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人最大的恶意,是以自己偏见度人

紫巧说情感 2024-10-14 06:48:19

鲁迅说: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情感、与外界相处,这是他们的权利。

倘若有人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往往会酿成悲剧。

《局外人》这本书的主人公默尔索,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像别人那样当众伤心落泪,表现得仿佛一个“局外人”,而被世俗的偏见淹没。

正是由于他这次的“局外人”表现,让他在一桩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案件中被判了死刑。

大众的偏见,无所不在,像连绵不绝的雨水,细细密密地浸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审视着每一个人。

一旦发现跟大众所言所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偏见便会凝结成钢针,群起而攻之。

偏见使人傲慢:居高临下审视他人

默尔索接到养老院的电报,得知母亲已经去世,并且第二天就要举办葬礼,他赶紧跟老板请假,乘车赶往养老院,为母亲守夜。

养老院院长等人问默尔索,是否想见母亲最后一面,默尔索拒绝了。

等到当晚开始为母亲守夜后,默尔索喝咖啡、抽烟、疲惫困顿得打瞌睡,完全没有表现出伤心的情绪。

前来为母亲守夜的老人们,有的愁容满面,有点细声抽泣,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悲伤。

同时,他们围坐在默尔索的对面观察他,让默尔索生出一种感觉:这些人是专门来审判他的。

有位老人明明困得不行,仍然紧紧盯着默尔索:

“他的下巴颏儿支在拄着拐杖的手背上,两眼死盯着我,似乎在等着看我什么时候才会醒。”

整个葬礼过程,默尔索从始至终没有为母亲流过一滴眼泪。

养老院的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认为他冷漠无情。

但其实,默尔索只不过是并没有用“哭”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回到工作岗位后,老板问默尔索是否愿意被派到巴黎工作,以后可以在巴黎生活。

默尔索觉得这对他而言,实在是可有可无。

他诚实地解释说:

“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老板很扫兴,觉得他不求上进,缺乏雄心壮志。

就这样,默尔索被接连打上了“冷漠”“不求上进”等标签。

不只是默尔索,其他人有着同样的遭遇。

领居沙拉马诺老头儿每天遛狗时都打狗、骂狗、拖着狗走,于是被人觉得他对动物毫不疼惜,没有爱心。

事实上,他会每天细心地给这条得了皮肤病的年迈老狗擦药,把它当成亲人一样珍惜。

人们相信眼见为实。

《颜氏家训》中说: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因为没有见过,没有过相同的感受,所以无从想象,难以相信。

所以,只要看见与大众言行不一致的地方,人们便开始议论,肆意地打上种种带有偏见的标签,哪怕这些标签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当偏见达成一致时,人们便自动集结为掌握“真理”的团体,愈加理直气壮的审判不属于这个团体的局外人,甚至显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

而被审视的人,虽处在目光的中心,却或者毫无察觉,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另一面,进行解释。

偏见使人偏执

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生活给与世无争、处事淡然的默尔索开了个大玩笑:

他无意间被卷入一场纠纷中,为了自保,他失手杀了人。

默尔索进了监狱,惹上了凶杀案。

奇怪的是,所有能证明默尔索道德败坏的证人接连走上法庭,跟案件事件本身相关的证人及问题却寥寥无几:

养老院的院长、守门人、殡仪人员、母亲的男友、餐厅老板、两个邻居、女友。

原来,检察官审判的重点从始至终都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在针对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表现冷漠这件事,对他展开了一连串道德审判。

下葬当天,不愿去看母亲最后一面;

没有哭过,哪怕一次;

连母亲的年龄都不知道;

葬礼后的第二天,和女友游泳、看喜剧电影、带女友回家……

所有对默尔索有利的证词,都被无视:

餐馆老板瑟莱斯特为默尔索的辩护时,被庭长一再要求离开作证席;

朋友马松声称默尔索为人正直,邻居沙拉玛诺证明默尔索送母亲进养老院情有可原,但法庭上根本没人听他们说话。

雷蒙作为凶杀案的关键证人,他的证词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因为检察官认定默尔索和作风不良的雷蒙做朋友,道德败坏,所以蓄意谋杀。

