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贵州女匪首被抓,罪大恶极却被中央当场释放,她有何来头?

葫芦娃史书 2024-11-13 03:48:22

1953年贵州女匪首被抓,罪大恶极却被中央当场释放,她有何来头?

1953年的一个春日,贵州省公安厅内一片肃穆。一份标注着"绝密"字样的文件正静静地躺在办公桌上,文件中详细记载了程莲珍的案件细节。这位在贵州布依族地区呼风唤雨的女匪首,不仅长相出众,更是枪法了得,曾多次与解放军对抗,造成重大伤亡。然而,就在她被捕后,一个出人意料的命令从北京传来:释放程莲珍。这个决定让许多参与剿匪的解放军将士感到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罪大恶极的女匪首能够获得中央的开恩?她与其他土匪头子究竟有何不同?而这个决定又将给贵州的剿匪工作带来怎样的转机?

一、布依族美人的悲惨身世

1921年,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一个普通的布依族村寨里,程莲珍出生在一户务农的家庭。她的父亲程长贵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木匠,母亲罗氏则是远近闻名的绣娘。

在布依族的传统中,女儿的出生往往不如儿子受重视,但程莲珍的父母却对这个女儿格外疼爱。程长贵给女儿起了个乳名叫"幺妹",希望她能像布依族传说中的仙女一样,永远保持天真烂漫。

程莲珍自小生活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每逢农闲时节,村寨里的妇女们都会聚在一起,教导年轻姑娘们刺绣、织锦和歌舞。程莲珍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技艺,成为村里最出色的年轻姑娘之一。

1938年春天,一场改变程莲珍命运的布依族传统选美大赛在摆金镇举行。这种选美大赛是布依族"三月三"节日的重要活动,各个村寨的年轻姑娘都会穿上最漂亮的民族服饰参加。起初,程家父母并不愿让女儿参加,但在乡亲们的一再劝说下,程莲珍还是出现在了比赛现场。

当时的选美大赛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选美,而是以展示布依族姑娘的才艺为主。比赛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传统服饰展示,第二是歌舞表演,第三是刺绣技艺比拼。程莲珍身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布依族盛装,不仅容貌出众,更在歌舞和刺绣环节中展现出惊人的才华,最终被评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

这个称号本是布依族传统文化中对优秀女子的褒奖,却引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当地臭名昭著的土匪王海臣派人打探到这个消息,开始对程莲珍展开骚扰。王海臣的势力范围遍布整个惠水县西部山区,他手下有数百土匪,是当地一霸。

王海臣先是派人送来聘礼,遭到程家断然拒绝后,又多次派人进村打探程莲珍的行踪。程家父母为了保护女儿,不得不将她藏在亲戚家中。但王海臣穷追不舍,甚至扬言要血洗程家村。在这种威胁下,程家只得寻求其他出路。

此时,隔壁长顺县陈家的大公子陈正明主动提出愿意迎娶程莲珍。陈正明虽然已有正室,但他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院,在当地是个难得的知识分子。对于程家来说,这是一个既能保护女儿,又能攀上门第的机会。就这样,程莲珍被迫嫁入陈家,成为陈正明的第二房姨太太。

二、陈家少奶奶的坚强蜕变

入门陈家后,程莲珍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安逸。虽然陈正明将原配妻子打发到远处居住,但陈家其他人对这位"二房"的态度却十分冷淡。更令程莲珍担忧的是,王海臣的威胁并未因她的婚姻而消失。

1939年春,王海臣的部下在陈家庄外多次出没。为了自保,程莲珍开始向陈家的护院们学习武艺。陈家作为当地大户,有十几名训练有素的护院,他们不仅精通棍棒功夫,还会使用火枪。在陈正明的默许下,程莲珍每天清晨都跟随大管家练习基本功夫。

这段时期,程莲珍展现出惊人的习武天赋。短短半年内,她就掌握了基本的棍法和拳脚功夫。更难得的是,她在射击训练中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很快就能够准确命中五十步外的靶子。

1940年,一场意外改变了程莲珍的命运。陈正明在外地考察农田水利时染上重病,不到一个月就撒手人寰。按照当地习俗,陈家的财产本应由陈正明的原配继承。但陈正明生前曾留下遗嘱,将自己名下的产业交由程莲珍打理。

