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迁:从Simon失败到AI时代,iPhone何去何从?

嘉慧浏览趣事 2024-11-07 02:12:34

1994 年 IBM 推出了全球首款智能手机 Simon。它没有实体按键,是世界上第一部触摸屏手机,具备电子邮件、记事本、传真等功能,能够随意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甚至可以刷机重装操作系统。

手机市场背景

与诺基亚 101 的轻便实用相比起Simon重达 500 克且价格高达八十九美元,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在那个时候,大众对手机的认知还停留在能够移动、打电话、发短信的阶段。接着,2007 年乔布斯向全世界宣告,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

(诺基亚 N97)

2008 年末,诺基亚推出旗舰 3G 智能手机 N97,拥有 3.5 英寸高清大屏、32GB 超大内存、500 万像素卡尔蔡司镜头,还配备侧滑全键盘加触控双重输入。在那个年代,它堪称 “电子茅台”,媒体称之为 “iPhone 杀手”。与价格相近的 iPhone 3G 相比,它内存更大、拍照更好、屏幕更高清、输入方式更多样,机身甚至还能砸核桃,胜负似乎一目了然。然而,N97 最终未能击败 iPhone,诺基亚从此走向没落。

(Simon与iPhone)

iPhone与其他手机的区别

那么,为何当初的 Simon 失败了,而后来的 iPhone 却改变了世界呢?从表面上看,是苹果的十点触控、应用商店以及人性化的交互。但本质上是什么呢?这涉及到一种媒介思想 —— 对过去一种媒介或其不足功能的补偿。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有个经典理论,即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比如手机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听觉,且相比电视、电话更加便捷、节能,随时随地充当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 保罗・莱文森提出补偿性媒介理论,他指出后续的任何一种媒介皆为补救之措。

追溯到更早的时间,1983 年在美国问世的摩托罗拉 dynatac 8000X,是世界上首款具有真正意义的手机。长 25 厘米,重两斤,是不折不扣的砖头机,专治情侣煲电话粥以及各种肌无力。它充电十小时,能通话三十分钟,当年售价达 3995 美元,约合当今的一万多美元,仅具备通话功能。那么,它对上一代媒介的补足究竟在哪里呢?答案是移动性。以前我们只能在座机旁边聊天,后来中国的第一批土豪是坐在大奔上用大哥大炫耀的。

(摩托罗拉 dynatac 8000X)

那大哥大的缺陷是什么呢?仅仅是笨重、丑陋以及待机时间短吗?这样的描述是否过于片面?于是到了 90 年代,手机变小了,也变好看了,其中代表就是诺基亚 101,有红绿双色可选,打电话前先拔出天线,这一套动作倍儿有面子。下一代的补足又是什么呢?彩屏显示、和弦铃声?翻盖、滑盖防误触?诺基亚 6110 内置贪吃蛇,手机也能娱乐了。换言之,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所谓世界 500 强的远见也不过是解决眼下的问题,过于超前就会像 Simon 一样失败,或者像 1998 年飞利浦推出的带有语音控制以及通过手写笔触控的飞利浦 Nino 一样,即便它有手势识别也无法避免失败。而这背后更本质的原因是,任何产品和人都无法脱离时代,创新如同领路,只能领先世界半步。Nino 受限于当时的算法算力,语音控制只能识别简单的词汇,手势识别也卡顿得厉害。

(土豆网)

比如,土豆网为何不能成为中国的 YouTube?中国当时没有那个网速。短视频崛起的必要条件是 4G。手机好不好用,底层在于 AI 而不是手机。当然,OPPO 说得没错,AI 手机的时代确实到了。因为软件的应用基于硬件,AI 的趋势是让软件更加人性化。当我想打开大模型网站,还需要输入网站登录账号,甚至需要上网查攻略,了解这玩意怎么用,这太反人性了。而集成 AI 功能的 AI 手机,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 AI 的使用门槛,让 90% 以上的群体都能用上 AI。至于好不好用,有多好用,那只能静待 AI 的发展带来手机体验上的质变。

总结

从这个角度讲,AI 手机一定是未来。不过,我们的 AI 终端就一定是手机吗?去年,有一家叫 Humane 的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火柴盒大小的独立设备,叫 AI PIN,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佩戴在胸前的 Chat GPT。它通过摄像头实时理解你看到的一切。AI PIN 没有屏幕,交互方式是语音、手势及投影。用户直接对它说话就可以唤醒它。手掌可投影信息,摆动手掌能切换按钮,食指拇指一捏为确认键,手掌合拢则返回主界面。这般操作便捷且独特,尽显科技魅力。

(Humane 的 AI PIN)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中,iPhone 不能仅仅依赖于过去的辉煌和品牌影响力。它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

0 阅读:17

嘉慧浏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