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成功差异带来的自然选择现象,其中包含了求爱和繁衍的竞赛——即性选择。在这场竞赛中,每位选手都全力以赴要将自己的遗传密码传递下去。性选择的结果,造就了部分个体因缺乏吸引力而基因传承的断层,与此同时,也有个体通过提高生育率,让自己的遗传密码在后代中占据优势。
性别筛选通常呈现两种主要机制:一是雄性间的角逐,彼此为获得雌性的亲睐而展开种种竞争,这既包括了争夺与雌性交配的优先权,也涵盖了精子之间的竞争,例如公翠鸟在交媾时会将他者精子排出雌鸟生殖道之外;二是雌性的择偶筛选,即雌性对交配对象和交配时长的选择权。
关于性选择的亲代投资理论。
在自然界中,雄性为争夺雌性而展开角逐,与此同时,雌性在众多雄性中做出选择,这是一种普遍生态。一般可见的是那些挑剔的雌性和开放但好斗的雄性。目前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充分的是亲代投资理论,也叫做Trivers–Willard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投资生殖资源更多的性别会成为稀缺资源,而投资少的性别需要竞争这些资源。
考虑到雄性对受精卵的贡献以数量众多却“廉价”的精子为主,而雌性则提供稀少却“昂贵”的卵子,由于精子的丰富,雄性能够让众多雌性的卵子受精,从而拥有巨大的繁殖潜力。与此相对,雌性的繁殖潜能则通常较为有限。
从最大化生殖率的角度出发,雄性希望尽可能多地使卵子受精,而雌性仅需与一个雄性交配即可完成受精。因此,在繁殖季节,雌性成为供不应求的一方,她们对配偶的选择标准变得格外苛刻,而雄性则必须激烈争夺与雌性交配的机会。
无论是昆虫还是哺乳动物,在所有动物群体中,雄性从交配中获得的利益总是超过其成本,因此他们总是寻求更多地与雌性交配。
而这对雌性来说代价高昂,因为这会减少其未来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例如雌性哺乳动物需要承担妊娠、哺乳以及后续对幼崽的长期照料等耗时耗力的亲代投资。这些因素在自然世界中塑造了性选择的常态:雄性由于投资的廉价而在择偶上显得杂乱无章,而雌性由于投资的昂贵而变得选择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