陈家其他族人对此极为不满,多次找茬刁难。面对各种刁难,程莲珍没有示弱。她不仅将陈正明的遗产管理得井井有条,还通过精明的经营扩大了产业规模。她将陈正明规划的农田水利工程一一完成,使陈家的良田面积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程莲珍还组建了一支更为精锐的护院队伍。她亲自挑选年轻力壮的庄户子弟,延请退役军人担任教练,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这支队伍不仅保护陈家的产业,还帮助周边村寨抵御土匪的骚扰。

1941年,王海臣再次率众进犯陈家庄。这一次,程莲珍亲自指挥护院们进行反击。在一场激烈的枪战中,王海臣的部下损失惨重,从此再也不敢轻易来犯。这一战,不仅打出了程莲珍的威名,也让她在陈家族人中赢得了尊重。

到1942年,程莲珍已经完全掌控了陈家的产业。她将陈家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周边数个乡镇,成为当地有名的女强人。在她的管理下,陈家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财势,还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的一个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程莲珍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家族势力已经不足以自保。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方势力在贵州地区的争斗愈发激烈。一些地方豪强开始蠢蠢欲动,对陈家的产业虎视眈眈。为了保住陈家的基业,程莲珍不得不寻求更强大的靠山。

三、从自保到迷失的转折

1946年初,解放区的土改消息传到贵州,引发了当地地主阶级的恐慌。程莲珍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国民党在贵州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此时,活跃在惠水县一带的罗氏兄弟主动与程莲珍接触。罗氏兄弟原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营长和连长,因不满上级克扣军饷,带领部下退伍后占山为王。

罗氏兄弟提出了一个合作方案:由程莲珍出资,他们出人,共同组建一支武装力量。这支武装表面上效忠国民党,实则保护双方的利益。1946年3月,程莲珍与罗大贵(罗氏兄弟中的大哥)完婚,这桩政治联姻使得双方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婚后,程莲珍投入大量资金,将罗氏兄弟的武装力量扩充到五百余人。她还从黔东南购进了一批美制武器,其中包括轻机枪、步枪和手枪。在罗氏兄弟的配合下,程莲珍在宜林山区建立了三个军事训练营地。这些营地不仅训练新加入的武装人员,还负责监视附近的道路交通。

1947年夏,程莲珍在山寨中设立了军事指挥部,开始系统化地管理这支武装力量。她引入了现代军事管理制度,将部队划分为若干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三个小队。每个战斗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的军需官和通讯员。在她的严格管理下,这支武装力量的战斗力迅速提升。

1948年初,解放军开始向贵州推进。程莲珍的武装力量与国民党军队一起,在黔北地区参与了多次阻击战。在这些战斗中,程莲珍亲自带队,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她采用游击战术,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多次给解放军造成伤亡。

然而,这种抵抗注定是徒劳的。1949年底,贵州大部分地区相继解放。程莲珍的武装力量被迫退守宜林山区的深山老林。为了维持部队的运转,她不得不向当地村寨征收"保护费"。这种行为逐渐使她的武装在当地民众心目中,从"自卫队"变成了"土匪"。

到1950年,程莲珍的处境更加困难。解放军对宜林山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剿匪行动,她的几个军事训练营地相继被摧毁。罗氏兄弟在一次遭遇战中双双阵亡,剩下的部下也开始动摇。但程莲珍并未就此投降,而是带领剩余力量转入更深的山区,继续进行抵抗。

在这段时期,程莲珍的武装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惠水、长顺、罗甸三县交界的山区。她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与解放军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周旋。这期间,她的部队虽然不断减员,但在她的严格管理下,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

四、剿匪行动的转机

1953年2月,贵州省军区决定对宜林山区的残匪进行最后的清剿。这次行动由省军区副司令员亲自指挥,调集了三个团的兵力,分三路包围了程莲珍的主要活动区域。

行动第一阶段就取得重大突破。2月15日,解放军在一次夜间突袭中,缴获了程莲珍武装的大部分粮食和弹药储备。失去了后勤补给,程莲珍的部队被迫分散转移。解放军趁势展开追击,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陆续歼灭或俘虏了大部分土匪。

