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文释聊情感 2024-03-30 17:40:38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苏格拉底

吃进去的,要拉出来,赚来的,轻易要花出去;每天重复枯燥的事情,工作――到家,两点一条直线。所有这些,只为了一个目标――活着。

你有没有想过,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此人生又有何意义?

困惑的人生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令人沮丧的话:

“人生本是无意义,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

我们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摆脱诸种虚无?

无奈的是,现实的无力感让我们感到大概就是如此了。

有人说,假如你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活着没什么意思,那么你为什么不自杀呢?你不自杀的理由就是人生的意义!

话有几分道理,一个人若是生无可恋,想死的话,却还真没那么容易说走就走,一走了之。父母怎么办?生养你这么辛苦。有家室的,妻儿子女怎么办?丢下不管是不负责任的。

这样的人生,活着的意义是责任和担当,但这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人生,终归是被逼的无奈之举,一辈子为别人而活,又谈何意义呢?

难道我们只有认命,就此缴械投降?

抛砖引玉:巴菲特的启发

世界上确实有一类人,无论贫穷富裕,生活过得很充实,只是不在我们身边发生,感觉有些遥远。但是“天下武功,其理相通”。以下我们通过巴菲特这个既富裕又“贫穷”的人物,为我们寻找人生意义,拨开云雾见明月作个借鉴。

巴菲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长年雄居全球富豪榜前三,在股票投资界是神一样的存在,被称为股神。

但他却把自己过得很“寒酸”,他在一个人口只有40万不到,名叫奥马哈的小镇住的房子,是1958年花3.15万美元买的,住到现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

简朴的房子

巴菲特这房子,在美国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的普通独立屋,我们中国人管它叫“别墅”,美国没有我们的那种高层的小区,都是这种独立房子。再看他的书房,跟他顶级富豪的身份极不相衬。

简单的书房

事实上,巴菲特是个对物质一无所求的人,他生平的仅有的几样物质爱好是喝可乐、吃冰淇淋,这种小孩子家吃的东西,一个古稀之年的超级富豪,干起这事来竟然不分场合不理对象,简直到了“心外无物”的境界!

仅有的两个物质追求

工作中的人生意义

在投资以外,他每年有个价格高昂的“巴菲特午餐”,中标者有一次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询问个股以外的任何问题,中国标主也有四人成为他的座上宾,分别是段永平、赵丹阳、朱晔、孙宇晨。目前为止,最高的拍卖价是2020年的460万美元,每年的这个收入全数捐给一家慈善机构,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支持。

我们看老巴如此强的吸金能力,他的作风,却跟我们所理解的追求物质成功,有着天壤之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或者有人会认为,正因为太过有钱,才有那个底气不拘泥于物质生活。其实刚好相反,人一旦有钱,一些以前所没有的事物便不请自来,各种诱惑也接踵而至。

巴菲特高度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没让物质享受分散了过多的注意力,很多天赋异禀的人会有短暂的成功,但在成功之后就开始偏离了原来的航道。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曾经这样描述父亲的工作态度:

“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这种平静能够使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当前的工作合而为一。”

“……他并不是为钱而工作。虽然最后他也获得了金钱,这是对他商业智慧的充分肯定。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标。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 如果我的父亲以金钱为奋斗目标,那么他的努力将会很快变成乏味的例行公事,工作也仅仅是一份差事而已。”

体现人生价值

谈人生的意义,工作观和金钱观是绕不开的坎,基本上,大多数人在这一问题的态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观。

对于一个富豪,大众关注得更多是跟他的钱有关的事情,比如著名的“巴菲特午餐”,几百万美元一顿的天价午餐,这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超级话题。

滑稽的是,没钱人为有钱人的钱操碎了心,有钱人却不关注自己的钱。巴菲特就是一个例子,他从不为怎么花钱浪费一点点时间,他只专注于手头的事情,把自己兴趣的事情做到极致。他这样描述自己:

“我有60年,都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就是因为我做我喜欢做的!”

