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羊头卖狗肉:孙策孙权兄弟复仇记(孙权故事系列第6篇)

魏蜀吴 2024-07-29 03:48:07

原创作者:余世亮

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爱面子的生物。为此就有这样一句俗话: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许多人会将面子视为人的尊严,这不能说不对,但不全面。

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人既重视面子同时,更要为自己编织一个做人的道理。更有甚者,有些人可以不要面子,但要一个“理”子。似乎有了这个“理”,做人做事就有了面子。

比如,孔乙己要面子吗,他十分要面子。为了让人相信他是一个读书人,他总是穿着一件破长衫。

在民国题材的影视剧里,长衫和旗袍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民国范儿”,民国的男士正装,主要有三大款式,分别是来自西洋的西装,改造自东洋学生装的中山装,和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长衫。

在民国时代,长衫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的是文化人,知识分子以及上层社会,平民百姓是穿短衫的,这与穿长衫者成为鲜明对比。

因此,长衫帮象征着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与长衫相对的,则是短衫帮,主要是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为了方便劳动,往往穿短衫。

孔乙己的经济实力本属于短衣帮的,但他心里瞧不起短衣帮,他觉得这是自己做人最后的面子。在这样的区分下,孔乙己在酒馆中就显得不伦不类,用作者的话来说,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不光理想破灭,而且竟然连生计都成了问题。为了活命的孔乙己偶尔便偷窃,为了所谓的面子,孔乙己就为自己找了一个“理”,那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读书人窃书,就不是偷!这是什么逻辑?但为面子,孔乙己还需为自己编织这么一个荒唐的“理”。而孔乙己为自己找的理,实为自我敷衍的产物。‌

类似孔乙己为了面子活着的歪理,在三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就拿本文所说的孙氏兄弟复仇主题来说,孙策孙权兄弟搬出冠冕堂皇的“理”。又如,曹操为了东扩攻打徐州,同样是找了一个为父曹嵩报仇之理。孙策、孙权兄弟及曹操为自己编织的“理”,实为用于欺骗他人的产物。

前文既说人爱面子,又说为了保有面子而编造理由,我只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比如,曹操目的要攻打徐州,又要屠城,作为一个有头有面的曹操来说,为了面子,曹操还是要找个攻打徐州的理由:那就是为了报杀父之仇。

同样的道理,孙策和孙权既要占有荆州,实现孙氏集团的战略目的,同时他们还得编造说得通的“理”!

这就是为什么本文的标题,确定为《挂羊头卖狗肉:孙策孙权兄弟复仇记》的缘由。在此还需申明,我说孙策孙权兄弟复仇记系挂羊头卖狗肉,并没有贬义,孙氏兄弟为了攻城略地编造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说明他们并不鲁莽。

孔乙己先生为了活出面子,就得为自己的偷书行为找一个“理”。由此可知,面子是很重要,但找到一个说得过去的“理”,同样很重要。

言归正传,本文就来阐述孙策、孙权兄弟,为发动江夏之战而编造的理由。

一、黄祖阻击孙坚,是一种自卫行为

黄祖(?-208年),东汉末年将领。刘表任荆州牧时,黄祖出任江夏太守。初平二年(191年),黄祖在与长沙太守孙坚交战时,其部下将孙坚射死,因此黄祖与孙家结下仇怨。

俗话说,骂人无好话,打人无好手。既然孙坚是奉袁术之命进攻荆州的江夏,那么黄祖奉刘表之命发起的是自卫反击战。

为什么说黄祖阻击孙坚的行为是自卫行为,这是因为在大家仍然以汉献帝为天下共主,刘表的荆州牧就是汉献帝下诏任命的,因此孙坚奉袁术之命进攻荆州,就是非法的,是不正义的战争,反而黄祖自卫战是正义的。

当然,我们也清楚在东汉末期,已经是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的时代。撇开正义与否的问题,孙坚进攻荆州,作为荆州牧刘表的下属黄祖,奉命抵抗孙坚的进攻,应该是没有错的。而孙坚在追击黄祖时,被黄祖的部下射杀,这是一种战争行为,不涉及个人恩怨,更谈不上应由黄祖个人来承担孙坚之死的责任。由此可得出,孙策和孙权要向黄祖报杀父之仇,属于无稽之谈。

前文说过,人是在要面子的,为了达到侵占荆州,孙策和孙权兄弟俩还得为自己打荆州编造一个看似有理的“歪理”:为了报杀父之仇。再加上荆州又是江东要夺取的战略要地,因此孙策就将斩杀黄祖,上升为国恨家仇的高度来报复,孙策还借奉朝廷之命令对荆州的讨伐,显得孙策的征伐理由更充分。

