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知网千万订阅费引发的舆论风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的事件刚过去不到半年,近日,知网又因上千万元的“天价”续订费成了舆论的焦点。
为了平复舆论,知网紧急回应称“消息不属实”,并称将继续为中科院提供正常服务,直到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但显然,这些回应和紧急公关成了“掩耳盗铃”的行为——据中科院某研究所工作人员反映,其所在的研究所已本月41日停用知网,师生无法在知网查看和下载论文。
看样子,知网的坏名声只怕会越传越远了。
对于知网的历史和行业地位,已被媒体扒得一清二楚,这里就不再叙述。通过这次事件,我只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知网的争议,看似是价格的争议,实际是“人伦道德”的争议。
知网兴于政策,长于各大院校和机构的喂养,结果等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却变成了反咬一口的“白眼狼”。“六亲不认”不说,还狮子大开口,坐地起价,像蛀虫一样,靠吸食中科院这样的科研院所和众多高校为生。因此,但凡有点良心的人,都会对知网的行为嗤之以鼻。这也导致舆论上一边倒,几乎听不到同情和支持知网的声音。
知网之所以敢“漫天要价”,价格逐年水涨船高,离不开自身的行业垄断地位。
不管是95%,还是100%的高校和各大院所文献覆盖率,都是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其他文献网站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又恨又爱,是很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真实心理写照。
也许你要说,既然如此,那国家为什么不能像对待阿里和美团那样,下重手管一管呢?
这事恐怕没那么简单。
阿里和美团的垄断涉及到众多商家和广大骑手的利益,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而知网则有所不同,尽管知网也涉嫌垄断,并有滥用市场地位之嫌,但这种滥用很隐蔽。尽管知网的定价高,但并没有要求科研院所和高校二选一,也没有限制科研院所及高校不能给其他网站提供文献。你嫌贵可以选择其他网站,爱买不买——颇有几分奢侈品大牌的傲慢。
很多人说知网做的是“空手套白狼”“借鸡生蛋”的生意,但其实放眼来看,几乎所有的平台本质都是一样的。
外卖平台、图片平台、购物平台、应用商店、图书网站、打车平台……你能想到的平台,几乎都是这类生意。你说知网50%的利润高,作者的收入微薄,其他平台也未见得便宜到哪儿去。前几天用阳光出行打车,60多公里花了190多元,结果到司机手里才120元,剩下70元(近37%)给了平台;2021年度美团外卖平台的佣金比例在18%和40%之间,一单15元的外卖,商家只能挣6-10元,而消费者所付的费用可能需要17元-20元(不考虑优惠券)。
知网的护城河起于不公平竞争下的利好,就目前来看,短时间内恐怕不会有大的改观。
除非政策方案强制要求“充公”,可是这样的希望似乎较为渺茫。我反而觉得应该交给市场,不妨参考互联网、车企、手机等行业的案例,放进去一只鲇鱼。只有市场充分的竞争,知网这样的行业巨鳄才会有所忌惮,整个行业的价格才会稳定地降下来。当然,还有一个办法便是,打破行业围墙,要求各网站之间数据互通,类似微信和抖音、淘宝之间互相打通,各音乐平台直接不能独家授权一样,这样知网的价格自然也会降到合理的价格区间。
对于深陷舆论漩涡的知网来说,基于自身的行业地位,看似可以从容不迫,实则却是危机暗藏。
如果知网不改变当下的盈利模式,不反省一系列不合理的做法,迟早会被越来越多的“中科院”断炊。实话说,知网以海量素材和规模优势堆起来的护城河,并不能长久依托。尤其是在当下“四面楚歌”的境遇之下,其对知网的口碑消耗也是肉眼可见的。纵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难保未来不会重蹈覆辙。
舆论对知网的又一次讨伐,值得知网为此敲醒警钟。想挣钱没有错,但别显得“过于贪婪”。文献网站的价值在于提供服务,如果服务真的做到位了,还担心挣不到钱吗?
是这些大学、研究院你们自己赋予知网的垄断地位,翟事件之前,我这个多年没有搞学术的还真的不知道啥子知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