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木艺人的历史 2024-11-15 16:00:51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在洛阳的一座府邸内,一个谜一般的故事正在悄然流传。这里住着一位特殊的"客人"——前蜀汉皇帝刘禅。在投降魏国后,他被安置在这座幽静的府邸中。然而,就在他刚到达洛阳的那天,发生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刘禅提笔写下了三个字,这三个字被呈递给了司马昭。当时的大臣们都认为,按照惯例,投降的前朝皇帝通常都难逃一死。但看到这三个字后,司马昭却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不仅放弃了处置刘禅的想法,还特意在朝堂上宣布要善待于他。百官们困惑不已,纷纷猜测这三个字究竟写的是什么?为何能让司马昭态度大变?而司马昭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倒着读。"这究竟是怎样的三个字,竟能在生死攸关之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刘禅投降前的心路历程

景耀六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军大举进攻蜀国。钟会率领十万大军从汉中出发,邓艾则率领另一支军队从阴平小道奇袭。面对魏国的强大军势,蜀汉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成都的皇宫大殿内,刘禅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蜀汉大将军姜维派人送来战报,称他正在汉中一线与魏军激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邓艾部已经攻占了绵竹,直逼成都。

朝堂之上,群臣议论纷纷。有的大臣建议立即组织军队死守成都,有的则认为应该迁都巴蜀深处以图东山再起。正在此时,一位年迈的大臣站了出来,此人正是曾跟随先帝刘备南征北战的老臣黄崇。

黄崇道:"陛下,如今魏军兵分两路,钟会大军在前,邓艾奇兵在后,我军腹背受敌。更重要的是,百姓疲惫,民生凋敝,若继续抵抗,恐怕会造成更大的伤亡。"

刘禅听后沉默不语。此时,尚书令郤正也出列进言:"陛下,国家兴亡,百姓为本。若能保全百姓性命,或许投降才是明智之举。"

就在大殿上众说纷纭之际,又一个紧急军报传来:邓艾军已经突破了最后一道防线,即将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刘禅不得不作出决断。

在这危急时刻,刘禅召见了黄崇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询问他们的最终建议。黄崇叹息道:"昔日先帝刘备在位时,曾言若天下有变,当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本。今日之势,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百姓遭受战火之苦。"

经过深思熟虑,刘禅最终决定投降。他召集群臣,宣布了这个决定。随后,他派遣使者前往邓艾军营,表示愿意投降。邓艾接到消息后,立即派人护送刘禅出城。

在离开成都之前,刘禅来到昭烈庙,向先帝刘备的灵位行礼。他将皇帝的印玺交给了邓艾的使者,脱下龙袍,换上了一身素服。城中百姓得知此事,纷纷涌上街头,目送这位他们的最后一位君主离去。

就这样,刘禅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洛阳的道路。一路上,他看到了被战火蹂躏的土地,看到了流离失所的百姓,这更加坚定了他投降的决心。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性命,更是为了能够让天下百姓免于战火之苦。

二、抵达洛阳后的第一天

永安元年二月,刘禅在魏军的护送下抵达洛阳城。城中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这位前蜀汉皇帝的风采。洛阳城内早已张灯结彩,魏国朝廷特意安排了隆重的迎接仪式。

刘禅一行人从南门进入洛阳城。沿途可见,街道两旁站满了手持旌旗的卫士,鼓乐声此起彼伏。这种规格的接待,在魏国历史上还是首次。按照惯例,投降的君主通常会受到冷遇,但这次显然不同。

魏国重臣们早已在光极殿等候。司马昭身着朝服,立于大殿之上。当刘禅踏入殿门的那一刻,殿内百官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有的人面带轻蔑,有的人流露出同情,更多的人则带着好奇打量着这位亡国之君。

按照礼仪,刘禅首先要向魏帝曹奂行礼。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发生了。刘禅并未直接行礼,而是向身边的侍从要来笔墨。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在一张素绢上写下了三个字。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有大臣立即低声议论,认为刘禅此举无礼。正当众人不解之际,那张写有三字的素绢被呈递给了司马昭。站在司马昭身边的大臣们都伸长脖子想要看清上面写的是什么,但司马昭只是默默地将素绢收入袖中。

随后,刘禅按照礼仪向魏帝行礼。司马昭立即下令赐座,这是对投降者极为罕见的优待。更令人意外的是,司马昭还特意吩咐在光极殿内设下酒宴,为刘禅接风。

酒宴期间,朝中大臣纷纷向司马昭询问刘禅所写何字,为何会得到如此优待。司马昭却始终保持沉默,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诸位若想知道,不妨将这三字倒着读来看。"

