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曹操身边,最重要的一个谋士,郭嘉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要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或者说郭嘉是整个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代最厉害的谋士,那可能就有点过于高估他了。
或许,相对来说,曹操本人对郭嘉的评价,可能要更加准确一点。
他是一位‘奇佐’。
所谓的奇佐,指的就是世间罕有之奇人,善于制定出奇制胜的策略,可以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人。
郭嘉的故事,开始于公元196年。在这一年之前,郭嘉一直在家里读书,结交各种英雄豪杰,没有出来做官。所以,在郭嘉出山之前,很少有人听说过他的名字。
不过,这里多说一句:郭嘉本人,极有可能是出自颍川郭氏。颍川郭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他们的老祖宗郭忠,当年在西汉的那位汉昭帝在位时期,曾经在西域大破匈奴。然后,汉昭帝就把颍川郡的一块地方,封给了郭家,还给了他们家一个成安侯的爵位。
从这时候开始,此后一直到东汉开国,乃至到东汉末期,郭家一直香火不断,一直都有人在中上层做官。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郭家还有一个郭鸿,一度官至司隶校尉。
不过,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郭嘉是出自颍川郭氏的哪一个分支,也没记载他爹是谁。所以后世很多人猜测,郭嘉可能是出自颍川郭氏的一个偏支,家世并不算特别显赫。
另外,袁绍麾下的那位重要谋士郭图,可能也是这种情况。
总之,郭嘉早年声名不显,但是后来天下大乱之后,他曾经北上去投奔过袁绍。然而见到袁绍之后,袁绍的表现,却让郭嘉觉得很失望。他觉得袁绍‘好谋而少决’,想学人家周公礼贤下士,但却根本不懂怎么用人。
所以后来,郭嘉就离开了袁绍。
然后,到了公元196年的时候,郭嘉有一个好朋友,就是那个荀彧。荀彧给郭嘉写信,邀请他来帮曹操做事。于是接下来,郭嘉就来到了曹操身边。
彼时的曹操,刚刚经历完一场兖州之叛,随后重新控制了兖州。而且,之前在曹操身边,有一个曹操用着非常顺手的谋士,名叫戏志才,刚刚去世了。这个戏志才,史书上记载极少。但是在曹操起兵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都被曹操深深器重。
而如今,戏志才去世了,曹操身边就缺了这样一个出谋划策的角色。于是后来,曹操就给荀彧写信,让荀彧推荐一个人才。再之后,荀彧就推荐了郭嘉。
像这种重要的谋士岗位,曹操肯定是要亲自进行面试的。而在接下来的面试当中,曹操有意考较郭嘉的谋略水平。郭嘉则是提出了一个‘十胜十败论’,彻底赢得了曹操的认可。
这个十胜十败论,在后世曾经被很多历史学家,深入了进行了各种分析。不得不说,郭嘉提出的这个观念,确实很有道理。他指出了看似弱小的曹操,在哪些事情上能胜过曹操。接下来,曹操可以不断发挥优势,逐渐战胜袁绍。
当然,这些东西,都只是理论上的概念。
真正重要的,还是如何实际操作。
所以,在这次面试的最后,曹操就问郭嘉:接下来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对此,郭嘉给出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答案:趁着袁绍在和公孙瓒拼命,优先干掉吕布!
就这样,从这时起,郭嘉开始在曹操麾下做事。不过,从史书记载来看,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郭嘉从事的一直都是简单的参谋工作,并没有被特别重用。估计在这两年里,曹操也在观察郭嘉的能力,以及他是否忠心。
当然,在这两年里,曹操还是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南征张绣,同时推广屯田制,事情还是做了很多的。至于在这期间,郭嘉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史书上则是完全没写。
直到两年之后,到了公元198年,随着曹操开始东征吕布,郭嘉开始逐渐重要了起来。
因为在曹操东征之后,几乎所有的重大转折,几乎都和郭嘉之前预判的一模一样。而且,关键时刻,当曹操觉得后勤不足,想要后撤的时候,又是郭嘉力排众议,坚持围困下邳,这才让曹操最后顺利灭了吕布。
早在这一战之前,郭嘉就已经升任军师祭酒。这个职位,之前在曹操的军营当中,其实是没有的。所以,曹操等于是为郭嘉新设置了一个岗位,专门供他发挥。
这就是真正的会用人。
如果没有合适的岗位,我可以创造一个岗位,单独给你。
打完吕布之后,曹操总算解决了一个大患。但在这个时候,郭嘉却提出,坚决要顺带消灭刘备。像刘备这样的人,注定是不可能真心为曹操效力,迟早还会造反。
后来的事情证明,郭嘉是对的。
但可惜,曹操当时没听。
非但没听这个建议,他还对刘备极为器重,给刘备加官进爵。这个举动,固然有安抚徐州士族的意味,但却也为后来刘备的反叛,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到了公元200年的时候,衣带诏事件爆发。在此之前,曹操为了截击袁术,不让袁术北上和袁绍汇合,就派了刘备前往徐州阻击。而刘备到了徐州之后,马上就杀了曹操派来的官员,然后自立一方。
尽管后来,曹操迅速出兵,击溃了刘备。但这次事件,还是让他再一次意识到了郭嘉的正确。
而且,就在这一战之后不久,袁绍果真如同郭嘉预判的那样,大军南下,准备和曹操进行决战。
在那场官渡之战当中,郭嘉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表现。唯一重要的表现是,当时曹操担心,南边的孙策会趁机偷袭许昌。结果,郭嘉第一时间预判,孙策这种人,一定会被刺杀而死。
