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是如何艰难起步的?(一)

景天来看过去 2024-10-30 12:28:45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这个段子。。。

全世界的钢铁产量排名:

第一名,中国(不包括河北);

第二名,中国河北(不包括唐山);

第三名,中国河北唐山(不包括隐瞒产量);

第四五六七八,日美印俄韩;

第九名,中国河北唐山的隐瞒产量;

第十名,德国。

虽说是个段子,情况基本属实。

中国的钢产量傲视全球,其实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是非常窘迫的。

抗战期间,日本钢产量每年500多万吨,我国是5000吨,是日本的百分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一年的钢铁产量是15.8万吨,全国人均不到300克,大概是一把菜刀的分量;

五几年时,当我们努力喊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听到的基本都是嘲笑的声音;

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

2003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2亿吨;

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8.23亿吨。

今天看起来只是一个数字的增长,如果去仔细了解一下那段时期的历史,就会明白这样的增长有多么艰难。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有很多国家前仆后继,进行了工业化的努力,真正成功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都是和西方关系密切的小国,大国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可以说是独此一家。

本文简要回顾一下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起步阶段。看看我们的前辈们是如何筚路蓝缕,在夹缝中拼出了一条道路。。。

本文的脉络按照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篇幅较长,分为两篇。

1,什么是工业化?

2,为什么要搞工业化?

3,怎样实现工业化?

4,为什么苏联会对中国大力度援助?

5,苏联在工业领域援助了些什么?

6,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情况怎么样?

7,中国工业化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什么是工业化?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而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工业化一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

为什么要工业化?

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强国必经之路,也是无数国家追求的终极事业,因为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有了充沛的财富创造力,进而才能储备足够国家崛起的要素。

实现工业化难度极大,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真正实现工业化,进而抵达后工业化时代的国家屈指可数。

在这为数不多的国家中,大多数还都是靠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疯狂掠夺他国,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而能在二战之后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更是只有

为何工业化进程如此艰难?因为陷阱太多!

要实现工业化,需要足够大的资本、足够多的土地、足够大的市场,这三大要素,是先决条件,缺一不可。放眼全球,满足要求的有几个?

要实现工业化,还要克服资源诅咒。啥叫资源诅咒?想想中东产油国。。。就是家里有矿,是搞不来工业化的,因为吃不了那个苦。。。

要实现工业化,还要跨越赶超陷阱。啥叫赶超陷阱?就是一口想吃成个胖子,不想从手工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把所有苦都吃一轮,就想着弯道超车,直接跨越。那就很可能掉到陷阱里。。。

要实现工业化,还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啥叫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很好理解,发展了,工资高了,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除非有科技加持,不然必然落入这个陷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要实现工业化,还要跨越圣母陷阱。啥叫圣母陷阱? 举个例子,柴静和丁仲礼院士的对话那段视频看过吧?或者欧洲那个环保女孩知道吧?那应该明白啥叫圣母陷阱了吧?

要实现工业化,还要跨越经济陷阱。啥叫经济陷阱?这个是指整个经济环境对实现工业化影响很大,比如现在,美国正在制裁俄罗斯,导致俄罗斯出口受挫,整体经济下行,那如果俄罗斯正在发展工业化,进程必然被严重影响。这个陷阱不全是因为自己犯错,而是有人会给你挖坑。。。

所以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有多么艰难。。。

因为实在是太难了,二战之后全世界的国家但凡有点能力的,都想去搞工业化。最后能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寥寥无几,大概就是日本韩国新加坡这少数几个国家。

而这些国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自然资源不那么丰富,人民普遍能吃苦耐劳;

2,政权相对稳定,政策有延续性;

3,国家体量不大,并且和西方关系良好;

第三点使得这些国家只能有所侧重,会选择一些西方不太看重的领域,对于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冲击不大。所以西方对于这些小国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也不会反复打压。

可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条件根本没有,西方的政客并不会相信双赢的说法,他们始终坚信的是丛林法则,蛋糕就这么大,现在你也来切,那我岂不是要少吃?必须打压你。。。

所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会分外艰难,越往后面越艰难。。。

不过再难,也得坚持,要实现中国的民族复兴必须要先实现工业化,这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怎样实现工业化?

