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这个让无数人心中充满期待又略带焦虑的词汇,每年都会在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它不仅是对于回家路途的物理考验,更是对于人性、规则和秩序的一次深刻体验。
正当我们以为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就能顺利启程时,新闻里却传来了“买短补长”导致实际乘客超出车厢承载量,使得部分持票乘客无法上车的消息。
这样的情况在春运期间并不鲜见,但每每发生总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首先,“买短补长”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规则的一种擅自篡改。
购票系统根据既定座位进行售票,旨在保障每位购票者能够有序地登车、落座。
然而,“买短补长”的行为打破了这一平衡:原本应该在某站下车的乘客选择继续留在车上,并尝试“现场加码”购买余下路程的票务。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解决了自身紧急返程需求,但实际上却给其他按规则行事的旅客造成了极大困扰。
同样,与“买短补长”相比,“买长乘短”虽不会直接影响他人权益,但其背后反映出来的也是另一种“规则之外”,表面看似一个权宜之计,在实际操作中同样存在争议。
有网友表示,这次春节提前买回来的车票根本买不到,完全是秒空,但购票APP提示只要多买两站就有车票,多花了68元。
虽然经济上有点小损失,但没有影响返程的安排,也不会侵犯别人的权利,认为这种做法“无伤大雅”。
但实际上,“买长乘短”这种做法除了造成了不必要的个人经济浪费之外,也扰乱了铁路部门的票务管理和列车运行秩序,使得实际的乘车需求与预订信息不符,影响了铁路的客流统计和运力安排。
其次,还可能导致实际需要长途旅行的乘客难以购票,加剧了车票紧张的状况。
每年的春运来临之际,铁路部门都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同样也面对着紧张异常的春运车票资源。
今年的2月16日,我国历史有统计以来“春运跨区域迁徙人次首次超过50亿人次”,达到50.93亿人次。这一天仅仅是我国春运的第22天,总人次就已经超过2023年春运历史最高47.33亿人次。在这种巨大的客流压力下,铁路部门通过加开列车、优化购票渠道、提高客站服务等方式,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处理问题。我们国家每年高铁里程增加那么多,高速公路新修那么多,“基建狂魔”再努力,也追赶不上老百姓激增的出行需求和回家的渴望心情。
当然,不管是“买短补长”还是“买长乘短”,我们作为旅客还是要尽可能的遵守交通规则,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要求,也关系到整个交通系统秩序与效率。作为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服务时也应该意识到个体行为所可能带来集体后果。
最后,呼吁铁路管理方面多多思考优化调整措施,应用更加精准技术手段、服务策略等方式缓解节假日期间铁路运输压力。
同时,也呼吁民众提前规划好返程时间,使用合法渠道进行购票,共同维护春运期间的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