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年时间,乞丐为什么突然“消失”了?3大原因看清真相

静白随心娱乐 2024-11-06 02:55:08

记得前几天,一位年轻姑娘在地铁出口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老人手里举着的不是往常见到的破碗或纸板,而是印着二维码的卡片。

姑娘下意识地想帮助他,在包里翻找了半天,才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带过现金了。

面对老人手中的二维码,她犹豫了。作为一个90后,她几乎所有支付都用手机搞定。可此刻,她却对着这个陌生的收款码望而却步。最后,她只能歉意地摇摇头,快步离开了。

这样的场景,在当下的中国街头时有发生。据统计,接近90%的路人在面对乞丐的二维码时,都会选择直接拒绝。

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了。出门不用带钱包,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所有消费。但对于街头乞丐来说,这却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天敌"。

你细想想,现在出门,你兜里还会装现金吗?就算偶尔遇到确实值得同情的乞讨者,掏遍全身可能连一块钱都拿不出来。

这种无意识的生活习惯改变,却直接影响了一个曾经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最近两年,街头巷尾的乞丐越来越少,甚至在一些城市已经难觅踪影。

这个开篇用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移动支付时代下乞丐群体面临的困境,通过具体的互动场景和真实数据,引出了文章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同时,结尾也自然地埋下伏笔,引导读者继续往下了解这个群体的变迁史。

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说教式的说明,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展现社会变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也为后文要讲述的内容做了铺垫,保持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说起乞丐圈最传奇的存在,就不得不提2010年那个横空出世的"犀利哥"。

还记得那个时候,天涯网上一篇《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的帖子刷爆了整个互联网。帖子里的主角,留着凌乱的头发,穿着一件破旧却很有范儿的厚皮衣,嘴里还叼着根烟,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特立独行的气质。

网友们对着这张照片疯狂打call,纷纷感叹这位"帅哥"的颜值有多在线。

这个反转来得太突然,却意外地让"犀利哥"爆红全网。那时候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内卷,一个乞丐都能凭颜值出圈,着实新鲜。

但"犀利哥"的走红,却意外揭开了当时乞丐群体的另一面。那个年代的乞丐,有不少人的收入可不低。街头卖唱的,有手艺的,甚至是纯粹靠"卖惨"的,一天下来的收入经常能到三四百,有时候甚至比很多上班族赚得还多。

可现如今,十三年过去了,"犀利哥"在短暂走红后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那些曾经活跃在各个城市角落的乞丐,也仿佛在一夜之间集体蒸发了。

每每走过那些曾经是"乞丐聚集地"的地方,比如火车站、商场门口、医院附近,都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

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得先听听餐饮店老板老王的故事。

这段通过"犀利哥"这个具体事例,展现了2010年前后乞丐群体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这个群体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变过程。

用网络热点事件做引子,既增加了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个社会现象的变迁。

作为一家餐饮店的老板,老王的店面前,曾经是乞丐们最爱"蹲守"的地方之一。十几年的观察,让他对这个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见解。

"刚开店那会儿,我总想着法子赶他们走。赶走这拨来那拨,后来也就懒得管了。"老王说,他的店门口经常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乞丐,主要是因为这条街都是饭店,人流量大还能要到剩饭。

但随着时间推移,老王渐渐发现,这些乞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些人确实是生活所迫:有的是年纪很大的老人,有的是残疾人,还有一些是精神疾病患者。

这些人见到别人施舍的剩饭剩菜,都会迫不及待地吃下去。

可有些人就很不一样了。他们看起来身强体壮,从不接受剩饭,专门"要钱"。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还会趁老板不注意的时候,直接跑到正在用餐的客人旁边讨要。

不少顾客为了图清静,都会赶紧掏钱打发他们走。

后来老王才知道,这些"异常"的现象背后,藏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些乞丐是有组织的"职业乞丐",背后有人专门负责接送,有人负责找"好地方"。

这些人白天装扮成乞丐要钱,晚上却有固定的住处。

更令人气愤的是,还有一些犯罪组织,通过贩卖妇女儿童来强迫他们乞讨。这些"假乞丐"总会编造各种令人心酸的故事,试图博取路人同情。

前几年甚至曾曝光过有人白天在街头乞讨,晚上却开着豪车"下班"的新闻。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乞丐还真是五花八门。"老王感慨道,"不过最近这一两年,不管是真是假,都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了。

这个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会说话,变化最有说服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有超过2。5亿的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十个中国人里,就有将近三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神奇地变成了零。

这不是魔术,是实打实的社会进步。

看看中西部地区的变化就知道了。过去那些贫困地区,现在都发展起了特色农业和养殖业。原本靠天吃饭的农民,收入不再是个难题。

城市的发展更是爆发式的,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工厂、商场、写字楼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带来的是数不清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过剩?不存在的。只要愿意干,总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但最让人暖心的,还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建立了收容所,专门安置那些生活无着的老人和精神疾病患者。

这些曾经不得不流浪街头的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家门口就业"工程。不是简单地给钱了事,而是派专业人士提供培训,帮助残疾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活路。

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再来说说新冠疫情这个意料之外的"催化剂"。

疫情期间的严格管控,让街上的行人骤减。那些假乞丐害怕被感染,主动"撤退"了。而真正需要帮助的流浪者,则被政府及时安置到了收容所。

这一波"临时工程",反倒加速了乞丐群体的消失。

有人说,乞丐的消失是偶然的。但细想想,这哪是什么偶然?这是必然!是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和突发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人性是复杂的。当街头乞讨难以为继,一些人盯上了另一个"风口":直播带乞讨。。。

这段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政策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采用对比的手法,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这些年来的变化。

同时也揭示了乞丐群体消失背后的深层原因,为下文要讨论的新型乞讨现象做了铺垫。

时代在变,乞讨的方式也在进化。

当街头乞讨难以为继,一些人把主意打到了互联网上。找个破旧的场景一架,手机支个架子一开,直播乞讨就这么开始了。

这操作,还真让一些人尝到了甜头。

你看,在街头要饭,一天能遇到多少路人?可在直播间里,全国各地的网友都能看到你。一个"惨"字玩得好,打赏分分钟就来了。

更绝的是,有些人连家门都不用出,随便布置一下房间,就能坐在家里收割全网的同情心。

这种转型,说白了就是把线下的"卖惨"搬到了线上。形式变了,但本质还是在利用人性中最柔软的那根弦 - 同情心。

有人说,既然现在国家发展这么好,为啥还有人要靠乞讨?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还有人愿意施舍。只要这个模式还能赚钱,就一定会有人铤而走险。更何况,网络乞讨比街头要饭来钱更快,风险更低。

但作为普通人,我们更要擦亮眼睛。

街头乞丐的消失,的确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好,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人性的弱点永远都在,只是换了个方式在利用它。

在这个移动支付盛行的时代,我们既要保持善良的本心,也要提高警惕。毕竟,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会靠编故事博同情,而那些靠"卖惨"谋生的人,往往是在利用我们的善意。

记住,慈善不是儿戏,同情心不该被滥用。对于那些网络乞讨,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理性的态度去分辨,用正确的方式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才是对善意最好的保护,也是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正确方式。

0 阅读:0

静白随心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