悄悄地走了。
他留下的遗嘱简单得让人心疼:不要探访、不要过度医疗、不要搞告别仪式。
这么朴实的要求,活脱脱就是当年那个没鞋穿的穷小子的本色啊!
但央视人可不愿意这么简单地送别他们敬爱的领导。
大伙儿自发组织了追思会,场面感人至深。
就像敬一丹说的那样:"很多人虽然没见过他,却觉得和他有着深深的牵绊。"
而白岩松的那句话,更是道出了杨伟光的为人:"只要一个人做得正确,整个团队都会跟着正确。"
现在回头看他改变的可不仅仅是那短短的六分钟。
那个14岁前没穿过鞋的穷小子,用他的坚韧和胆识,改写了整个中国电视新闻的历史。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也能写就非凡的篇章。
这才是真正的"初心如一,虽平凡却伟大"!
在那个改革开放的激情年代,正是这样一个敢想敢干的"狠角色",才让我们的电视新闻有了今天的模样。
他就像一颗种子,把改革的精神深深地种在了央视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天当我们打开电视,每一条新鲜出炉的新闻背后,都有他当年播撒下的改革火种。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