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关注我的账号“云翼看历史”,在前一篇文章之中我给大家介绍过张良这个千古帝师,他在刘邦刚刚开始起家的时候,和他相对弱小的时候,给刘邦提供了诸多的建议,而且这些建议对他都相当受用。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也是张良给刘邦的第2条建议,关于韩信必须得哄着。因为此时的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任何一股新力量的加入都会改变整个局面。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韩信有两种选择甚至是三种选择。无论哪一方说动了他,韩信都可能会为之改弦易帜。甚至在最差的情况下,他也可以选择自立。如果情况真到了这个田地,那么就非常难以收拾了。
当时齐国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即便放在现在看来我也认为这是一个富庶的国家。他的任何决定都足以改变整个局面,如果是我在当时,面对韩信的趁火打劫说不动怒那是假的。但是刘邦却在张良的提醒下,把自己冲动骂人的话给圆了回来,就这样哄住了韩信。
在天下统一之后,战火平息了的中原大地上面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然而天下已定并不意味着万事就可以平息了。而在这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就无声无息地过来了。其实我想也能十分理解,毕竟天下已经打下来了,所以说从上到下无论是皇帝,还是各位开国大臣都开始憧憬着即将到手的功名和富贵。但是在这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地犯嘀咕,毕竟大家都是粗人出身。
想当年,打天下的时候经历过一些磕磕绊绊,甚至还有很多人得罪刘邦这个当今的皇帝,曾经的小地痞。而且现在的很多史料里,关于刘邦的性格都有着这样的记载,小肚鸡肠并且睚眦必报。连我都知道,那么在当时的开国功勋他们心里能不犯嘀咕吗?
一想其实也蛮可怕的,一个小肚鸡肠的皇帝在刚刚登上大位之后,万一对我报复怎么办?他其实想报复我没有任何借口,毕竟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和曾经那个平起平坐的小流氓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想要秋后算账,随随便便可以安插一个罪名,便可以用生杀大权来公报私仇。
这是刘邦在干什么呢?刘邦其实也比较大条,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糙人出身,所以说他对于这些细节和朝廷中文武百官的顾虑和担忧,完全察觉不到。不得不说,他真是一个乐天派皇帝。所以说开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大行封赏,关于大臣们的内心顾虑,他没有察觉到,但是作为他的幕僚,张良却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
在一次机会中,刘邦和张良发现了很多大臣聚在一起嘀嘀咕咕,离近的时候,大臣们却纷纷的散去。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啊,我想张良当时也是一时兴起,就告诉刘邦他们要造反。听说这个消息的刘邦自然是大吃一惊,天下分明已经平定了,但为什么要造反呢?张良自然懂得其中的奥妙,他就告诉刘邦说,大臣们都知道你心里经常顾虑曾经的仇恨,因此害怕你一时兴起要报复算旧账。为了防止自己的头被杀,因此也只能聚众造反。
刘邦到底是个地痞流氓,一听说这事自然是得慌。张良又献上一计,他让刘邦把臣子中最讨厌的那个人当了诸侯,于是在第2天上朝的时候这人当场被封了诸侯。这时候的权臣们自然内心十分震惊,曾经和皇帝关系最不好的一个人,在这里都被封侯了,那么我们自然也没事。所以说现在看起来,当年那一场无形的政治风波,就被张良举手投足之间便化解了。
在我纵观整个史记当中,关于张良对于刘邦的贡献,最重要的也就是三次。而其他的时候就没有这三次非常的明显。总结一下你不难发现,这三次为刘邦献计,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忍。
在鸿门宴的时候,对项羽要保持忍耐因为此时他的力量比较弱小;到了楚汉争霸关键时期,对于韩信的趁火打劫也是要忍,因为此时韩信的一举一动对刘邦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开国之后则更要忍,对百官大臣那些不满的意见,他也要开始忍耐。
我每次看到刘邦在忍耐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这件事好像非常的简单,就是简简单单的厚脸皮,甚至是故意的示弱,让自己让别人都接受自己弱小的这个事实。其实在忍耐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别人放弃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也正因为自己此时实力的不足,所以说他必须要耐心地等待,等到强弱关系发生转变的时候,才是无需再忍的时候。因此从这个核心观念上来看,针对于这个地痞流氓出身的刘邦,张良不愧为千古帝师。
在今天看来,张良的出身甚至比刘邦还要高贵。他曾经是韩国的贵族,因此他的驾照也因此败落。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是一位游侠,经常行侠仗义。甚至年少轻狂的他还有一心想刺杀秦始皇,为了国家报仇。但是这次杀很明显没有成功,因此张良便隐遁江湖不再露头。
后来的张良在经历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事之后,便有着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圯上受书。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说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这让我感觉,有着非常多的玄学成分。
甚至有可能,那位老者授予他的那本名为太公兵法的天书,上面什么都没有。因此我大胆猜测,这本书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值得注意的地方,因为在这个故事里,黄石公老人想要教授给张良的,大概就是忍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