鼓励儿子做自己

巴菲特不但这样过自己的生活,也尊重和鼓励他的几个子女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的大儿子霍华德一直梦想着办一个农场,他卖了祖父给他的股票,之后又找父亲借钱,支付巴菲特和银行一样的利息。买了一台推土机,开始务农。他按市价向父亲租用了一家农场,尝试协助农民生产更多的农作物。

小儿子彼得就读名校斯坦福,只要老巴给华尔街任一家投资银行写一封介绍信,彼得便轻而易举的在金融界开启富贵路途。彼得说他选择在华尔街开始职业生涯的事上“确实考虑过大约15分钟”,但彼得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在音乐,他找父亲巴菲特告知他想中途退学,从事音乐事业的决定时,老巴给彼得说了这样一番话:

“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都在画布上添几笔。”

后来彼得写了一本书,名叫《做你自己》

做你自己

他阐述做这个抉择的依据:

“一个健全而持久的工作态度所强调的不是变化无常的利益报酬,而是工作本身:实现工作目标的热情、专注和用心。 这些都是别人无法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

曾经有中国读者问彼得:“如果有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一份乏味但薪水很高,另一份有意义但待遇很低,你会如何抉择?”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选择的答案与本书所表达的价值观很契合。我会选择待遇低的那份,因为金钱是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钱买不到快乐,而人的价值观才是最稳定的货币,它为我们赚得自尊,赢得心灵的安宁,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彼得做出了家族式的回答,事实上他在音乐领域上也做出了成就,赢得过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的“艾美奖”,成为全美知名的音乐人。

日本有位送走上千人的临终关怀医师,总结记录了人们临终前最后悔的25件事,其中排前三的是:

第一个遗憾:没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二个遗憾:没有实现梦想

第三个遗憾: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

人生的意义

钱买不到快乐,很多人因为没有钱才不快乐,只因他还没到足够多钱的地步,一旦有足够钱就明白这个道理。问题就在于,他永远在走向“有钱”的路上,人心是个无底洞,“钱够”不可能有实现的那一天。因此“有钱才快乐”是一个伪命题,把问题给本末倒置了,把结果当成了过程。

人生的意义,藏在过程里面!

假如一个人为一件乐在其中的事业做出了成就,金钱只是快乐工作的附带品,而不是奔钱而去的工作才快乐!每天每时每刻有无数人活在工作的苦役中,何乐之有?

过程,才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意义是做你自己

因此,人生的意义首先是:做你自己!

跟着别人走,感觉是在团团转,带着别人走,才感觉手握方向盘的踏实。做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别人认为喜欢的。外界与内心的频率一致时,快乐的共振才会发生。按自己的个性、志趣、特质,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而不是看到香蕉捡香蕉,看到西瓜丢掉香蕉捡西瓜,朝三暮四。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世界那么大,只选自己喜欢的那一处风景。

“我只知道我所知道的,我不知道我所不知道的,我不知道也无妨。”

巴菲特给每个孩子各人1亿美元,各自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这些钱最终都是要捐出去,而借给孩子们的钱都要算利息,自己又承诺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老巴为何这样做呢?按他的话说:

"要给他们足够的钱做他们喜欢的事,但不能给他们太多钱让他们可以无所事事。"

可见,赚钱只是他的手段,赚钱的过程才是体现价值的目的。

巴菲特是个数学奇才,他的工作整天是和数字打交道,一般人看到密密麻麻的数字会头晕目眩,老巴却乐在其中。纵观其一生,其实是在跟数字在玩博弈游戏,顺便把钱也给赚了,就这么一回事。

人生的意义其次是:彰显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的实现,一定是在“做自己”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只猫能看好门,也没有一只狗能逮到老鼠。各人按本性和禀赋,才能做好自己,体现个体的价值。

“出生时嘴里含着的金汤匙,最后可能会变成扎在背上的金匕首,考虑不周的赠与会浇灭一个人的雄心并枯竭他的企图心,从而使年轻人丧失寻找自己航向的冒险精神。”――巴菲特

动物按本能生活,人有理性、有创造性,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高等智慧的操作,每个个体的意义又在于能突破自己,发挥创造性。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高贵的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而一个人只顾好自己,他充其量也是个“自私的人才”,自我价值的彰显,一定要有利他性,大能力有大利他,小能力也有小利他。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价值也许是照顾好孩子,也许是赡养好老人……再大一些的可以是利于社会。

这样就回应了开篇的疑问:不自杀的理由。

懂得这个意义,把被生活的火车头拖着走,变成推着一车人走,不单释放了自己,还成就别人!

结语:

既能做你自己,又彰显自我价值,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正如巴菲特所说:你的人生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终抵达了哪里!

延伸阅读:

0 阅读:2

文释聊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