二、孙策为进攻黄祖编织了两大理由

(一)既然报杀父之仇是道理,那么孙策和孙权兄弟借报仇之理而发动剿灭黄祖之战。比如,《礼记·檀弓》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是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如果大仇未报,自己就会睡在草席上,将盾牌当作枕头,武器片刻不离身。与仇人相遇,就立刻冲上去与之决斗。

又如,《春秋公羊传》更是说道:“君弑,臣不讨,非臣也;不复仇,非子也。”也就是说,如果国君被弑,臣子就应当讨伐乱臣贼子;父亲如果被人杀了,就应当去为父报仇。如果不这样去做,就是不忠不孝。由于儒家重视“孝”,故而对于复仇尤为强调。

为父报仇是“孝”的体现,是人情之自然,都可以理解。但是,“杀人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一条习惯法原则,这就表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不管你的动机是什么,因此孝子为父报仇也应当判处死刑。为此,倡导以“孝”治天下的东汉时期,情法冲突的例子最为典型。

这里的关键是黄祖部下袭击孙坚致死,并不是黄祖对孙坚有私怨的个人行为,但是孙策、孙权兄弟根本不管这一基本事实,他们就是想偷换概念而发动对黄祖的战争。

(二)孙策甚至还借奉朝廷之诏命讨伐荆州刘表和黄祖。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孙策率军进至沙羡(今湖北嘉鱼县北)。刘表闻听孙策进犯荆州(时治襄阳,今湖北襄阳),派侄儿刘虎和将领韩晞率兵五千支援,孙策挥师进攻,大破刘表军,阵斩韩晞, 擒获黄祖妻儿,缴获战船六千艘,黄祖单身逃走,得免于死。

本次战争发生地在沙羡,故称为“沙羡之役”。有关沙羡之战的具体过程在本文就不再重复,详见裴松之在《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在此只想介绍孙策将报父仇与曹操攻占荆州战略相结合之巧妙。

姜鹏老师认为,孙策在处理和汉献帝的关系上,也始终非常谨慎、恭敬地保持着臣节。这在孙策讨伐刘表的部将黄祖这件事上,能得到很好地说明。孙策为什么要讨伐黄祖呢?孙策的父亲孙坚,正是在帮袁术攻打刘表的战争中丧生的,射杀孙坚的,就是黄祖的部队。所以孙策讨伐黄祖,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报杀父之仇。但孙策很巧妙地把这件事和汉献帝复兴国家的计划联系在一起。怎么联系呢?因为黄祖是刘表的部下,而刘表始终不肯诚心归顺汉献帝。孙策就利用这一点,以翦除刘表羽翼为名,出兵打击黄祖,并最终将黄祖击溃。在打败黄祖之后,孙策主动给汉献帝上表,交代事情经过最后说道:“虽表未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而祖家属部曲,扫地无余,表孤特之虏,成鬼行尸。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三国志·孙策传》裴注引《吴录》)

孙策说这次虽然没有擒获逆臣刘表,但击溃了刘表最重要的心腹和爪牙黄祖,沉重打击了刘表的气焰,现在刘表孤立无援,就像行尸走肉一般,被消灭是迟早的事。最终孙策把成绩归功于汉献帝,说这是因为在汉献帝的领导下,朝廷“神武远振”,他自己只是在辅助朝廷讨伐罪臣方面,效了一点点微劳。通过这么一段话,孙策不仅为报雪父仇找到了合适的理由,而且尊重汉献帝的姿态,跃然纸上。这是孙策聪明的地方,也是孙策为什么能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①

正因为如此,曹操看到孙策的沙羡大捷表文,脸色剧变,感叹地说:“猘儿难与争锋也。”曹操的感叹语可翻译为,“很难和这个凶猛的小子争锋了啊!”

