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原中组部副部长曾志,回到了井冈山这片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儿子石来发的家门口,拍下了这一张家庭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曾志衣着朴素得如同一位普通的百姓。她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身着华丽的服饰,那一身简单的着装,透露出她的质朴与谦逊。
从镜头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几个令人动容的细节。石来发的家境非常普通,他们的房屋与普通老百姓家别无二致,他们的穿着也极为普通,没有任何的特殊之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虽然曾志作为中央的副部级干部,位高权重,但作为儿子的石来发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沾过母亲的光,凭借着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过着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很多人也许会疑惑,他们母子身上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众所周知,曾志是井冈山时期为数不多的女红军。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曾志青年时期考入湖南衡阳的农运讲习所,在那里,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夏明震。他们怀揣着对革命的热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结为夫妻。
1928 年,曾志参加湘南起义,然而,命运却在这个时候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就在激烈的战斗中,夏明震不幸牺牲了。曾志悲痛欲绝,那巨大的伤痛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但她强忍着泪水,将心中的悲痛转化为继续战斗的力量,坚定地继续参加红军。不久之后,曾志发现自己怀孕了。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怀孕对于一个女战士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没有退缩,勇敢地面对一切。几个月后,她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儿子,这个孩子就是石来发。然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迫,革命的形势瞬息万变。曾志经常需要跟着大部队转移,为了孩子的安全,也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她只能留下几块大洋,把儿子送给了当地一家老乡抚养。
石来发从小命运坎坷。他的养父母早逝,年幼的他只能跟着养家的外婆长大。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困苦不堪,吃了上顿没下顿,更别说接受教育了。从此,这对母子长达二十年都没有任何联系。曾志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道这个儿子是否还活着,她的心中始终牵挂着这个被留在老乡家的孩子。但她把这份牵挂深深地埋在心底,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直到解放后,已经是广州市级干部的曾志,心中对儿子的思念愈发强烈。她找人四处打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石来发的下落。这对母子在分离多年后,在广州团聚了。那一刻,他们的眼中饱含着泪水,那是喜悦的泪水,也是感慨岁月沧桑的泪水。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曾志对儿子心存愧疚,物质上一定会好好地补偿儿子。毕竟,他们母子分别了这么多年,儿子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然而,曾志作为一个不忘初心的老党员,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她深知,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给家人特殊的照顾。她没有给儿子安排工作,而是鼓励儿子在家好好种地。石来发听从母亲的话,毅然回到了家乡,当了一辈子农民。他没有抱怨,没有奢求,只是默默地耕耘着土地,用自己的汗水书写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不仅如此,石来发的儿子也没有沾奶奶什么光。后来已经升任为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也没有给孙子安排什么工作。孙子后来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村上当了一名普通的电影放映员。他们一家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大公无私,什么是不忘初心。
曾志的这种大公无私、不忘初心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