宴后,司马昭命人在洛阳城南为刘禅安排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邸。这座府邸原本是魏国宗室所居,内有亭台楼阁,园林假山,丝毫不逊于当年的蜀汉皇宫。府中还特意配备了数十名仆役和数名厨师,专门负责刘禅的起居饮食。

更令人惊讶的是,司马昭还破例允许刘禅的部分旧臣随侍左右。这在此前的降臣待遇中是绝无仅有的。通常情况下,投降的君主会被刻意孤立,以防他们结党图谋不轨。但这次,司马昭似乎对刘禅格外信任。

当天夜里,刘禅在新府邸中安歇。府中灯火通明,仆役们来回忙碌,一切都按照皇室规格安排。而在洛阳城中,那三个神秘的字却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那是求饶的话,有人说是表忠的句子,更有人猜测是某种暗号。但真相如何,除了司马昭,无人知晓。

三、司马昭对刘禅的特殊优待

永安元年三月,一则消息在洛阳城中传开:司马昭特意颁布了一道诏令,规定每月从国库中拨出巨额俸禄,专门用于刘禅府邸的开支。这笔俸禄的数额之大,甚至超过了当时魏国一品大员的俸禄标准。

除了优厚的物质待遇,司马昭还破例允许刘禅在洛阳城内自由行动。在此之前,投降的君主往往会被软禁,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但刘禅却获得了特殊待遇,他可以在卫士的陪同下出入洛阳城内的各处名胜古迹。

一日,刘禅来到洛阳最著名的銮台。这里是魏国重臣议事的重要场所,平日里外人根本无法靠近。然而,司马昭不仅准许刘禅参观,还特意派人为他讲解銮台的历史。当时正值朝会,众多魏国大臣看到刘禅到访,纷纷向他行礼。这一幕令在场的官员们感到不可思议。

又有一次,司马昭在丞相府举行宴会,特意邀请刘禅作为座上宾。宴会上,文人雅士们吟诗作赋,觥筹交错。司马昭多次举杯向刘禅敬酒,还命人为刘禅准备了特制的蜀中佳肴。席间,有大臣提议让刘禅也赋诗一首,司马昭立即制止,说道:"今日是以朋友之礼相待,不必拘泥于形式。"

这种种优待引起了朝中大臣的议论。有人认为司马昭此举是在收买人心,有人则担心给予降臣如此优厚的待遇会影响军心。一位老臣甚至在朝堂上直言进谏,认为应该按照惯例处置刘禅。

面对众臣的质疑,司马昭召开了一次特别的朝会。在会上,他公开表示:"刘禅主动投降,避免了两国生灵涂炭,此乃大智大勇之举。我魏国待人以诚,自当以礼相待。"这番话不仅平息了朝臣的议论,更在民间引起了广泛赞誉。

永安元年冬,司马昭更是破天荒地允许刘禅的家眷从蜀地迁来洛阳团聚。当时的惯例是,投降君主的家眷往往会被分散各地,以防他们结党营私。但这一次,司马昭不仅准许团聚,还在刘禅府邸旁专门修建了一座别院,安置其家眷。

此外,司马昭还特意安排了几位知名的文人学士与刘禅交往。这些人不是普通的文人,而是魏国的重要谋士。他们经常到访刘禅的府邸,或谈文论史,或下棋饮酒。有时,司马昭也会派心腹大臣前去探望刘禅,询问他的起居情况。

这种种优待在当时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通常情况下,亡国之君的下场往往是凄惨的,即便保全性命,也会受尽屈辱。但刘禅在洛阳的生活却与众不同,他不仅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还保持着相当的尊严。这一切似乎都与他投降时写下的那三个字有关。

四、刘禅的洛阳生活

永安二年春,刘禅在洛阳的生活已经逐渐步入正轨。每日清晨,他都会在府邸的后花园中散步。这座花园是司马昭特意命人按照蜀中园林的风格营造,种植着来自蜀地的花草树木。园中还有一座小亭,亭柱上镌刻着刘禅亲笔题写的诗句。

上午时分,刘禅通常会在书房中读书。司马昭为他配备了一位博学的老师,每日前来讲解经史。这位老师姓张,是魏国著名的经学大家。有趣的是,这位张先生曾经在蜀汉做过官,对蜀地的文化颇为了解。他们常常探讨蜀汉与魏国的文化差异,这些谈话被府中的书记官详细记录下来。

午后,刘禅会接待来访的客人。这些客人中既有魏国朝臣,也有随他一同投降的蜀汉旧臣。一次,几位蜀汉旧臣在谈话中提到家乡,刘禅立即命人取出一幅蜀地山水图,向在座的魏国官员介绍蜀地的风土人情。这幅图后来被收入魏国的皇家藏书楼。