包括检察官在内,许多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认为所有人都理所应当在既定规则的框架内,循规蹈矩,否则就是怀有有罪之心,必然会犯罪。

然而事情真相却是:

默尔索自己一个人在沙滩散步时,遇见跟朋友雷蒙有过节的阿拉伯人。

眼看着对方拿出刀砍向自己,默尔索情急之下开枪杀了他。

一场防卫过当导致的误杀,却在舆论审讯过后,被判成蓄意谋杀,执行死刑。

审判结果早在上法庭之前,就已在检察官的想象和偏见中拟定。

开庭后,检察官竭尽全力围绕着既定结论去问问题,有选择的摘取与案件无关、但有重大联系的“事实”作为证据,对其他证词统统不闻不见。

过分偏见,容易变成偏执。

《圆桌派》里说:

“偏执的人只会从他看到的世界里,挑选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东西。”

不论展现在眼前的证据有多少,不论事实究竟如何,偏执的人都只看向符合自己心意、自己愿意相信的部分,其他都视而不见。

放下偏见:看透世事,遵从本心

默尔索的内心并非旁人看到的那样冷漠无情,他只是做事更愿意遵从本心,更关注当下的感受。

早在默尔索把母亲送到养老院的时候,周围的人就认为默尔索很差劲,对亲人冷漠。

默尔索真实想法却是:

母亲和他常常一整天都无话可说,同时,她又厌倦了一个人待着。

而默尔索也没有足够多的钱雇人照顾她,母亲到了养老院,至少能交到朋友,不那么孤独。

就连母亲自己,在熟悉养老院的生活后,都舍不得离开养老院。

当雷蒙谈到沙拉马诺每天打骂狗的情形时,对默尔索说过:“这真不幸。”

他还问默尔索,对沙拉马诺和狗是不是感到很恶心。

默尔索想都没想,直接说不。

因为,默尔索看到过沙拉莫诺在狗丢失后失魂落魄的模样,听见过他躲在家里为狗伤心哭泣的声音,深深理解他对狗的珍惜和疼爱。

默尔索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去伪装、应和,他坚持自己内心的感受。

辩护律师跟默尔索第一次见面,就让他说自己在母亲的葬礼上是在竭力抑制自己的情绪。

默尔索坚决反对:

“不可以,因为那不是真的。”

在默尔索看来:

“最合情合理的事情,就是不要勉强自己。”

他只是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和别人不同罢了。

默尔索更注重对生活实实在在的感受,沉浸于享受生活中最质朴的快乐:

他可以惬意的在阳台坐一整天,看街景,一言不发地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

他可以和朋友一时兴起去追卡车,关注着拼命奔跑时的身体感受,停下休息时的温暖阳光和飞扬尘土。

对人人向往的巴黎没有任何幻想滤镜,脑海中只有对巴黎生活的真实感受:

“很脏,到处都是鸽子,院子黑漆漆的。那儿的人皮肤很白。”

加缪在《局外人》中说:

“孤独的人并不寂寞,因为他内心是充盈的。”

默尔索坚守真实的态度,让他看起来与别人格格不入。

他知道别人对他的期待,懂得社会的规则,可他不愿改变自己,去迎合世俗期望,只想遵从本心,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他明白一切,所以早就放下偏见,无视偏见,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感受。

他在通过对世界的探索和感知中,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生活得丰富且充实。

村上春树说:

“不是所有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个人都有各自对世界、对他人有自己的认知和诠释,不被自己有限的认知局限,彼此尊重和理解是最起码的处事准则。

每一个人都在观察着他人,被他人观察着。

放下偏见,收回居高临下的审视目光,尽可能多的了解事情的真相;

放下偏执,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对方的处境,真正理解他人;

无视他人的偏见,注重自己的生命体验,感受生活细节中的美好。

世界上的人很多,不必期待偏见消失,不必担心成为局外人,请你再勇敢一点,再大胆一些,尽管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去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作者 | 诗漫·凌灵七

0 阅读:3

紫巧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