从今天往前回顾,回首从一五开始7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如今的世界工厂,前辈们走过的是一条无比曲折,无比艰难的道路,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个稳固,全面,独立的工业体系,今天的我们需要继续坚持不懈,埋头发展,等我们交棒给后人时,才能无愧地说:我们做得并不比前辈们差。

回首70多年的历程,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可分成4个阶段:

第一阶段:受苏联模式深刻影响的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基础建设,包含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时间跨度大约10年,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第二阶段:以备战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平衡全国经济建设为目标的三线工业化建设时期,时间跨度大概有20年;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工业化大发展,时间跨度大约30年,初步完成了我国工业化的框架建设;

第四阶段:进入新世纪,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业4.0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正在建设之中。

以上四个过程,因篇幅关系,不能全部展开,本文着重讨论第一阶段,就是工业化起步时期的情况。通常来说,这是最艰难的一个阶段。绝大多数尝试工业化努力的国家都在这个阶段就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只得铩羽而归。

相比这些国家,中国的基础更差,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这片土地饱经连续几十年的战火蹂躏,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工业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中国工业占国内总产值的 30%;重工业仅占 7.9%;交通落后,当时全国人均铁路建设只有0.25公里;工业门类主要是轻纺和食品工业;人均粮食产量不到481公斤,尚不能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1949年到1952年被称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制定的计划是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次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单单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当时能提供帮助的只有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给我们提供了三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还援建了一些工业项目。

可惜很快朝鲜战争就爆发了,全国的力量只能优先投入到抗美援朝之中,这一工业发展计划遂被迫停止。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不但给新中国争取到三十年的和平环境,还赢得了苏联的尊重。其对中国的大规模的援助,在这之后陆续展开,著名的156项目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这些项目覆盖面很广,涉及到能源、原材料、医药、食品、国防军工等工业门类,中国也是从这时起才有了国产的汽车和拖拉机工业,在机械和国防工业的某些门类也有了自己生产的能力。

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由此开始起步。

必须要说的是,苏联的大力援助对于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这样力度的援助,我们在当时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想要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炼钢、机床制造、造铁路、浓缩铀、造飞机、造洲际导弹,不啻于痴人说梦。

苏联对于中国的援助力度有多大呢?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156个大型项目价值高达94亿卢布,约占1959年苏联GDP的7%。苏联向中国提供了31440套设计文件,3709套基本建设方案,12410套机器和设备草图2970套技术文件,11404套部门技术文件。这些珍贵的技术资料仅仅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复印费。

此外还有4261个教学大纲,4587项工业制品的国家标准,还以优惠价格为中国定制开发了大量的仪器仪表,设施及设备样品。有部分高价值的大型机器,苏联只造了两台,苏联国内留一台,给中国一台。

给钱,给设备,给技术文档,给技术人员,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感谢他们的帮助,没有这次苏联大力援助的完整、系统的大规模成套技术转移,我们根本没有可能在一五期间就奠定下新中国的一整套工业体系。

为什么苏联会对中国大力度援助?

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有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想要弄明白,得按时间轴展开来看。

时间得拉回到1944年4月,抗战以来在中国战场上规模最大的战役豫湘桂战役爆发。

这次战役从4月开始,到12月结束,以中国的惨败告终。国民党军损失近60万,丧失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5省的大部分地区和贵州省的一部分地区,丢掉了146个中小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公里。

蒋军这么拉跨,让美国人非常失望,他们判断美国如果不能派大批陆军来亚洲参战的话,单靠中国没办法搞定亚洲战场。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苏联。

1945年初,美英在筹备雅尔塔会议时,故意将中国排除在外。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迫切希望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斯大林于是开出了自己的条件: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

