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643年,皇太极因病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没有指定继承人。
当时真正有资格继承帝位的是多尔衮和豪格。
多尔衮拥有两白旗,而豪格掌控正蓝旗,并得到了父亲遗留下来的两黄旗的支持。
满清的继承制并不是嫡长子制。满清十二帝就没有用过嫡长子立储的规矩。从皇太极到福临是贝勒会议的推举制度,康熙和雍正是遗诏指定,雍正之后是秘密立储制度。
所以,豪格并不会因为是嫡长子而更有理由继位,他和多尔衮继位都是符合宗法的。
当双方相持不下之时,另立皇太极其他儿子即位的想法被济尔哈朗推了出来。这个方案很快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最终,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被推立为帝。
这场争斗最大获利者是顺治、孝庄和多尔衮。
02
关于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一事,历来有诸多的争议。但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权倾天下,孝庄母子必须依靠多尔衮手中的权力,才能稳固自己的皇位,这一点上是毫无疑问的。
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存在着一种收继婚姻。也就是男子去世后,他的妻妾可以由兄弟来继承,甚至由儿子继承的情况。收继婚姻本质上就是把女性看作是财产的一部分,可以用来继承。
女真的收继婚姻由来已久,从努尔哈赤开始到多尔衮时期,屡见不鲜。
比如,努尔哈赤将的女儿穆库什嫁给了功臣额亦都,并生下了一子,名为遏必隆(也就是康熙初年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额亦都死后,按照收继婚姻的原则,穆库什又嫁给了额亦都的儿子图尔格。额亦都这下就很尴尬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下子变成了自己的继父。
之所以说到收继婚姻,是因为满族这样的习俗存在,所以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历来有争议,但在习俗上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有没有感情呢?有没有下嫁呢?这个其实并不重要。
可以确定的是,孝庄在没有办法遏制多尔衮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加强和多尔衮的关系。这个的政治结盟的是双赢的,让多尔衮权倾天下,让福临帝位无忧。
多尔衮也得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称号“皇父摄政王”,也就是皇上的老爸行使摄政大权。
这样的称呼让邻国也很是疑惑。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顺治六年清使臣出使朝鲜,朝鲜国王问“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使臣说“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右议政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己为太上矣。”
朝鲜国王也搞不懂这个“皇父摄政王”是个什么概念,而明朝的使臣则直接告诉他,所谓“皇父摄政王”就是在朝贺的时候跟皇帝一样,也就是形式上的皇帝。
多尔衮确实也没有必要再去争什么了,自己已经得到了所有能得到的一切,唯一差的就是皇帝的名号了,如果想要顺治退位,在自己王府拿着顺治的大印盖章就可以了。但多尔衮没有,因为他没有儿子啊,没有儿子,他当了皇帝,去世之后皇位还是要传给别人,那多个皇帝的名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03
孝庄母子的运气不错,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在打猎的时候不小心摔死了。
但孝庄并没有等到喘气的机会。
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欲当摄政王,想要和多尔衮一样掌握全国军政大权。阿济格要达到目的,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多尔衮遗留下来的两白旗。但两白旗的大臣决定听从顺治的命令,并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乘丧欲谋乱夺政。济尔哈朗在阿济格到达京城之时,突然袭击,将其杀死。
济尔哈朗此时成为了朝廷中最有威望的人物,这对孝庄和顺治来讲,依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在这关键的时刻,14岁的顺治亲政,朝廷开始了对多尔衮的清算,多尔衮被掘墓,两白旗中的一些核心人物被清算,而两白旗中苏克萨哈见势不妙,主动投靠了两黄旗,成为了指正多尔衮罪行的关键人物。
两白旗的实力遭受了打击,而两黄旗本就为皇帝所有,顺治的实力大增。这个时候,孝庄又来了一手,提升两红旗的地位,两红旗的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都得到了升职。
济尔哈朗见此情况,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冲自己来的。济尔哈朗虽然声望很高,但手中仅仅只有镶蓝旗一个旗,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而且他也不是一个争强之人,所以他主退出朝政,把权力归还给了顺治。
04
孝庄大概以为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但按下了葫芦起了瓢,没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又整出了幺蛾子。
顺治对自己的母亲并不感冒,二人之间的关系一度势如水火。顺治对母亲有意见,其中有董鄂妃的原因,自然也少不了孝庄和多尔衮关系的原因。
孝庄对顺治的不满,则来自于顺治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行为,辛辛苦苦弄下来的江山,你却不珍惜。最后,皇帝因为一个深爱的女人而一蹶不振,竟然有了出家的念头。顺治想要出家,阻力极大,最终只好让吴良辅代替自己出了家。而顺治死后,孝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吴良辅。