打败黄祖后,孙策又开展了豫章庐陵平定战。孙策派遣虞翻游说华歆,华歆投降;孙策派遣周瑜、孙辅占领庐陵;派遣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拒刘磐,使刘磐不敢侵扰。至此,孙策已稳固地占有了江东。其实,孙策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朝廷的统一,而是为了实现孙策割据一方的目的。

在此还需交代一下,沙羡之战黄祖逃跑了,暂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沙羡之战的第二年,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杀而死。孙策的弟弟孙权又接过绞杀黄祖的绳索,继续发动追杀黄祖之战:

三、孙权三战黄祖,显然不是简单的复仇

要讲清孙权西伐黄祖真正目,就需要回到建安五年(200年)鲁肃为孙权所作的“榻上对”。

(一)孙吴要实施“榻上对”战略,必须进攻荆州。鲁肃的“榻上对”战略比“隆中对”战略要早七年。在建安五年(200年)孙权刚刚接手江东政权时,孙权就政权的未来问计于鲁肃,当时的孙权还不到弱冠之年,按古人的说法就是未成年人,也没有领导过政权的经验,对于江东集团的未来,孙权的意思是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称霸一方的诸侯,问鲁肃有什么计策能够协助他?

鲁肃直截了当告诉孙权三个重点:第一,汉室不可能复兴了,你再怎么扶汉也是不能成功的。第二,曹操已经强大了,暂时无法除掉他。第三,告诉孙权的战略发展方向,北边的曹操强大,也就是不能北进,只能向西攻打刘表,再向西攻打刘璋,占据整个长江以南(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鲁肃“榻上对”战略的主题思想是:建立帝业,而不是霸业,是先夺取长江以南,再统一天下,而不是割据一方以图自保,简单地说就是:先割据、再扩张、最后统一天下建立帝业。

可以说鲁肃“榻上对”战略中提到的这三大重点都是正确的,等于是告诉了孙权正确的发展战略,虽然有些事对孙权来说为时过早,比如称帝而不是称霸,但对于一个政权的领导人来说,只有战略正确,才是政权发展的希望所在,鲁肃的战略至少影响了孙权的一生,所以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是不会投降的,他要称帝,就是要整个天下,至少也是整个长江以南,所以当孙权称帝后,还想起了当年鲁肃的话。

总之,根据鲁肃为孙权规划的“榻上对”战略,首先就是占据荆州。由此可知,孙权发动对荆州的战争,并非为了报父仇,也不是为了汉献帝,就是为了建立孙氏帝国而战。

(二)孙权首次进攻黄祖。建安八年(203年)8月曹操进驻汝南郡,作势要大举南征刘表(刘备之前大败夏侯淳的连锁反应,不过曹操的计划仍是北进冀州,所以这次出兵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刘表赶紧调集人马向襄阳及其北部一带布防。

10月,孙权就集中江东精锐人马,讨伐黄祖。这次西征江东名将尽出(周瑜、徐盛、太史慈,程普、吕范、凌操、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部),由柴桑沿江西上,势如破竹,一路击溃刘磐、黄射,打到了夏口。

凌操更是勇猛,轻舟独进,率先追入汉水,夏口如果攻破,黄祖在江夏郡再无立足之地,拼死反击,夏口攻防战打得十分激烈。关键时刻,益州来投的猛将甘宁射杀了冲在最前的凌操,江东军不敢再追,黄祖才稳住了军心。

凌操的儿子凌统时年15岁,孙权任命他为别部司马,破贼都尉,统领他父亲凌操的人马(江东军的特色,主力都是各个军头),而甘宁与凌家也由此结下了仇恨。

孙权围攻夏口,久攻不下,后方山越再起叛乱。这次山越起事范围非常大,涵盖了豫章、丹阳、庐陵、吴郡、会稽等郡,孙权只得退兵,派吕范到鄱阳,程普到乐安,韩当、周泰、吕蒙等分赴其他郡县,全面开展平定山越的战斗。

不过第一次西征孙权还是有一定收获,江东的前线由柴桑推进到了鄂县一带,守将胡综是孙权儿时伙伴,孙权拜其为鄂长。

(三)孙权第二次进攻黄祖。建安十二年(207年),自建安七年(203年)山越叛乱,孙权用了五年时间基本解决境内的山越问题后,再度谋划西征江夏。

就在临出兵,甘宁前来投奔。孙权大喜,因为甘宁给孙权透露了江夏的虚实:黄祖年老昏庸,整个江夏收不抵支,黄祖身边的亲信都在侵吞军粮,对士兵姓克扣索取,底下怨声载道,士气十分低落!黄祖手下战船和武器都破损严重,也没人加以修整。再加上现在农耕荒废,军队缺乏训练,黄祖的军队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江东现在前往江夏进取黄祖,必定将他打败。

此时江东经历五年血战才镇压了山越,内部反对出兵的声音很大,张昭说:“江东自身危急,如果军队真的西征,恐怕必然导致国内大乱。”最后还是孙权一锤定音,采纳甘宁之计,第二次西征黄祖。