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3,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4,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5,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其中的第1项,第3项和第4项,属于中国的核心利益,居然在中国缺席的情况下被美英苏三方作为了交易筹码。

最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还是给蒋介石留了点体面,在密约上特意加了一条:有关外蒙以及满洲港口、铁路权益,须经蒋委员长认可。

1945年6月30日,宋子文,胡世泽,沈鸿烈和蒋经国等抵达莫斯科,中苏开始正式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斯大林强调必须以雅尔塔协议作为基础,否则没法谈。

经过多轮艰难谈判,中方意识到苏联对外蒙古志在必得,是这次谈判的最核心的一点。如果不能同意这一点,中苏友好条约根本无从谈起。

蒋介石认为外蒙古事实上已为俄占有,如果只为虚名,而受实祸,决非谋国之道。故在权衡利弊之后,蒋遂决心忍痛牺牲,同意外蒙古在战后以投票方式解决其独立问题。以此作为同斯大林协商解决东北、新疆与其他问题的交换条件。

要说老蒋对于领土的认知真是有很大问题,这个是不能用来做交易的!日本投降后,罗斯福要把琉球交给中国,居然被蒋介石给拒绝。。。

中方谈判组的组长宋子文不愿意承担丢失大片国土的恶名,辞去职务,拒绝签字。遂由王世杰接任,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156.6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由此从中国版图中消失。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4日签订这份不平等条约,这是什么鬼?

据参与签约的王世杰和蒋经国的记述,签字时已经是苏联时间8月15日的早上6点,几乎和裕仁在日本发布投降诏书的时间一样。事实上,在签字前4小时左右,中国代表团已经得知日本投降的决定。

那为什么还要签?不签可不可以?

硬是不签当然可以,斯大林总不至于拿枪指着王世杰逼他签。即使不签约,苏军还是会进入东北,外蒙还是会维持现状,苏联必然会干涉新疆,苏军战后也不会退出东北,还有其他蒋介石分外担心的问题。。。

既然不签的后果更糟,那就签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协定有效期30年。

条约主要内容有几点:

1,中苏联合对日作战,不单独和日本谈判媾和;

2,国民政府同意外蒙古根据公投独立;

3,中苏共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享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

4,苏联对于新疆事务不干涉;

5,战后三个月内苏军撤出东北;

斯大林这次可以说是吃了个盆满钵满,在远东的战略目标基本全部实现。

作为补充协议的一部分,苏联在这一时期,在对于国共两方的态度上,更多时候是倾向于国民政府,斯大林甚至劝说延安服从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到了解放战争中期,还曾建议划江而治。。。

苏联的这种态度,是从1947年美国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后开始转变。苏联开始意识到全世界将分为两大阵营,苏联必须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和英美为首的阵营对抗。

1948年3月14日,斯大林在政治局特别会议上做出决定:经过磨难和斗争,中国人民正在建造一个新的反帝、民主的中国。我们的工作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帮助我们的中国同志,直到他们能彻底打败所有的敌人,与苏联友好相处,并开始一种新的幸福生活;

1949年1月30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共五大书记秘谈了七天。双方讨论了有关建立中共领导的新政权、未来中苏关系发展、苏联如何提供对华经济援助等重大问题;

1949年6月21日,刘少奇带领中共代表团前往苏联,成员包括邓力群,高岗,王稼祥,戈宝权和翻译师哲等。刘少奇与斯大林等进行了五次会谈,议题广泛,包括建交、援助、废旧约签新约等;

1949年9月,朝鲜金日成方面再提武装进攻南部的计划,被斯大林拒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即宣告承认新中国,并建立苏中两国的外交关系,互派大使。这样,苏联就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1949年10月3日,中苏双方分别任命首任大使,苏联为罗申,中国为王稼祥;

1949 年12月6日,毛主席从北京出发,开始了首次访苏的行程;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在克里姆林宫和斯大林进行了首次会面。双方着重谈到了中苏条约问题;