3月初,程莲珍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她的部下只剩下二十余人,而且大多带伤。解放军采取了分片包围的战术,在每个可能的隐匿点都布置了部队。同时,当地政府还发动群众参与围剿,设立了举报奖励制度。

3月12日,一场意外的遭遇战成为了转折点。当天下午,程莲珍带领最后的部下在转移时,与解放军一个排相遇。在交火中,程莲珍展现出了惊人的枪法,连续击伤了解放军的几名战士。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当她发现对方有伤员时,竟然主动停止了射击,并指挥部下后撤。

这个细节引起了解放军指挥部的注意。经过调查发现,在过去的三年中,程莲珍虽然多次与解放军交火,但从未对俘虏和伤员实施过残暴行为。相反,她还多次释放了被俘的解放军战士。更重要的是,她的部队虽然向当地村寨收取"保护费",但从未滥杀无辜。

3月15日,解放军在一处山洞中发现了重伤的程莲珍。当时她已经失血过多,昏迷不醒。解放军立即对她进行了救治,并将她送往惠水县医院。在治疗期间,程莲珍表现出了与其"匪首"身份不符的一面。她主动向解放军提供了其余部下的藏身地点,并写信劝说他们投降。

更令人意外的是,当地群众中竟有不少人为程莲珍求情。一些布依族村寨的代表来到县政府,讲述了程莲珍在土匪时期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事迹。据他们介绍,当其他土匪打劫村寨时,程莲珍的部队多次出面阻止,甚至与其他土匪发生过火拼。

这些情况很快引起了中央的关注。经过详细调查,有关部门认为程莲珍的案件具有特殊性。她虽然是土匪首领,但其行为更接近于地方武装割据。而且她对待百姓和俘虏的态度,显示出她并非不可改造的反动分子。

考虑到程莲珍在布依族群众中的影响力,以及她在被捕后的积极配合态度,中央决定对她采取宽大处理。这个决定不仅帮助瓦解了宜林山区剩余的顽匪,还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新生与贡献

1954年春,经过一年的改造,程莲珍获得了新生。她被安排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主要负责布依族地区的民族工作。凭借着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熟悉,以及在布依族群众中的威望,她很快就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年5月,程莲珍参与组织了贵州省第一次布依族文化调查工作。她带领调查组深入到惠水、长顺、罗甸等县的布依族村寨,收集整理布依族的民间故事、歌谣和习俗。在这次调查中,程莲珍不仅担任翻译,还协助记录了大量布依族传统文化资料。

1955年,程莲珍被任命为惠水县民族工作站站长。上任后,她首先解决的是布依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她提议在布依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小学,并采用双语教学方式。为了落实这个计划,她多次往返于各个村寨之间,说服家长们让孩子入学。到1956年底,惠水县布依族地区已建立了12所民族小学。

1957年,贵州省开展了第一次少数民族文字改革工作。程莲珍被抽调参与布依文字的创制工作。她提供了大量布依语言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制定布依文字方案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同年,她还参与编写了第一本布依语教材。

1958年,程莲珍调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她开始系统整理布依族的历史文献。她走访了大量的布依族长老,记录了许多口头流传的历史故事。她还从各地收集了布依族的族谱、契约等文献,为研究布依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60年,程莲珍参与筹建贵州民族博物馆。她捐献了自己收藏的大量布依族文物,包括传统服饰、生产工具和乐器等。她还亲自为这些文物撰写说明文字,详细记录了每件文物的来源和用途。

1962年,程莲珍开始关注布依族的传统医药。她走访了多位布依族老医生,记录了数百种草药的采集和使用方法。她还协助省医药研究所,对一些布依族传统药方进行了科学验证。这些工作为保护和发展布依族传统医药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5年,程莲珍参与编写了《贵州布依族简史》一书。这是第一部系统记述布依族历史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她不仅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还对布依族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

1966年后,程莲珍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布依族民间文学的整理。她走遍了贵州境内的主要布依族聚居区,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歌谣。这些资料后来成为研究布依族文学的重要基础。

直到1970年,程莲珍仍然活跃在民族工作第一线。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布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参考。她的工作对促进布依族地区的发展、保护布依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11

葫芦娃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