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意思就是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对于已是晚年的粟裕大将,这种感觉也是异乎寻常的清晰,他一生为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但依然难改的就是那一口湖南乡音以及身在异乡的想念家乡的情感。
1981年,粟裕的病情加重,不得不在医院住下,堂弟粟多瑛来看望他时,他的情绪很激动,因为看到亲人,就如同看到了故乡一样。
由于病情原因,粟裕并不能回到家乡,只能通过问一问堂弟家乡的现状,来感受家乡的变化。
而让粟裕最怀念的,就是后山的那片枫树林。
一、 年少离乡年少时,粟裕就已经比其他人家的小孩懂事许多,而且由于家庭条件不错,对教育非常看重,家人便选择让这个孩子去读书。
粟裕也挺喜欢学习新鲜知识的,家人也没有阻拦粟裕花时间在那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反而是由着粟裕的性子来,而这一切也成为了粟裕后来一切的起点。
粟裕的少年时期,离不开家后山的那片枫树林,没事就和小伙伴到那里去玩,要么就独自躺在那片枫树林的林荫之中,享受那温存的斑驳阳光与最为自然的山风与树叶的独有哗哗声。
时光静好,长大后的粟裕因要到外地上学,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也使得他告别了那片枫树林。
可以说,枫树林从那之后,就变成了粟裕的一种对家乡的一种念想。每每走到路上遇到枫树,粟裕总是会到树下朝着高处看一看,似乎那种感觉能瞬间把自己拉回到家乡一样。
1925年,粟裕所在学校的校长因为反对军阀独裁而被的害死,粟裕就在那种氛围中成为最开始的一批进步学生,不管怎样,也要为校长讨回公道。
但世道已经乱了,势单力薄的粟裕和其他同学们对抗不了整个反动势力,好在他们运气很好,得到了进步势力的保护,被秘密转移至武昌。
在武昌,粟裕意外的成为了当时最能打的将军叶挺将军手下的教导大队学员班长,从此接触到了共产主义。
1926年,粟裕经介绍,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次年8月1日,以一名警卫队班长的身份参加了南昌起义。
于是,从1927年开始,为了救国救民,他便踏上了革命的征途,从此因为祖国需要,放弃了无数回家的机会,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
二、 成长1928年,粟裕跟随毛主席一起上了井冈山。粟裕工作和带兵打仗很认真,这也引起了上级的重视,没几年,就当了红七军团的参谋长。
后来革命苏区摇摇欲坠,以前连成片的根据地也在一些人的胡乱指挥下一个接一个的失去,最终毛主席带领红军只好作出长征的决定。
但南方根据地也是要有人留守的,这时陈毅等人接下了重任,他打算继续留在南方与国民党军队打游击,而粟裕当时也在留下来的红军部队之中。
当时粟裕的上级叫寻淮洲,他们的部队原本按照计划是绕一大圈然后与兄弟部队回合,在南方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可惜拦截他们的是国民党中指挥才能前三的名将王耀武。
粟裕在这一场惨烈的战斗中失去了好多战友,寻淮洲也因为这场战斗而牺牲,粟裕那时才好似看懂了什么似的,没上过一天军校的粟裕在最危急的时刻带着身边的战友奇迹般的逃出了国军的包围圈。
从此以后,粟裕觉醒了他一身的军事天赋,而他,也记住了王耀武,他誓要为寻淮洲报仇。
之后的几年粟裕的指挥艺术越来越臻于化境,大小战役指挥起来如臂挥使,他也因为英勇作战受了不小的伤,最严重的伤竟然是有三颗子弹弹片残留在粟裕脑部,直到他去世后火化才被取出。
而粟裕在南方作战多年,虽然一路成长,却始终由于战事要紧工作忙了,没能回家乡看一看。
三、晚年思念家乡粟裕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指挥作战思路了,配合陈毅,两人在指挥新四军以后更是打了无数的大胜仗。
而真正让粟裕大放异彩的,则是抗日战争后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发动了好几场有名的战役,比如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74师,击毙张灵甫,更是在济南战役中打败王耀武,为寻淮洲报仇雪恨,王耀武也在被俘虏后被送入入功德林劳动改造。
而后粟裕还直接参加指挥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解放战争这几年,直接让粟裕跻身中国当代军事名将、当代著名军事家之列。
可是在辉煌背后,粟裕也再也回不了家乡,因为祖国处处都需要他。
解放战争四年,粟裕时刻在一线指挥,长时间高强度的指挥也让藏在他脑袋里的弹片不间断的引发他的头痛病,1950年,中央特批由夫人楚青陪同其前往苏联养病。
而粟裕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1951年他就不顾身体回国,为我国的抗美援朝工作劳心费力,实际参与抗美援朝后期的总参工作,大大减轻了彭德怀元帅的处理各种军事信息的压力。
后来粟裕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奉献给国家,由于常年公务繁忙,粟裕也没能回到家乡看一看。
到了1980年以后,粟裕的身体情况不断恶化,常年的痼疾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再也经受不起哪怕一点的折腾,回乡就成为了其晚年最为遗憾的事,怀念家乡时他也只能从家人的讲诉和一些照片中看一看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和那片枫树林。
1984年,这位征战一生的将军病逝于北京,遗体火化后,他的骨灰终于回到了最初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