每逢节日,司马昭都会派人送来丰厚的礼物。永安二年端午节,司马昭更是破例允许刘禅参加皇家举办的龙舟赛。当日,洛河两岸聚集了数万百姓,争相观看这位前蜀主观赛。刘禅所乘的画舫停在最佳观赛位置,与司马昭的座船仅隔数丈。

入夏后,刘禅开始在府中举办诗会。这些诗会规模不大,但参与者都是当时洛阳城中的文化名人。有一次,一位魏国诗人即兴创作了一首咏蜀的诗,刘禅随即和诗一首,文辞优美,令在座之人惊叹不已。这两首诗后来被收入《魏氏文选》。

永安二年秋,洛阳发生了一场大火,刘禅的府邸附近的民居也受到波及。刘禅立即打开府门,让附近的百姓进入避难,并将府中的粮食分给受灾百姓。这件事很快传到司马昭耳中,他随即下令追加刘禅的月俸,用于赈济灾民。

冬日里,刘禅常常邀请府中的老臣下棋。他特意在暖阁中设置了一张汉白玉棋桌,这是从蜀中带来的珍品。据说这张棋桌曾是诸葛亮用过的,上面还留有几道剑痕。每当有魏国大臣来访,刘禅都会讲述这张棋桌的故事。

永安三年初,司马昭在东堂举行了一场大型文会,特意请刘禅作为座上主宾。会上,众人围绕"和"字展开讨论。当轮到刘禅发言时,他说了一个关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这个故事被一位魏国史官记录下来,后来成为了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

这期间,刘禅还开始整理蜀汉的历史文献。他将自己记忆中的蜀汉典章制度、民间风俗一一写下,并请魏国史官加以校勘。这些资料后来成为研究蜀汉历史的重要文献。府中的书房逐渐成为洛阳城中一处重要的文化场所,经常有学者前来查阅资料、讨论历史。

五、司马昭病逝前的最后一次会面

咸熙二年冬,司马昭身染重病。这位掌控魏国大权的实际统治者,在病榻上召见了刘禅。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会面。当时的情形被一位侍臣详细记录了下来。

那是一个寒冷的午后,司马昭卧在东宫的内室中。刘禅到达时,司马昭特意命人搬来了当年刘禅初到洛阳时写下那三个字的素绢。十余年过去,这张素绢一直被司马昭珍藏。

在场的大臣们终于看清了这张素绢上的内容。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司马昭竟然让人取来笔墨,在病榻上也写下了三个字,将其交给刘禅。两人的这次交谈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期间,司马昭数次让左右退下,与刘禅密谈。

会面结束后,司马昭召来其子司马炎,对他说了一番话。随后,他又下令修改了此前关于刘禅待遇的诏令,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多项优待条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准许刘禅可以自由往来于洛阳城内外的名山古刹。

这次会面后的第三天,司马昭命人在东宫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宴会。虽然他已经病重,却仍坚持设宴款待刘禅。宴会的规格极高,参加的都是魏国的重要大臣。席间,司马昭破例允许刘禅入座上席,这在当时是极不寻常的安排。

宴会结束时,司马昭将一个青铜盒子交给刘禅。据当时在场的侍臣记载,这个盒子是司马昭多年前从洛阳一座古墓中获得的,一直被他视为珍宝。盒子的内容至今仍是个谜,因为司马昭要求刘禅立即将其带走,不得当场开启。

咸熙二年十二月,司马昭病情加重。他在弥留之际,特意叮嘱司马炎要善待刘禅。同时,他还口述了一份诏书,其中详细规定了刘禅今后的待遇标准。这份诏书后来被刻石立碑,竖立在洛阳城南的官道旁。

司马昭去世的当天,刘禅前往灵堂吊唁。按照当时的礼制,降臣是不能参加权臣丧礼的。但司马炎不顾群臣劝阻,特意安排刘禅在灵堂守灵三日。这三天里,刘禅手持司马昭临终前赠送的那封密信,始终未离开灵堂半步。

司马昭下葬时,刘禅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他手中捧着一个青铜器,那是他专门从府中取来的珍品。据说这件青铜器是蜀汉宫廷的传世之宝,一直被刘禅带在身边。当灵柩入土时,刘禅将这件青铜器放入了司马昭的陪葬品中。

葬礼结束后,司马炎按照父亲的遗命,继续保持了对刘禅的特殊优待。每逢司马昭的忌日,刘禅都会准时前往墓园祭拜。据说在他最后一次祭拜时,特意带去了一卷手书,上面记载着当年他与司马昭之间的一段对话。这卷手书后来被收入魏国史馆,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

0 阅读:12

木艺人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