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础,辅之精英教育的口号,更是将逐利意识演变得淋漓尽致。从一开始把所有的人才禁锢到同一个教育模板里进行强制加工,就是一步错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有着不同的优缺点,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找到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但应试教育从起步就是无视了人才的个性特长,把所有人关在了相同的几门学科中,强制地进行知识灌输。
有一则笑话:某人有一天突然对外宣布,自己同时战胜了象棋冠军和羽毛球冠军。人们不禁向他投去好奇的眼光,那人直言,与象棋冠军打羽毛球、跟羽毛球冠军下象棋,众人才释颜。
其实,所谓精英教育就在进行这样的蠢事:要把文化大师培养成科学家,又想让科学家精通各个领域,卖力的鼓噪全学科型人才。实质如何?门门通,却门门都不精,甚至于用科学的学科评价方式,所谓的高考分数往往一分不值!
比如语文学科,很多学生学了一辈子语文,纸上谈兵、答卷子搞得头头是道,分数高高,然而,当众演讲、写点带有自己思想性的文章却是完全不通;再比如理化生等自然学科,做卷子、搞计算行,可是,涉及相应学科的观察、实验、取得带有独立成果的论文,却往往一窍不通……
可以说,精英教育之下,埋头抓分数,很多学科在国内已经完全改变了味道。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加高中教育,用科学的评价体制来估量,各个学科完全没入门。价值只是用分数来蛮横的把人分了个三六九等,再用摸盲盒的方式来选择志愿。倒霉的,几乎被淘汰出局,根本没有接触到学科的核心。甚至于本科毕业,也有许多找不到工作,也无力投入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只能宅在家里继续啃老。如此一来,实在是教育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后果?教育就是把人才教的迷茫而一无长技?所谓精英教育就是只为了让分数比较靠前的少数人成才?让其他特长不全的人来陪衬?
从一开始,精英教育就是一个只顾埋头教书,却无暇根据每个人特长、爱好来培养相应本领的育人。只是用不断增加的学科知识来不断地把人才压垮,挑战着各种特长人才的承受能力!
真正的教育,必须要从精英教育的理论框架下解放出来,首先要立足于培养人健康的体魄、勇于探索的思想,改革学科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分数评价意识,纠正学科认识。真正从试卷评价人的方式中走出来,落脚于培养人才的阅读、观察、实践探索的能力,允许不同特长的人才在不同的领域里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
所谓门门都让人去学好的所谓“精英教育”,估计是其他国家都不敢去想的痴人说梦罢了!充其量,只是束缚人才的探索空间,执迷于一些固有知识领域里的幻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