然后江东尚未全面攻势,孙权生母吴夫人过世。吴夫人去世后,与夫君孙坚合葬于今苏州盘门外青旸地,俗称“孙王坟”。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后,改孙坚“墓”为“陵”,号“高陵”,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太夫人为武烈皇后。

由于母亲去世,孙权只好暂时放弃进攻黄祖,俘虏了一些百姓后,撤军返回吴郡。

(四)孙权第三次进攻黄祖。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采纳将军甘宁建议,发兵进攻夏口(今湖北武汉境),吕蒙随军出征。江夏郡太守黄祖下令用艨艟战舰封锁沔口(汉水入长江口),用大棕绳系巨石为锥以固定舰位,上有千余人用弓弩交射,封锁江面,吴军进攻受阻。孙权命偏将军董袭、司马凌统各率百人敢死队,身穿重铠,乘大船冲抵艨艟舰旁,董袭挥刀砍断棕绳,战舰顺水漂流,孙权军遂溯流而进。黄祖见孙权兵来,黄祖急派水军都督陈就率兵反击,吕蒙统率前锋部队,身先战阵,亲自斩杀陈就。孙军乘胜水陆并进,包围夏口城。孙权督军猛攻,克其城,并屠之。黄祖只身逃窜,被骑士冯则追斩。此战,孙权大获全胜,一举歼灭宿敌黄祖,占领江夏地区。

第二天,孙权大摆庆功宴,与诸位将领一起庆祝胜利。他亲自向董袭敬酒,说:“今日能够举办这场庆功宴,全因你两刀砍断棕绳之功啊。”凌统也因功被孙权任为承烈都尉,同时孙权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并赐钱千万。

四、政客从来不是真正讲道理,而是讲利益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执掌江东大权,为了实现鲁肃提出的“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分别于建安八年(203年)、建安十二年(207年)、建安十三年(208年)三征黄祖,当然孙权为了师出有名,自然要打出“杀黄祖报父仇”之理。

为什么孙策进攻黄祖除了报父仇外,还搬出是为了汉朝廷讨伐荆州的金字招牌,而孙权为什么不用呢?是因为孙策尊奉汉献帝,汉献帝也愿意让孙策打着他的招牌去讨伐不尊奉汉天子的割据政权。然而,孙权自己要建立帝业,自然不可能尊奉汉献帝,为此汉献帝自然不可能让孙权举汉献亮的旗子了。

当然孙权手中少一张牌并不妨害其攻打黄祖。也就是说,不管有理没理,荆州孙权是要占有,随便找个理由开战,就行!

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大量歪理邪说,其目的既要保有面子,更为了打压对手而找一个涂脂抹粉的“理”。

这让我想起了《伊索寓言》有则“狼和小羊”的故事,讲述的是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狼找各种借口想要吃小羊的故事。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

狼很想吃掉小羊,但是狼转念一想:“我要是就这么把小羊吃了,万一让别的动物看见了。容易说我的闲话,我得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吃掉小羊,这样既能饱餐一顿,又不被别的动物说闲话。”于是狼就故意找碴儿,说:“小东西,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害我喝不到干净的水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以前从来没见过狼,不知道狼要吃它。就对狼说:“狼先生,这条河是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况且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我站在下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狼见这个借口行不通,又换一个借口。说:“就算是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别的动物说,你去年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凭这点我就可以吃掉你!”

小羊听了更着急了,它喊起来:“啊!狼先生!那怎么可能呢?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呢!而且我和你无冤无仇,我为什么要骂你呢?”

狼知道自己难不倒小羊,就对小羊说:“即使你很能辩解,难道你以为这样我就拿你没办法了吗?”说着,就往小羊身上猛扑过去,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小羊临死前绝望地喊道:“你这个狡猾的坏家伙!你找那么多荒唐的借口,不过是想把我吃掉罢了!”

单纯的小羊哪里知道,狼无论找多少个借口,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把它当成一顿美餐吃掉。

《狼和小羊》故事是说面对像狼这样的坏人,无论你和他说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坏人是不会和你讲道理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辨别“道理”的真伪,戳穿伪善的“道理”,其次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归之一句话,那就是:

理由往往只是一个借口,‌而借口则常常是自我敷衍或欺骗他人的产物。‌

(二〇二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姜鹏著《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北京:西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149页至第150页。

②除《狼和小羊》图片外,本文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0 阅读:3

魏蜀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