斯大林表示,之前的和国民政府所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达成的,这表明这个条约是得到了美英两国的认可的。现在如决定修改其中的任何条款,都会给美国和英国等提供法律上的借口,他们很可能会乘机提出:既然修改条约,就应该把有关千岛群岛、库页岛、南萨哈林等相关的条款一并修改;

这明显是斯大林的一个借口,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按照斯大林的说法,他建议可以采取变通的办法:形式上保留,实际造作层面上进行修改,即合约保持不变,但可根据中方的建议撤走驻扎在旅顺口的苏军。至于涉及中国主权的旅顺和中长铁路问题,同样也可以按照这个原则来办理。

应该讲对于苏方在深水港和中长路的利益,斯大林是不想放弃的,但他也知道必须有些改变,才有了这个所谓的变通方法。

蒋介石当年对外蒙古不肯签约,要维持现状,你斯大林说必须有一份正式的协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你又说,中苏合约要形式上保留。合着啥好事都让你占着呗。。。

合约不改,法理就没有,中方当然拒绝了这个提议。谈判陷入了僵局,毛主席非常不高兴,拒绝外出参加活动。

1950年1月1日,斯大林终于同意了可以原则上按照中方的提议修改合约,他转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英国报纸发表消息,说毛泽东在莫斯科被斯大林软禁了。这让斯大林颇为恼火,中苏双方商定,以毛主席答记者问的形式进行辟谣;

2,在此期间,缅甸、印度和英国等一批国家纷纷表示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3,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宣称,美国将调整其对亚洲政策,放弃台湾,不再介入中国内战。

美国人向中国公开示好,斯大林压力很大。再叠加上述其他因素的影响,斯大林终于允许周恩来到莫斯科来重新详谈并签订新的条约。

不过,这显然不是他的本来意愿,属于被逼无奈。。。

同日,毛主席的《答塔斯社记者问》也刊登在《真理报》上。在塔斯社记者问毛主席在重点考虑哪些问题时,毛主席表示:首先是现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还有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贷款问题,贵我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等等。

1950 年1月22日,中苏正式谈判开始;

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给金日成一封电报,原则上同意金日成收复朝鲜南方;

对于金日成来说,这可是个天大的惊喜,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磨了斯大林差不多一年半,今天终于得到了斯大林的首肯。。。为啥呢?令人深思。。。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达成协议,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等文件。

据说当天斯大林非常不高兴,在办公室里大发脾气。

1950年3月底,金日成秘密抵达莫斯科,开始和斯大林商讨收复南方的具体计划;

1950年5月底,金日成从苏联回国,遵斯大林指示绕道北京,通知了中国领导人,他准备打南方了,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斯大林已经同意了。

这下把中国搞了个措手不及,本来说好的是,金日成先忍着,等解放军先解放台湾后,中国再帮助金日成完成统一。现在朝鲜先动起来,势必造成局势复杂化,收复台湾一下子变得变数很大。。。可是木已成舟,中国没有任何办法,只是提醒金日成美国可能干涉,金日成信心满满,完全没放在心上。。。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挥师南下,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6月27日,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1950年7月7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场局势逆转;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1年7月,朝鲜战争的参与方开始停战谈判;

1953年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

本文的重点不是探讨朝鲜战争,但是朝鲜战争确实是影响苏联对中国援助政策和力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斯大林在朝鲜战争期间态度是飘移不定的,这也说明他仓促同意金日成开打,是临时起意,并没有一个周详的计划。

在开战之前,斯大林并不能确定美国是否会直接干涉;等美国强硬干涉了,苏联反而保持沉默,甚至在联合国投了弃权票;他也不确定中国是否会出兵;等中国出兵了他又对志愿军的战力充满疑虑。。。

斯大林左右摇摆的态度,还表现在他对于志愿军的装备支持上,刚开始限制武器种类,要中国半价购买,不肯提供空中支援,后来看到志愿军战力和战果都远超预期,斯大林开始加大了武器援助的力度。

而对于中国的工业援助也开始进入到快车道。

0 阅读:6

景天来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