顺治的遗诏,很明显是孝庄所为。这封前所未有的遗诏竟然是一封罪己诏,列出了自己的十四条过失,并反省自己对董鄂妃付出太多。
这是孝庄对儿子的不满的一次集中爆发。很难想象在儿子去世的时候,母亲竟然这样做。很多人根据这封遗诏,认为顺治没有死。因为顺治如果真的去世,悲痛的孝庄是不可能用这样的“遗诏”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孝庄和康熙在顺治死后,多次去到五台山,而顺治和康熙并不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很多人据此认为顺治在五台山出家了。
其实,无论顺治出家与否,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顺治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
为了帝国,孝庄,不得不从头再来。
儿子走了,那就只能培养孙子了。
04
康熙小的时候,没有父爱,2岁就跟着孝庄一起生活,只是祖孙两人都没想到,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30年。
康熙继位的时候才8岁,说白了还是个孩子。孝庄身上的担子不轻,还得扶一程,推一把。她给孙子准备了四个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
这四位辅政大臣的选择暗藏着玄机。
从努尔哈赤开始,到皇太极时期,最高权力实行的是贝勒共治的制度,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起商议国事。皇太极时期,依旧实行这样的制度。
到了多尔衮时期,实行的是摄政王制度。但无论哪种制度,贝勒们在国家权力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这些贝勒们,身体里面流着的是努尔哈赤的血,难免会成为皇位的威胁者。所以,孝庄在为康熙设计权力结构的时候,选择了辅政大臣制度,而不是贝勒会议制度,而且这四位大臣,都不是贝勒。
把贝勒们从国家的权力核心中清除出去,这是孝庄的一手妙棋。
而孝庄在具体选择谁担任四位辅政大臣上,也有着其中的奥妙。
很多人认为四大辅政大臣如选是因为战功,这是一个大笑话。满清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可以说屡战屡胜,战功卓著者比比皆是,随便拉一个过来都是战功无数。
四大辅政大臣能够进入权力中枢的真正原因,是站队正确。
索尼、鳌拜一直都是多尔衮的政敌,在多尔衮掌权的时候,索尼被发配到沈阳守陵。鳌拜更是三次被多尔衮议死,每次都是死里逃生。
遏必隆是图尔格的弟弟,而图尔格当年是反对多尔衮的第一人,图尔格死后,遏必隆继承了图尔格的爵位。
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心腹,在多尔衮死后倒戈怒批多尔衮,成为打倒多尔衮的重要推手。
05
辅政大臣的设计,虽然避免了那些骄横的贝勒们再次染指权力的核心,但四大辅政大臣之间却起了内讧。
苏克萨哈被鳌拜杀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被杀的还有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
四大重臣一起被杀,是鳌拜一人能完成的?
苏克萨哈本是正白旗,叛变多尔衮才到了辅政的位置,而索尼、遏必隆、鳌拜三人均来自于黄旗。两黄旗的地位是超然于其他六旗之上的,三人自然看不上苏克萨哈。
当苏克萨哈因为白旗的土地和两黄旗发生矛盾时,他的死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他站在了两黄骑的对立面。他的死来自于两黄旗的集体反对,而不仅仅是鳌拜一人。
后面故事通常是这样记载的:苏克萨哈被杀之后,索尼也年老去世,鳌拜大权在手,结党营私,他甚至有了反叛之心。14岁的玄烨用索尼之子索额图带领的摔跤队拿下了这个逆臣,并顺势一举打倒遏必隆。
但这里面其实另有玄机。
玄烨拿下了鳌拜,却并没有杀他 ,只是软禁起来。按说鳌拜所犯的事,杀头十次也是够的。但玄烨仁慈,没有杀他。玄烨真是了不起,予取予求,拿下叛臣的同时,还显示了帝王的仁慈。
更诡异的是乾隆居然在若干年后给鳌拜平了反,而遏必隆甚至保留住了自己的爵位。
鳌拜真的有能力造反么?作为满清核心力量的八旗,鳌拜可以调动哪一旗?上三旗归亲政的康熙所有,剩下五旗都在后来被称为铁帽子王的努尔哈赤子孙手里。鳌拜若要造反,除了自己的家丁,恐怕一个牛录都调不动。这种情况下,鳌拜要造反,只怕是脑子出了问题。
真实的情况是,在玄烨长大成年之后,原先辅佐他的那些辅政大臣已经是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孝庄最后的任务就是把他们通通清除,给自己孙子一条坦途。当然,铲除这些人的功劳是要推到年轻的孙儿身上的。
在康熙亲政以后的几个月,世间再无辅政大臣,前路上的荆棘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而能够做到这一切的人,很显然只能是孝庄。什么康熙擒获鳌拜,扫除遏必隆,这样的历史记载,看看就好,别当真。14岁的孩子能干如此惊天之举,你信吗?
06
孝庄病重之时,康熙亲自到天坛祈福,直言愿意以自己的寿命换取祖母的寿命。
对于孝庄的恩情,康熙是这样说的: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康熙说的很明白,没有孝庄太后,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孝庄去世之后,康熙坚持要按照北魏孝文帝守孝27个月的礼制来为孝庄尽孝,经过群臣的轮番进言,才最终作罢。
孝庄的功劳,值得康熙为她所做的一切。
孝庄的遗愿是自己死后要葬在儿子身边,理由是不想去打扰已经下葬的皇太极。而她这样的决定让康熙很为难,康熙终其一生也没有为孝庄下葬。
孝庄的命运也是悲哀,丈夫和儿子都是有名的痴情种,只是痴情的都不是自己。父子两位皇帝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典范,只是对丈夫来说,孝庄不是那“一瓢”。
孝庄对自己后事的安排,自然不会挨着多尔衮,多尔衮已经被掘墓。又不想和皇太极合葬一起,那就只能挨着自己的儿子。
老子《道德经》中说:光而不耀,静水深流。
这是一盘很大的棋,而下这盘棋的人,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布木布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