没有人知道,当时郭嘉到底是怎么预判到这一点的。因为后来的事情,确实和他说的一样。
所以后来曾经有人认为,或许,当时的郭嘉,就在负责曹操手底下的一些‘脏活’。在孙策遇刺案的背后,或许就是郭嘉进行的操盘。
反倒是官渡之战结束以后,郭嘉再次给曹操制定了一个正确的方案。
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很快病逝,但袁家在北方四州的根基,依然深厚。此时的曹操,如果想要强攻北方,恐怕依然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然而郭嘉却认为,或许,根本用不着付出多大代价。只要挑唆袁绍的几个儿子内斗,等他们打起来之后,自己消耗的差不多了,曹操自然就可以轻松南下北方。
后来的事情,也正如郭嘉预判的一样。在曹操的暗中推动下,袁绍的长子和小儿子,很快就因为争夺继承权,直接打了起来。这场战争,消耗了袁家大量的资源。
再后来,曹操则是趁机北上,迅速吞并了北方四州。
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郭嘉的预判。
而在平定河北的同时,郭嘉还建议曹操,迅速征召河北士族担任官职,尽量拉拢本地豪强,稳住局面。这一次,曹操倒是听话了。而听话的结果,就是他迅速控制了北方四州的地盘,再也没给袁家反攻的机会。
如此,又过了两年之后,随着北方四州被平定,曹操又被乌桓搞得不胜其烦。但是面对乌桓,其他谋士都建议曹操,暂时以守为好。因为乌桓是游牧民族,打起来太费劲。
然而郭嘉却认为,征讨乌桓,或许并没有那么难。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垮乌桓的主力,根本就轮不到考验后勤的程度。
在这个关键时刻,几乎没人支持郭嘉的提议。但最终,郭嘉还是力排众议,支持曹操迅速北征。而最后,曹操也采纳了郭嘉的计策,迅速出兵,最终也确实轻易灭了乌桓。
然而,天妒英才,就在这一战结束之后不久,当曹操北归的时候,郭嘉忽然就病重了。此后不久,郭嘉直接因病去世。死的时候,仅仅只有38岁!
这个年龄,真的是太年轻了!
郭嘉追随曹操征战的时间,或许并不算长。至少,远不如荀彧、程昱等人。但在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他发挥出来的作用,却极为关键。
在那几次关键抉择当中,如果没有郭嘉的坚持,或许,曹操也会选择其他错误的方案。
在古代历史上,谋士向来都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因为总是身居幕后,往往会让人觉得有些神秘。
不过,古代的这些谋士,水平却可能是天差地别。大略上来说,谋士这个群体,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某个特殊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诣。比如说在某个州或者某个郡,对当地的地理很熟悉。亦或者本人精通公文写作,可以辅佐谋主,帮谋主做一些专业工作。
但这个层次的谋士,只能算是相对较低层次的谋士。他们的目光,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所以,在很多关键时刻,他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预判。很多文学作品当中,整天吵吵来吵吵去,被精英和谋主力排众议的那些‘众人’,就属于这样的角色。
但这样的人,偏偏还无法缺少。
因为他们往往专精于某个细分领域。
至于说比这个层次更低,每天只会夸夸奇谈,根本不懂任何细分领域,也不懂全局厉害……这种人,压根就进不了谋士这个职业。
在此之上,第二个层次的谋士,则是要更厉害一些。
他们往往可以总览全局,从全局的角度,对很多事情进行预判。而且,他们可以同时针对全局利害,拿出多套方案,并且为主公分析这些方案的利弊。最后辅佐主公,做出尽量正确的判断。他们既能在内政和细分领域,有所造诣;又能在全局的角度,深度思考问题。
这类谋士的代表,大概就要首推同时代的张昭。
这个级别的谋士,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同时,因为他们习惯于从厉害的角度,通盘思考问题。所以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都是‘最优解’。
但在现实当中,最优解往往并不存在。看似全盘都想到的最优解,真正实行起来,结果肯定会很差。
至于第三个层次的谋士,则是更厉害一些。
他们不光会通盘考虑问题,而且能够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进行推理和预判。在细分领域内,他们往往也有各自的造诣,同时也善于管理内政。
这个级别的谋士,往往就很稀少了。而且,因为他们是从问题本质的角度出发,他们给出的方案,最初可能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比如说郭嘉,在袁绍极为强大的时候,便预判曹操一定能打赢袁绍,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但事后证明,他们的预判,往往是对的。
历史上的郭嘉,显然就属于这个级别的谋士。
这个级别的谋士,我们也可以称作是‘不世出的谋士’。即便是在东汉末年那个大时代,这种级别的谋士,也就那么寥寥几人而已。
不过,要说郭嘉堪称同时代无敌,甚至可以稳压诸葛亮……这就有点捧的过头了。
当然,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是在郭嘉去世的那一年,才被刘备邀请出山的。只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估计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对郭嘉也没那么熟悉,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