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嘉丽
说到我们的科学家,我条件反射的电影是下面这样的。
张译饰演的为了研究隐身的科研人员还因为这个角色拿了影帝,虽然没有5分钟的戏。
你满意吗?
很明显你肯定不会满意,因为认同《奥本海默》拍得好的人,看这部电影肯定会有天壤之别的感觉。(我不是说这部电影拍得不好,只是说类型完全不一样,侧重点完全不一样,我也是爱国的。)
《奥本海默》拍得好,其实有几个原因,如果我们做到这几点,也许也可以。
第一:诺兰这样的导演。
国内能驾驭宏大叙事的电视剧导演有,电影导演逻辑上应该是张艺谋,毕竟他还拍了《英雄》这种逻辑上应该很宏大的叙事,但是,很遗憾,你看他现在为了宣传资本的一个院子,整《满江红》这样的戏。
其实拍《南京!南京!》的陆川我也很看好,但是,他会不会来拍?
拍电影,在诺兰,是一件由内心驱动的事,但是在内娱,是由利益驱动的事。
我不知道谁能拍这样的电影。
陈凯歌?
那么结果就是《长津湖》,你会满意吗?
我怀疑这肯定也不是你想要的。
所以,这件事,很悬。
第二。角度。
《奥本海默》的角度,明明应该是美国主旋律电影,但是我们之所以觉得好,是因为它并没有用舔狗的视角来拍。
它没有拍美国多么伟大,拥有能产生原子弹之父的土壤。
诺兰拍的是,奥本海默那么伟大,美国政客还是要陷害它,美国自己内耗掉了自己成为一个伟大国家的可能。
它也没有拍科学家对自己的成就多么自豪,觉得自己能报效国家多么伟大。
诺兰拍的是,奥本海默从研究原子弹开始就一直在内心有纠结,有煎熬,当研究终于成功,当原子弹在日本上空投下,当他站在庆功的演讲台上,在欢呼声中,他看见的,是黝黑的尸体。
“我是死神,我给世界带来了地狱”(大意如此,在香港上映第一天看的,就记得这么多了。)
在诺兰心里,他为了阻止战争而为世界按下的,是战争的暂停键,也是另一个地狱大门的开启键。
所以,二战后他一直企图阻止美国跟苏联的军备竞赛,他身上,是科学家对人类世界的赤诚。
这些,我们能拍吗?
这个角度,非常符合电影要带给人们的多面立体的感受,这是诺兰擅长的,也是《奥本海默》的魅力。
我们拍出来,一定是一路赞歌,那种立体的思考,很难在这种主旋律的宏大叙事里展现,参考《长津湖》《战狼》。
最后的结果,你可能看到的就是一部类《焦裕禄》的电影。
我只能说,这种题材在我国敏感地带太多,很难拍。
当然,如果你把角度设置成他们如何谈恋爱的,那估计就很多导演能给你拍。
但那肯定也不是你想看的。
所以,所以按照国家来排名,我甚至觉得,德国、英国都可能拍得出类似的,而我们,太难了。
当然,我也期待我的理性分析是错误的,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国家的电影好看呢?
让我们一起保留对奇迹的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